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山西省“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来源: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7-02-17 标签: 医药工业 十三五

山西省“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医药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确定发展的七大非煤产业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部署要求,为推动我省医药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在认真总结“十二五”以来我省医药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未来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实现快速扩张。截至2015年底,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84家,拥有1930个品种7155个批号的药品生产许可。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2亿元、利税总额26.7亿元、利润总额17亿元,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89.3%、67.1%和66%,利税率达到15.6%,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工业前列;共有20个品种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其中克拉维酸钾销量居全球第一,青霉素出口量居全国首位,丁桂儿脐贴、复方苦参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人血白蛋白、药用空心胶囊等重要品种的市场份额位居全国前列。

2.研发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十二五”以来,全省医药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和国家认可实验室2个;拥有覆盖药学及中医药学类主要专业的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博士二级学科(交叉)授权点2个,组建了4个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同时,部分重点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及境外等科技资源聚集地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已基本形成了重点院校与医药企业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新模式。“十二五”期间,我省共获得药品注册批件207个,其中新药批件13个;亚宝药业获评2015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之一。

3.龙头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十二五”期间,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医药工业兼并重组持续开展,华润、国药、石药等国内知名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入驻山西,亚宝、仟源、振东、同达等省内企业也兼并重组了省内外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企业规模和产业链进一步扩张,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为我省医药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龙头企业的优势地位更加突出,排名前10的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19.41亿元,占全省的69.75%。亚宝药业、振东集团等2户企业进入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之列。

4.产业集聚布局趋于合理。“十二五”期间,以医药工业产业园区为主体,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医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国药威奇达、仟源为代表的同朔原料药及制剂集聚区,以广誉远、中远威、德元堂为代表的晋中中成药集聚区,以亚宝、石药银湖为代表的运城中药提取物及注射剂集聚区,以振东、康宝、海斯为代表的晋东南生物医药及中药注射剂集聚区,以旺龙、云鹏为代表的临汾中药材及现代中药集聚区,以太原制药、华元、锦波为代表的太原仿制药及创新药集聚区,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5.国内国际认证同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是新版GMP施行和认证的重要时期,省内企业加大GMP改造力度,并积极参与国际认证,为提高产品质量、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2015年底,共有81家医药企业领取150张新版GMP证书,其中无菌药领取证书47张,非无菌药领取证书103张。亚宝(北京)固体制剂生产线、国药威奇达克拉维酸钾生产车间通过美国FDA的GMP认证,亚宝风陵渡固体制剂生产线通过欧盟GMP认证,石药银湖水针生产线通过加纳FDB认证。

6.中成药原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依托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全省已初步建成恒山、太行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四大中药材生产基地,连翘、黄芩、黄芪等优势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有5个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通过国家验收;围绕企业自身需求,先后有同仁堂党参、丽珠芪源黄芪、振东制药苦参、亚宝药业丹参等4个企业自建中药材基地获得国家GAP认证,通过自建种植基地,企业原料药材的自给能力和质量安全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省医药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医药工业整体发展以及发达省市比较,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产业规模较小。2015年,我省医药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仅占全省工业的1.43%、1.19%,各项指标在全国的排名长期徘徊在25位左右,产业规模无论在省内还是同行业中占比均相对较低。同时,进入全国百强的两家企业排名均相对靠后,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2.科研投入偏低。全省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大多低于2%,少数龙头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4%-5%,整体与国内外8%左右的投入水平尚有差距;全省尚未形成完备的人才引进机制,且多数企业由于地域性缺陷,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现有人才也存在流失的风险,还未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队伍。

3.高附加值品种缺乏。我省医药工业虽然门类较多,生产品种齐全,但研发投入的不足,也造成了新品推出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一些独家品种也未形成明显的市场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4.管理机制滞后。医药工业园区服务管理、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体制不畅、基础薄弱、共享率低等问题。园区在管理上沿用传统方式,发展理念与医药产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等特点不契合。

5.发展环境欠佳。我省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格局和资源禀赋,对医药工业重视支持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突出,与发达省市相比政策支持明显偏弱;加之,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企业普遍存在生产经营成本偏高,资源要素供给偏紧等问题。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

1.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及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医药工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将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药工业快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列入10大重点突破的领域之一;《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规划,为中药材产业和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绘就了蓝图;《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的出台,有助于加快医药工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将医药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七大非煤产业产业之一,这也为全面提高“晋药”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环境。

2.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国际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药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未来仍将保持平均5%以上的增速,长期来看全球医药市场扩张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传统植物药和植物提取物市场需求旺盛,而我国是公认的中草药大国,在该领域的市场优势明显,是未来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国内来看,人口基数大、全面二孩实施、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增多,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对健康产品需求增长、医保体系的不断健全都为国内医药市场不断扩容提供了有力条件。

3.产业发展具备基础和优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省已初步形成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物制品、生化药品、医疗器械、卫生及药用包装材料等门类较全的医药工业体系,重点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稳步提升。我省也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药材的种类、储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是国内中成药生产企业的重要原料基地,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备了发展中药产业的坚实基础。同时,我省区域气候条件适宜、能源供应充足,是国内发展生物产品发酵的优势区域,具备了发展生物技术制药的先决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省医药工业发展可谓机遇和挑战并存,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随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我国鼓励创新的政策支持,差距有被进一步拉大的风险;二是随着国家放开药品价格,以及公立医院药品招标政策和药品医疗器械评审制度的改革,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将更加依赖于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我省产品结构不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同质化严重等现状,对企业市场拓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行业准入门槛和质量标准不断提高,环保标准更加严格,也将为我省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整体要求,以推进“三品”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重点,全面实施创新战略,以兼并重组、产业集聚、资源整合为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推进医药工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竞争发展规律,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市场秩序规范,促进公平竞争,通过产业扶持和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工业协调高效发展。

2.以强化竞争力为突破。充分利用不断扩容的医药市场需求,立足省内、辐射省外、放眼国际市场,提高“晋药”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定位分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晋药走出去”目标。

3.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医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支持企业对现有产品在工艺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功效及新剂型等方面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再创新。

4.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积极推动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大力发展我省医药优势品种,按照上下游产品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末,全省医药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具体目标:

——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排位稳步前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

——重点企业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旗舰企业2个,达50亿元的龙头企业2个,达10亿元的小巨人企业10个;

——优势品种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培育形成年销售额达10亿元的单品种5个,达5亿元的15个以上;

——研发体系不断健全,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户,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增国家一类创新药物1-3个,取得国家各类新药生产批件50个以上;

——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水平有效增强,推动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设,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二五”末降低15%。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创新驱动为中心,整合企业、教育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力避创新孤岛,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自建企业技术中心,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高企业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支出占比,加大新药创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企业加强与研发机构、服务外包机构合作,推动知识产权交易。

强化创新支撑能力建设。发挥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培养机制的作用,以主要传承人才培养及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依托,结合企业人才培养基础,大力培养研发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推动医药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医药产业创业者、中小微企业入驻发展,为企业创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创业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研发服务市场化模式。着力整合数据、信息、设备、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或虚拟平台,为科技研发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各类服务,降低基础投入和研发风险,提高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医药相关专业研发机构发展,推动发展药物设计、新药筛选、安全评价、临床试验及工艺研究等方面的服务外包。

(二)推动产业优化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统筹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企业为依托,完善晋北、晋中、晋南三大产业基地布局。力争到“十三五”末,工业园区内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医药工业的90%以上。

晋北原料药基地。以大同医药园为载体,以国药威奇达、普德、同药、仟源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朔州重点医药企业资源,努力打造国内具有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基地。

晋中中成药基地。以榆次医药园、太谷医药园为载体,以广誉远、中远威、华卫、德元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运城、长治、临汾等地重点中成药企业资源,打造经典国药品牌和现代中药基地。

晋南新特药基地。以亚宝工业园、盐湖工业园、康宝医药园、屯留康庄医药工业园为载体,以亚宝、振东、康宝、太行、海斯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空间整合太原、临汾等地关联企业资源以及国内外科研资源,打造生物医药及创新药基地。

(三)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引导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作用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骨干企业的产业支撑力度。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旗舰企业带动,大中小企业协作化分工的产业格局。

旗舰企业。重点培育亚宝、振东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亚宝药业,立足现有“丁桂”品牌的儿童系列产品,以糖尿病、心脑血管、妇科用药等品种,开发针对不同体质人群差别化养生、抗肿瘤产品以及改善营养状况等保健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振东制药,发挥兼并重组后的要素资源集约优势,做好中药材原料基地建设,加大脂质体、抗癌药及缓控释技术平台建设及产业化项目实施。

龙头企业。重点培植康宝、国药威奇达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山西康宝,立足疫苗、抗体、纳米抗肿瘤药物、血液制品四个平台,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国药威奇达,提升克拉维酸钾、7-ACA、阿莫西林等现有产品市场竞争优势,积极申请美国和欧盟认证,打造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抗生素制药企业。

小巨人企业。重点支持仟源、普德、石药银湖、同药、德元堂、海斯、华卫等企业向专业性、科技型、特色化方向发展,力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整合华康、华元、广誉远、黄河中药等中成药企业生产要素资源,构建集种植、加工、生产、物流等全产业链体系优势,提升中药工业发展水平。

(四)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绿色发展体系。

实施清洁生产。以原料药及原料中间体污染防治为重点,鼓励企业开发应用生物转化、高产低耗菌种、高效提取纯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快高毒害、高污染原材料的替代,从源头控制污染。开发生产过程副产物循环利用和发酵菌渣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水平。

推进节能降耗。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加强企业能源合同管理,开展行业能效的对标达标,提升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水平。实施能量系统优化工程,推动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严格执行制药工业节能节水标准,以GMP改造为契机,淘汰能耗高、运行效率低的落后工艺设备。

(五)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为指导,加强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拓展、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提升医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推进智能制造试点建设。在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药等生产领域,分别选取有基础的生产企业,开展智能化制造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智能车间建设,推动药品生产线和质量检测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搭建与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的实时通信与数据平台,实现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故障报告与诊断分析以及生产系统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跟踪追溯。

拓展互联网市场。积极推动“互联网+”发展,推动医药企业发展“实体门店+医院合作药店+网上药店”三位一体产品营销模式,结合国家逐步放开医药互联网销售政策,谋划布局拓展网络销售渠道。引导医药制造企业与医院共同搭建“远程医疗”平台,重点围绕远程医疗会诊、医疗保健咨询等方面,实现企业品牌推广和服务拓展,探索市场化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

健全现代物流追溯体系。依托国药山西等传统医药物流企业,以太原为中心,全省物流配送体系为支撑,通过传统物流与互联网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医药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以骨干龙头企业为试点,加强政策引导,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药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六)创新外向型合作模式。加强市场定位分析,瞄准不断扩容的国内国际市场,找准契入点,推动逐步实现“晋药走出去”目标。

推动合作重组。鼓励医药工业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技术为导向,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在研发、设计、品牌、服务、销售等方面有效合作,推动企业提升多元重组合作理念。

推动国际认证。积极推动我省医药工业企业开展药品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推动EHS管理体系及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为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推动对外合作。抓住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的机遇,依托振东与山西中医学院、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组建的“振东中-澳分子中医药学研究中心,亚宝与美国礼来,亚宝与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等全球顶尖的医药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推进医药国际化研发项目。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在国外同步开展临床研究。

五、行业发展重点

(一)升级优势产品。围绕化学药、中成药、生物制药等三大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和超亿元的优势产品。

化学原料药与制剂领域。支持重点原料药开展国际认证和出口,以污染小、附加值高为突破口,着力提升7-ACA、克拉维酸钾、土霉素等主导原料药的清洁化生产和深加工水平,支持原料药企业与制剂企业间的上下游联动,推动发展缓释、靶向、长效新型制剂;支持专利仿制和新药创新,重点发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精神类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化学药物。

中成药领域。发挥我省中成药品种优势,重点支持中药独家品种、中药专利产品、特色中药品种发展;加强临床疗效突出的创新中药及复方中药的开发研究和经典方剂二次研发,发展针对慢性病、老年性疾病、抗肿瘤类、心血管类、妇科儿科用药、纯中药戒毒新药等现代中药,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加大安全性研究,完善药物后评价管理,形成原材料、生产、检测、使用全过程监控机制,提高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制药领域。推动血液制品增品种、提品质,促进血液制品技术和设备提档升级;推进痢疾福氏2a/宋内氏双价疫苗、幽门螺杆菌疫苗、神经生长因子、长效融合蛋白干扰素α-2b、纳米抗肿瘤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物研制,以及新型生物药剂型关键技术产业化;鼓励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药物。

(二)挖掘中药材潜力。依托我省中药材资源禀赋的优势,借助当前植物药及植物提取物市场快速扩张的有利时机,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提升产业附加值。

推动保护与发展并举。加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保持药用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加大濒危稀缺品种种植养殖基地和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建设,支持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促进中药材产区经济发展。

提升技术和质量水平。加强药效有效成分、遗传、生长环境等基础研究,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建立健全优势品种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生产流通环节的检验检测,全面提升技术创新和质量保障能力。

促进布局与项目互动。鼓励“公司+基地+合作社”、“公司+农场(农户)”等生产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省区跨企业的种植基地建设,推动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引导骨干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整合,培育集科研、种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强化保障与服务功能。加强对重点优势产区技术人员的生产技术培训,做好生产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发布,推动标准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供给保障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和物流支撑能力建设。

(三)补齐行业短板。重点培育发展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和医疗器械,提升行业发展规模,实现我省医药产业均衡发展。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领域。推进宏光一级耐用玻璃容器扩建项目、广生药用空心胶囊技改扩容项目建设,扶持企业新型材料、新产品研究和技术创新,结合国家药包材备案制(DMF)、关联审评制度等要求,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高质量水平,提高卫材在我省医药产业中的占比。

医疗器械领域。依托山西康宝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研发项目,推进家用、便携式医疗器械等新型产品的研发生产;依托太原医用高分子制品、山西联袂义齿、山西澳瑞特等企业医用耗材、义齿、康复医疗器械等现有产品资源,推进传统医疗器械产品的扩大生产,实现生物3D打印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培育医疗器械领军企业。

(四)延伸产业空间。充分利用市场对大健康产品及服务需求增长的有利机遇,形成我省医药工业新的增长极。

医药保健产品。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的保健食品、营养品、特色化妆品、纯中药洗护日用品、保健型医疗器械等延伸产品,强化产品优化与深度研发,拓展市场空间。

医药健康服务业。推动山西康宝在建的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基地,开展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动佳能达华禹制药结合其产品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优势,建设老慢支康疗中心、温泉疗养中心。

中医药文化产业。鼓励中医药与文化传承、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黄河中药博物馆、山西中医院博物馆、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以及振东制药神农中医药文化博览园建设,推动以旅游、文化传承、中医药养生、学术交流等为的链式产业发展,创新服务模式。

六、政策措施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省级层面成立“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整合政府行政资源,统筹协调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在产业布局、重大项目、扶持资金等方面争取最大的支持。出台并落实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本省生产药品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提升药品市场份额。强化市场监管和专利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财政资金引导。整合政府项目扶持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对推动科研成果与创新技术产业化的个人和机构予以后补助或奖励补贴,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落实各项融资扶持政策,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引导和鼓励实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对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融资,以及在山西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融资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

(三)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和审批环节,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探索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通过专业公司资本输入,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政府扶持资金为保障,搭建融资沟通平台,实现在资本、技术、管理、资源配置等方面全方位的优势互补。积极探索股权众筹、网络借贷等互联网融资新模式,综合利用债券工具,创新债券融资方式。

(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的衔接,推动消费品工业“三品”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规划的有效对接,加强项目储备,优化项目布局,强化跟踪协调、监督服务和目标考核,加快实施一批医药工业新型产业化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指导推进医药园区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药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吸引关联企业特别是与园区现有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相配套的医药企业入园。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动落实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对在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企业,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对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医药企业,加大建站补助;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或分厂,使用“飞地人才”的企业同样予以支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化人才培训、订单式培养;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防止人才流失。

(六)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协调配合,按照各自职责扎实做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各市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应依据本规划制订,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反馈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