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
来源: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8-06-07 标签: 汽车

山东省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25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与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社会资源的顺畅流通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就业稳定和生态文明建设。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关于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7〕53号),加快推动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汽车产业强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汽车产业发展成绩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整车研发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步增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企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

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现已形成乘用车、商用车、汽车零部件等门类齐全、品种丰富、竞争力较强的完整产业体系,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400余家,2017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94亿元,同比增长10.7%。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福祉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省生产汽车整车205.68万辆,同比增长7.38%,占全国市场的8.23%,其中乘用车产量109.04万辆,占全省汽车总产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39.94%提高到53%。重型载货汽车是我省优势产品,2017年生产29.58万辆,超过全国产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专用车生产企业230多家,2017年生产专用车47万辆,居全国首位,油田作业车、机场专用车、环卫车、清障车、消防车、水泥搅拌车等重点产品具有较大优势。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生产新能源汽车14.12万辆,同比增长22.73%,占全国产量的18%,其中,新能源客车2.03万辆,增长9.6%;新能源乘用车11.3万辆,增长24.04%,山东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大省。在产销规模扩大的同时,山东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消费大省,2017年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5.89万辆,占当年新增及更新汽车总量的2.82%。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4.6万辆,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2.17万个。

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17年底,全省拥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近1200家,各类商用车省内综合配套率达到85%以上,乘用车达到70%。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总成、燃油电喷系统、冷却散热系统、驱动桥总成、制动系统总成、车用滤清器、钢板弹簧等零部件在全国占有重要市场,前置前驱8档自动变速器(8AT)、全铝车身等自主创新项目实现了重大突破。济南二机床集团的大型高效柔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用户涵盖美国通用、福特等知名企业和国内大多数汽车制造厂。世界轮胎75强中,山东企业16家,豪迈集团轮胎模具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20%,位居世界第一。

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汽车工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行业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研发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汽车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4家。全行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5万名,占员工总数的5%,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为1.25%,部分骨干企业超过3%。2000年以来,全省汽车行业共有4项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山东盛瑞传动开发的国内首款前置前驱8档汽车自动变速器,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是,山东汽车产业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高端乘用车品种少比重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现代新兴技术应用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重中轻型载货汽车主导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乘用车占比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新旧动能转换缓慢、高端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弱、国际化品牌短缺、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等,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矛盾。

(二)汽车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汽车产品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网联的方向快速发展,正从交通工具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乘员、车辆、货物、运营平台与基础设施等逐步实现智能互联和数据共享,产品制造周期显著缩短,制造效率大幅提升,产品差异化、个性化趋势显著,定制化生产模式逐步形成。随着更多新兴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产业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汽车与新兴产业竞合交融发展,汽车生态体系面临重塑挑战。经济发展引发的巨大物流,在充分释放清洁与安全驾乘、便捷出行、休闲旅游等需求的同时,形成了汽车产业发展新动能。大数据技术通过互联网社交圈引导消费的作用日益增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增强技术创新内生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和市场供给,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参与共享经济建设,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省汽车产业的迫切需求。

(三)山东汽车产业具备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优势。

山东省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消费市场需求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增长空间。近年来,山东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加快实施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新增或更换汽车产品成为改善出行和生活质量提升的刚性需求,为打造汽车强省创造了有利基础和条件。截至2017年底,山东省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190辆(欧洲为600辆),从经济发展需求分析,工业化的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应至少接近或达到欧洲一半水平,汽车消费市场增量空间十分巨大。此外,面向消费者差异化、多元化需求的后市场向多维度创新发展,汽车售后维修保养、金融信贷保险、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等后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省汽车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节能汽车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和集群化发展,推动汽车产业跨界融合,提高产品品质,争创世界品牌,向高质高效转变,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汽车强省建设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节能汽车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发展的新思路,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发展。

2.协同发展,融合共进。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汽车产业生态,推动汽车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汽车由单纯交通工具向智能化生产生活载体转变。

3.企业为本,市场主导。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需求为引领,突出主体,激发活力,自主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政策,优化环境。

4.质效双升,绿色发展。以高质高效为出发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未来汽车生产制造、消费需求与结构升级的机遇,从“绿色制造”到“制造绿色”,大力提高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开放合作,竞合共赢。坚持国际化发展,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推动开展技术、产品、模式、金融、物流、贸易等全方位合作,鼓励优势企业统筹利用两种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市场。

(三)规划目标。

1.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到2022年,全省汽车整车生产规模达到27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档乘用车和车用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省汽车整车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着力开发生产新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乘用车,加快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等,实现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接续转换。到2022年,产业发展新动能初步形成,全省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达到65%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产量比例达25%以上。到2025年,乘用车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达到70%左右,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产量比例进一步提升。

3.新能源汽车更具优势。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种更加丰富,生产规模和质量档次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智能网联汽车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50万辆,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达到7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应用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

4.集群效应更加突出。到2022年,形成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千亿级整车生产基地,聊城、济宁、日照3个500亿级汽车产业基地,淄博、临沂、威海、滨州4个百亿级汽车产业基地。到2025年,力争4大整车基地突破2000亿元,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基地,集群效应更加突出。

5.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加快突破一批汽车关键技术。到2022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明显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6.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到2022年,全省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国内领先。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6升/百公里、节能型汽车燃料消耗量降到4.0升/百公里以下;2025年,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车降到4.0升/百公里,重型汽车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集成能力。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地区集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高平台支撑服务水平,提升我省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创新体系。

抓住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企业现代化研发平台,推动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开发应用力度,积极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等汽车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导作用,推动汽车产业创新要素向产业链高端和优势企业聚集,鼓励省内资本收购、控股、参股国内外高端技术公司,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迅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突破核心技术。

关键共性技术。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集成创新资源,协同开展整车及底盘性能匹配优化技术研究,攻关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增加基础共性技术及其制成品的有效供给。2022年各类整车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25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前沿核心技术。按照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确定的近、中、远期目标,加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步伐,支持燃料电池、电机驱动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和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系统、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支持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应用。2022年,建成一批发动机电控装置、锂离子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3-5家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初具国际竞争力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025年,创新中心高效服务产业发展,形成5-10家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

3.强化创新平台。

支持建设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和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充分发挥重汽集团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提高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持续引领国内重型汽车技术发展方向,为全省载货汽车研发检测和技术攻关提供支撑。支持山东泰利先进制造研究院以虚拟现实和3D打印等技术研发服务为基础,围绕汽车车身及零部件轻量化新材料、成形装备技术进行协同开发,辐射带动青烟威区域汽车轻量化新材料及产品发展。支持舒驰客车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轻量化等技术攻关。支持潍柴集团加快建设燃料电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挥我省现有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整车集成技术、产品基础,加快突破燃料电池核心技术,抢占产业先发优势。依托中通客车、五征集团等企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新能源汽车、客车、载货汽车等产品进一步确立优势。依托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潍柴内燃机可靠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盛瑞传动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产品研发能力,将车用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打造成为山东汽车工业的金字招牌。

(二)突破重点领域,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严格控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大力发展汽车先进技术,积极引导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先进节能环保汽车梯次合理的产业格局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1.新能源汽车。

以纯电驱动、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主攻方向,采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技术、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型中高档新能源乘用车、新能源客车以及载货、环卫、医疗、园林等行业专用车。支持企业在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和纯电动力系统等方面进行创新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应用。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机电耦合装置、增程式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展动力电池升级工程,支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等升级换代。2022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00Wh/kg以上,2025年达到350Wh/kg。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扩大私人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居民区和办公场所、公交物流等专用场站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电为辅,城际间快速充电为补充的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形成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电网络。支持企业探索发展新型充电模式,为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创造必备的基础条件。

抢抓燃料电池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在膜电极、发动机、碳纤维储氢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鼓励和支持燃料电池骨干企业在电堆、储氢技术、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尽快实现新突破。积极谋划加氢站布局,逐步扩大和完善燃料电池汽车试点示范和推广使用,在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2.智能网联汽车。

围绕核心技术环节,加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汽车整车及相关企业协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建设基于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与北斗高精度定位兼容的智能网联系统,重点突破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终端、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瓶颈,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网络汽车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智能网络汽车大数据交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试点和示范,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监控、评价平台,逐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交通网络、智能电网及智慧城市的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模式。

3.节能汽车。

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持续突破节能汽车关键技术瓶颈,为消费者提供清洁、经济、安全、实惠的汽车产品。积极推动先进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的研发,重点突破高效节能型发动机系统、高效自动变速器、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低风阻车身和电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匹配技术、尾气排放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积极落实碳积分交易制度,加大节能环保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引导和鼓励轻量化、小型化汽车消费。严格执行成品油标准升级要求,以清洁、优质油品保障市场需求。

(三)加快结构调整,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1.优化产品结构。

加快乘用车、商用车产品升级步伐,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降低产品能耗,提升产品档次。

乘用车。支持企业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加快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中高档轿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和多用途汽车(MPV),引导龙头骨干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

商用车。客车,加强客车专用底盘和智能底盘系统、底盘匹配技术研究,提高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重点发展适应高速公路的大中型豪华客车、高档旅游客车、BRT城市快速公交车、专用校车、房车、城乡公共交通用车。加快构建燃油客车、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燃料电池客车四大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AMT系统、整车控制系统、燃料电池、新型双电机驱动系统等技术,实现消化再创新,全面提升我省客车市场竞争力。载货汽车,推动载货汽车产品升级,加快发展低排放、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的中高档重型和轻型载货汽车。积极开发应用空气悬架、盘式制动器、车身总成、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等先进总成,掌握整车匹配技术、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装置、轻量化车身等关键技术,提高车辆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和节能性。专用车,围绕市场需求,引导专用车企业采用先进工艺装备,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质量水平,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及轻量化产品转变,重点发展环卫、邮政、医疗、油田、通讯、机场、消防、国防等方面专用车,加快形成系列化产品体系。

关键零部件。着力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和水平,增强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的节能型发动机,以及活塞、曲轴、燃油喷射系统、喷油器、涡轮增压器、电控装置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发动机零部件;离合器、传动轴,变速器总成、驱动桥、空气悬架、方向机等传动系统、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空调、空调压缩机、座椅、内饰、仪表板总成、安全气囊及其控制模块、铝合金、镁合金轮毂以及适合轻量化车身使用的材料、型材和链接件等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部件、ABS/ASR、ESP、EPS、OBD系统等汽车电子产品。利用新材料、轻量化设计等新技术,提升汽车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推动集群化发展。

壮大4个千亿级整车生产基地。济南基地,以新型高性能重型载货汽车、中高档乘用车、新能源客车为重点,打造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型汽车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培育临港汽车零部件基地、济南经济开发区汽车零部件基地,提高本地配套能力,形成“两园两基地”的产业布局。建设“中国重汽小镇”,发展高端智能化载货汽车。建设山东氢能动力汽车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15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青岛基地,以高端乘用车、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为重点,推进黄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城阳特种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区、即墨青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莱西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配件产业集聚区四个汽车产业集聚区以及高新区、胶州、平度三个新能源专用车制造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实现集群发展。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烟台基地,以高端乘用车和新能源客车为重点,推动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上汽通用东岳汽车基地生产高端乘用车产品,加快提升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和研发制造水平,推动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方向扩展。支持莱阳舒驰客车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积极开发高端新能源客车和纯电动物流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2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潍坊基地,以重中型卡车、轻型客车为重点,巩固提高轻卡、专用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现有生产优势,完善汽车制造产业链条,重点打造福田诸城汽车工业园、高新区汽车园、寿光凯马汽车工业园、潍柴新能源动力产业园四大产业聚集区,推动整车与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技术水平同步提高,形成从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到整车生产的较为完善的汽车制造产业链。加快开发生产燃料电池,引领全省燃料电池产业实现突破。到2022年,全市汽车产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2025年达到2500亿元。

鼓励各市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补充、完善、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本地配套能力,打造产品性能优越、配套能力强、品种多元化、技术与国际全面接轨的生产基地,成为山东汽车工业的发展主体。

建设3个五百亿级产业基地。聊城基地,以新能源客车、中高档客车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国际知名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进一步发挥中轻型货车生产优势,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加大燃料电池汽车研发生产和示范应用力度,助推我省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济宁基地,发挥专用车产业优势,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水平,向高附加值和“专精特新优”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关键汽车零部件,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引导货车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推动产业做优做强。日照基地,立足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提高产业链整体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上下游配套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中轻型载货汽车,引进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整车制造和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鼓励各市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相关零部件制造、物流企业到周边投资建厂,逐步放大产业集群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收入较2017年增长1倍以上,为全省工业发展提供动力。

培育4个百亿级产业基地。淄博基地,以新能源乘用车、中轻型载货汽车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用电机,扩大生产规模,形成零部件加工与整车制造相呼应的产业格局。发挥燃料电池离子膜技术基础和生产优势,支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发展燃料电池产业。临沂基地,依托现有乘用车、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基础,加大整车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发挥零部件生产和商贸流通优势,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建立健全汽车制造产业链,打造省内汽车产业新增长极。威海基地,提高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规模,丰富扩大专用车品种和功能,大力发展曲轴、连杆、制动系统等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升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滨州基地,以汽车轻量化和产业链建设为重点,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发展高档活塞、铝合金轮毂、发动机缸体缸盖、车用动力电池等零部件,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配套产业基地。

鼓励各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抓住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打造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产品特色鲜明的汽车产业基地,推动产品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为全省汽车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四)跨界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推动汽车与信息、通信、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圈,实现优势互补、研发协同和成果共享,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

1.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加快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引导汽车产业在研发生产、企业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产品生命周期等全过程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通过与原材料供应、整车制造生产、汽车销售服务的交互融合,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支持车辆生产企业实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带动零部件配套企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同步提高。发挥我省在汽车自动冲压生产线、车身焊接机器人等方面的产业优势,重点攻关汽车专用制造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技术,突破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提升瓶颈,夯实智能制造基础。充分发挥省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用,建立和完善智能制造评价体系,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到2022年,全省汽车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2025年,骨干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面实现一体化智能转型,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后市场服务。

引导汽车企业与信息技术行业密切联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展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挖掘工作,创新引导消费者出行和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发展,打造集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于一体的网状生态圈。鼓励优势汽车企业发展汽车金融业务,联合其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立足于汽车主业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开展二手车交易、维修保养、汽车租赁、汽车文化等后市场服务,带动社会物流、电子商务、房车营地、汽车运动及服饰等其它相关服务业同步发展。未来十年,汽车服务业在价值链中的比例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3.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

在园区设计建设、产品研发制造、商品使用和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标准,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采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和评价标准,将汽车产业打造成为全省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标杆。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支持汽车制造装备绿色改造,推进汽车领域绿色供应链建设,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阶段应采取环境友好设计方案,确保产品具有良好可拆解、可回收性。持续推进汽车零部件,特别是各大关键总成的再制造,不断调整扩大范围,提高汽车及零部件回收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政策规定,推进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五)落实质量强省战略,提升品牌价值。

把质量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严控产品质量,提高品牌影响力,培育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汽车产业市场竞争力。

1.提升产品质量。

以全面提升技术水平为突破口,以提高可靠性、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达标排放为目标,加强技术研发、质量保证、营销服务能力建设,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对汽车质量的动态评价和后续改进,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严格执行汽车产品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监督管理,认真落实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

2.推动品牌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品牌意识,全面提高山东汽车的国内外综合影响力。鼓励企业利用国际产业合作、国内外重大活动等机会推广山东汽车品牌。发挥“好品山东”平台优势,助推省内名牌企业及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大力提升本省汽车产业园区品牌形象和产业吸引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企业深度改革,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多种模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民营资本、新兴科技企业等依法合规进入汽车领域。

3.培育龙头企业。

瞄准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领军企业。提升特色汽车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和汽车后市场服务企业成长壮大。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布局,开展战略性合作、重组整合、企业并购等国际化业务。鼓励跨产业实施资本、技术、产能、品牌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强。

到2022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3000亿元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团1家,过千亿元企业2家,过50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0家左右;我省骨干汽车企业的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5%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比2017年下降30%,形成3-5个世界知名汽车及零部件品牌。2025年,大型企业集团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骨干汽车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6%左右,新车平均故障率达到国际一线品牌同等水平,2-5个山东汽车及零部件品牌产销量进入世界同类产品前十。

(六)深化开放合作,提高核心竞争力。

把开放合作作为我省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抓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好“引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打造共建共享、互促互赢的合作局面。

1.加大“引进来”力度。

全面提高国际、国内合作水平,推动合资合作品牌与省内品牌共同发展。支持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协同上下游企业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汽车产业园区,形成科学联动的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填补我省汽车产业链空白和为整车企业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入驻。鼓励利用外资及引进相关技术和高端人才,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水平,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加快“走出去”步伐。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出口贸易力度,积极寻求投资、技术、管理等方面合作,由产品输出向服务、技术、标准输出模式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优势资源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向合作研发、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加大对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标准、认证和检验监管等制度研究,破解国际贸易壁垒,推动我省汽车产品与国内、国际工程项目结伴输出。到2022年,我省拥有的中国品牌汽车海外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实现向发达国家市场的批量出口;2025年,我省拥有的中国品牌汽车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国际产业布局取得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立足产业基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汽车产业做优质量,做大规模,做强特色。要积极研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确保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配合,统筹协调汽车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形成发展合力。

(二)加大政策扶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部署,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关系全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和产业竞争力的汽车项目纳入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库给予支持。鼓励各市重点加强中高档乘用车升级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用车技术升级、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等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汽车全产业链智能化水平提高。省级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对汽车产业重大投资项目、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给予积极支持。

(三)强化人才支撑。探索建立汽车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强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队伍。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支持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开展订单式、专业化教育,大力培养汽车产业发展所需高级技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为我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功能,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双向服务。省汽车行业协会、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数据统计、调研分析、成果评价、技术指导、标准培训等能力建设,提高为汽车产业发展服务的水平。鼓励相关行业组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协调组建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平台,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培养汽车科技人才。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