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有色篇)
来源: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1-10 标签: 冶金 有色金属 十三五

山西省“十三五”冶金工业发展规划

(有色篇)

有色金属工业是我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为加快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主要产品产量逐年增加,行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初步显现。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形成氧化铝产能1600万吨;电解铝产能119.5万吨;铝加工能力75万吨;金属镁产能60万吨、精炼铜产能20万吨。2015年,主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氧化铝1272.9万吨、电解铝66万吨;金属镁19.2万吨,精炼铜18.1万吨。2015年,全省有色金属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0.7亿元。有色金属行业的产能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已成为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依托运城河津、永济铝工业园区,粟海铝业、海丰铝业、山西飞宇等公司先后开发出建筑铝型材、工业铝型材、电子铝箔、汽车轮毂等铝深加工产品。晋西集团山西春雷铜材有限责任公司铜合金带及高精铜板带广泛用于高铁和电气化铁路。银光镁业先后开发出镁合金压铸件、挤压型材、棒材、板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交通、电子信息、休闲运动器材、航空航天和军工武器装备等领域,成为新材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些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应用和优质高端产品产量的扩大,推动了山西有色金属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3.装备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创新串联法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解铝企业160kA以下电解槽已全部淘汰。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采用先进的富氧底吹熔炼工艺,实施年处理50万吨多金属矿综合捕集回收技术改造项目。银光镁业大直径锭坯半连续铸造技术、镁合金液态连续铸轧板材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铝、镁、铜冶炼及其深加工技术装备的配套水平稳步提升。

4.节能环保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再生资源利用取得进展,瑞格镁业已形成年产再生铝、再生镁各10万吨能力。全行业实施煤气、余热余压、废水废渣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项目170多项,年节约能源310余万吨标准煤,重点有色金属生产企业单位产品工序能耗指标均达到国家现阶段先进水平。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资源配置不到位。除中铝山西分公司、华兴铝业公司、阳煤兆丰铝业、柳林森泽铝业外,其它氧化铝企业配套铝土矿矿山建设能力不足,以收购铝土矿为主,矿石品位波动大,资源保障能力差。铝土矿开采以中小企业为主,回采率低,资源破坏浪费现象严重。

产业链结构失衡。依托我省丰富的铝土矿资源,氧化铝发展迅速,目前产能已达1600万吨,而下游电解铝产能却只有119.5万吨产能,氧化铝就地转化率低,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铝、镁、铜及其合金深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档次低、规模小、品种少,高附加值和高端产品占比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资源优势未显现。我省铝企业除山西华泽铝电公司和阳煤兆丰铝业外,其它电解铝企业都未配套自备电厂,由于电力成本在电解铝成本中占比较高和网购电高企,导致电解铝企业亏损严重,经营困难,难以体现我省资源能源优势;由于产能置换指标不到位,规划布局的电解铝建设项目进度缓慢,山西省电解铝产能已成为铝工业产业链配套的制约瓶颈;因电解铝行业市场价格下跌,上游氧化铝企业利润空间也大幅下降,整体优势走弱。

二、面临形势

有色工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随着现有产能布局调整和优化工作推进,必将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能源资源富集地区集中,我省是电力、铝土矿、白云石矿资源大省,具有先天优势。铝工业作为有色金属工业规模最大的行业,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电解铝产能向西部单一能源优势地区转移趋势放缓,给我省铝工业带来发展的机遇。我国铝等有色金属品种消费量增速虽已由两位数回落到一位数,但增长的总量依然较大,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也将大大激发山西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市场空间。

有色工业发展面临的不利条件。“十三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受到“产能过剩、技术水平、资源环境”三重约束,迫使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山西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优势。山西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铝原料基地。到201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已达6965.99万千瓦,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产资源储量通报?,截至2013年底,山西省查明铝土矿资源储量达到14亿吨,占全国的34.9%,居全国第一位;发展氧化铝、电解铝、金属镁、铜的产业基础已经形成,装备实力、人员技术水平、行业研发能力在国内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山西位于全国中部,交通物流便利,运输距离短成本低,靠近东部发达地区和消费品市场,区位优势明显,推动我省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国内得天独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五中全会精神,发挥资源能源优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合理、高效、集约利用省内资源为原则,完善产业链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引导跨行业、跨地区联合重组,推动自主创新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实施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做优做强存量资产,做精做深增量资产,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协同发展。统筹利用我省铝土矿资源,合理布局氧化铝企业,适度控制氧化铝产能总量;鼓励现有氧化铝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电解铝及其深加工;推进已有电解铝产能向优势企业转移;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发展铝、镁、铜合金及深加工材及其制品,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以资源、能源、材料加工为导向,构建煤-电-冶炼-深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间协同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打造高端产品。以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为方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为主线,应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针对市场不同需求,进一步开拓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领域;瞄准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高端新材料产品,实施技术攻关和突破,形成铝、镁、铜及其合金材料精深加工产品规模生产能力,将产业链由基础材料向高端材料产品延伸。

——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采用先进、经济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改进现有工艺流程,推动装备技术改造,提高节能减排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构建资源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控制和消减能源消费量、污染物排放量,按照集群化发展模式,提高行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置。

(三)主要目标

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开拓产品用市场,企业高效生产运行,装备技术水平先进的有色工业大省。

——全省有色金属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20年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2.7%。

——产能规模:2020年,氧化铝1770万吨,电解铝536万吨,铝深加工520万吨,精炼铜50万吨,铜合金及铜深加工21万吨,镁及镁合金55万吨,镁合金深加工产品20万吨。

——形成5-8家铝产业链配套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3-5家镁及镁合金深加工的大型企业,建成国内重要的铜及铜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

——打造5-8个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工业园区。

四、重点任务

充分发挥资源能源优势,以园区化布局为载体,以企业项目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制定有效调控政策,重点实施优化产业布局、打造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两化融合五大任务,构建资源、能源合理高效利用、绿色低碳、竞争力强,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

1、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项目建设

——铝产业发挥矿产资源、电力能源优势,依据国家产业引导政策,按照集约化、循环化、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在13个铝土矿资源集中区,以现有运行和规划建设的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材加工企业为依托,重点建设产业链配套、产品竞争力明显、资源充分利用、绿色环保安全的现代铝工业体系。

推进中铝吕梁、运城两个百万吨电解铝基地建设,推动中电投山西铝业、信发集团、锦江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铝循环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培育晋南交通轻量化铝镁材料加工及零部件制造、晋中铝合金绿色建筑材料及工程建造、晋中与晋西机械装备制造材料、晋中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晋南铝金属包装制造等“五个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重点推动中铝运城铝基地通过产能置换建设42万吨电解铝,5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中铝吕梁铝基地新建170万吨氧化铝、100万吨电解铝(液)及10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中电投山西铝基地新建70万吨电解铝(液)及7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信发集团山西铝基地新建160万吨氧化铝、110万吨电解铝(液)及110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锦江集团孝义园区新建66万吨电解铝(液)及66万吨铝合金深加工项目。

——镁产业引导我省具备产业发展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跨行业或跨地区进入高端镁合金深加工领域,提升我省镁合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依托银光镁业、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瑞格镁业等企业,重点布局运城镁产业基地。重点推动银光镁业年产500万只轮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航空航天复杂铸造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产2万吨高铁、汽车挤压型材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年产3000吨新型高性能稀土镁合金材料项目。

——铜产业发挥我省铜产业基础优势,合理利用矿山资源,提高多品种产品冶炼能力,依托富氧底吹熔池熔炼核心技术,实现精炼铜生产规模化,延伸产业链条。

依托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晋西春雷公司,重点布局运城和太原铜产业基地。重点推动侯马北铜铜业有限公司年处理铜精矿150万吨多金属回收项目,新增精炼铜生产能力30万吨。建设年产5万吨高精度铜板带箔项目。

2、打造高端产品,拓展应用市场

——铝产业引进、消化和吸收多品种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引进先进的精铝和高纯铝生产工艺技术,降低产品能耗,提高竞争力;发展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等铝材精深加工产品,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形成一定的产品规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重点加强交通运输用轻量化铝合金材料、石墨烯铝基复合材料、复层金属板等为代表的铝合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究;加大汽车车身板、建筑模板、铝合金护围板等铝材的推广应用;在保持冶金级氧化铝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化学品氧化铝、铝基新材料等特色品种。

——镁产业发挥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带动作用,与科研院所组建产品技术联盟,突破镁及镁合金板材加工技术,以产品轻量化、价格市场化为特点,培育和发展产品应用市场,带动冶炼原材料企业向不同市场定位的镁产品企业转型,扩大镁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重点开发应用于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机器人、军工等领域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重点突破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用镁合金材料,汽车用低成本高性能镁合金材料,电子信息职能产品用镁合金材料,军工、航空航天用镁合金材料等工艺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提前开展高强耐热镁合金,镁合金电池材料,医用镁合金材料,超轻镁锂合金,智能制造用镁合金,镁基复合材料等研究开发工作,引导消费市场。

——铜产业推动通信电缆用无氧铜带、铜合金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军工民品铜合金板带生产技术的互融性,发展第二代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铁和电气化铁路及军工航天用铜加工材料等。

重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IC封装用高性能铜合金带、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镍硅合金、汽车、高铁、军工航天、新能源LED用等铜及铜合金深加工产品产品。

3、实施技术改造,促进绿色发展

——铝产业针对我省铝土矿品位较低的实际,改造和改进铝土矿采矿、选矿装备和工艺技术,开发或引进高效经济利用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工艺技术;继续开展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技术、煤矸石提取氧化铝技术研究,形成经济合理的工艺技术;对现有电解铝设备,实施工艺优化改造,降低综合电耗;提高铝深加工企业工艺装备水平,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加工设备,改造提升产品加工精度,扩大产品种类,推动我省铝工业绿色发展。

重点加大新型阴极结构电解槽推广应用,研发铝电解净化技术、脱硫技术、废槽内衬处理及综合利用、电解铝液直接制备合金锭坯等短流程加工制造等技术;采用粉煤灰中铝资源化前沿技术,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合理布局高铝粉煤灰—氧化铝—电解铝、白炭黑—铝制品和化工填料,以及高铝粉煤灰—铝硅合金等新型材料产业链;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攻关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技术,经济、高效、适用的废旧金属再利用新技术,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镁产业针对我省镁企业分散、产能规模小、技术装备差、消耗高、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环境差等特点,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和改造技术装备,降低原材料物耗,减少排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重点推广新型竖窑煅烧技术、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套筒竖窑及蓄热式竖式还原炉技术,促进镁行业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推动镁渣制备高性能特种水泥等原镁冶炼副产品综合利用。

——铜产业利用已经形成的冶炼产业基础,改进传统设备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改进铜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重点优化富氧底吹炉炼铜技术,提高多金属共伴生矿综合回收利用率,提升铜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利用成熟的工艺和技术实施尾矿砂制备陶瓷项目和冶炼弃渣综合利用项目。

4、完善产业链条,提高集聚水平

——铝产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和收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依靠科技挖潜,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加强共伴生矿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高价值利用,实现矿产资源产业链利用最大化。在延伸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走资源-产品-再资源的路子。

——铝产业鼓励现有优势铝企业与煤炭、电力等企业以资本和产业链为纽带实施联合重组,培育煤、电、铝、加工材料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抓住我省自主审批1920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的政策机遇,为重点煤电铝化材一体化项目配套自备电厂,有条件的企业或地区,经批准可探索建设区域电网。着力构建“煤炭—电力—电解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氧化铝-电解铝-区域电网-铝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

——镁产业鼓励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在探明白云石资源的基础上,实施进军镁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资源优势、技术领先,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新型镁合金研发和生产企业。鼓励山西银光镁业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为技术依托,努力提升新合金的开发水平和合金的深加工能力,形成国内最大的镁合金材、宽幅板材、压铸件、汽车轮毂等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争取到2020年使银光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深加工企业。

——铜产业以提高铜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延伸产业链,开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铜加工产品,形成铜板带、铜箔加工-覆铜板、铜杆-铜线、特种铜材铜加工等产品链。2020年形成铜材加工能力21万吨。

5、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新型企业

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挖掘发展潜力,是建设现代新型企业的必要环节,是有色工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创新“互联网+有色”模式。利用互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打造一种经济新生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有色工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联网平台,进行供求信息的收集,可有效促进信息互换,促进产品的贸易流通,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降低财务、物流、管理等综合成本,为企业生产布局提供最有力的支撑。利用互联网+,着力发展适用于有色金属工业的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

促进数字化设计工具开发应用。有色行业重点发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和离散单元法(DEM)技术的碎磨、选别、分离、冶炼设备的建模研究,实现三维可视化的过程和装置模拟设计及工艺参数优化。开发球磨机、浮选机、冶炼炉、电解槽等选冶关键工艺设备的虚拟样机,形成选冶主体工艺及调度的数值模拟设计能力。

实施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工程。有色金属行业重点推广振动磨机负荷检测系统、矿浆粒度分析仪、矿物加工专用图像分析仪等选冶工业在线智能检测分析装备,氧化铝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铜富氧熔炼控制系统、铝电解高效节能控制系统、高性能铜(铝)板材轧制数字化控制成型技术等。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对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促进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进资源集约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平;冶炼企业实施产能配套建设,通过控股、参股、收购等方式向上游产业延伸,提高企业对矿产资源的掌控能力和配套建设矿山的使用年限;加强废铜、铝、镁回收利用,大力开发废铝、镁再生高纯镁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废铜、铝、镁高效短流程重熔再生产业。

2.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简化项目审批程序,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直供电交易和企业自备电厂或区域电网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建立“过剩产能”退出及产能交易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行业安全、环保、能耗、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支持大中型有色金属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产品市场和产能发展空间。

3.完善金融财政政策。拓宽有色金属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发挥政策性金融、开放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优势,加大对重点有色工程的金融支持;强化财税支持政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改变支持方式,集中投向优势有色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有色工业转型升级,利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培育中小企业在有色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创新发展能力。

4、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等环节紧密合作,把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国内外相关技术力量创新充分结合,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及高端产品开发,对共性和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推进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培养高素质管理和创新技术人才,加大对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加强运行要素保障。针对有色金属行业运行困难,产品市场价格变动频繁,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发现问题,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要素供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的综合服务功能,掌握期货市场动态,监测分析生产运行态势变化,提供行业分析报告;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为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确保有色金属行业健康发展。

6、健全安全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面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监管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加强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管,强化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和煤气安全技术管理,提高事故应急救援能力。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安全保证能力低、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加强有色企业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和应急救援到位。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