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加快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4月11日六届省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审议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4月25日
加快海南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落实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加快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开创竞技体育工作新局面,根据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立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三大优势,优化结构,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提升绩效,加快海南竞技体育发展,提升海南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高海南运动员在重大国际、国内赛事中的比赛成绩,为海南争光,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24年,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有效改变,项目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确立发展8个以上具有“海南特色”的优势项目并取得明显突破,基础项目和球类集体项目得到较大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日益健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完善竞技体育体制,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省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县业余体校和社会体育力量有机结合的多元化训练网络,大力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具有专项运动技能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确保输送到国家队、国家青年队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达到30人。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确保奖牌、力争金牌,2018年第十八届亚运会上力争奖牌,2020年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确保有海南运动员参赛并力争进入前八名,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上确保金牌,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确保金牌,2024年第三十三届奥运会力争奖牌。
三、主要任务
加强省优秀运动队建设。支持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大投入,明显改善省优秀运动队训练、学习、生活保障条件。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大力培养引进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科研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裁判员,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氛围。妥善安置退役运动员,形成体育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科学优化运动项目结构。以为国家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加强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工作,夯实基础。充分利用我省地理区位和气候优势,扩大竞技体育规模,加大对帆船、帆板、冲浪、高尔夫、拳击、跆拳道、举重和沙滩排球优势项目及田径、游泳基础项目,足球、排球和网球等球类项目的投入,形成项目的群体优势和梯队优势,提高全面参与竞争的综合实力。探索海上项目等体育发展新模式,创办精品体育赛事。
加强后备人才建设。推进市、县业余体校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每个市、县至少有1个业余体校或业余训练单位。确保训练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齐全,根据业余训练的需要,明确项目设置,合理配备专职教练员。加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市县业余体校建设,积极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8年内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以上、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14个,国家级、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增加到50所。国家级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个。常年参加业余训练运动员达到20000人以上,注册运动员人数总量大幅提升。
建立体教结合管理体制。加大体教融合力度,建立由市、县级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普通中小学组成的训练网络。支持县级训练单位在中小学设立训练网点,各市、县设立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少于3所,各校可结合实际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练,优先招收我省退役优秀运动员,充分发挥业余教练员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省内重点院校、中小学与体校的合作,结合运动训练的特点切实解决运动员学训矛盾,确保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业余体校学生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培养品、学、训、赛兼备的竞技体育人才。
完善运动员选拔培养管理机制。各市县业余体校、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各中小学运动队要根据参训运动员的年龄做好梯队建设,按照科学选材、打好基础和积极输送的原则,制定输送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有利于优秀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体系。做好运动员与省级优秀运动队所设项目的年龄与水平的衔接,保证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明确招生选拔、人才培养、经费投入、考核奖励等政策措施。
建立运动员输送和激励机制。对输送到省优秀运动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输送奖励和成绩奖励,把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纳入学校办学的综合考核内容,实行常规性量化考核。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中考中按规定给予加分。全省各级重点学校要预留一定名额,招收经省体育、教育部门核准认定的优秀运动员。
广泛培养吸纳各类体育人才。引进、培养一批竞技体育训练、科研、医务、管理等高水平人才。建立健全教练员竞争上岗、考核奖励、优胜劣汰的选拔使用机制,推进教练员聘任和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教练员培训基地,完善教练员培育体系,提升我省教练员整体水平。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引进、教育培训,进一步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提高教练员训练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全省各级各类业余体校及业余训练单位教练员待遇比照中小学教师的标准执行。适当引进高水平运动员,公安、教育部门对引进的高水平运动员和有运动员潜力的体育优秀苗子,优先给予办理户籍、学籍调入手续。
提升训练基地建设水平。根据竞技体育科学化、综合化、精细化的特征和要求,加强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训练基地建设,全面提升省内训练基地的软、硬件水平,不断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训练基地场馆建设,改善配套设施和功能用房,为训练工作提供良好条件。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国家队训练基地,建设我省冬训基地,加大与国家队和各省市的学习交流力度,为提高我省竞技体育实力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各市县积极创建各类体育训练基地。
推进职业化体育发展。加快我省职业体育项目建设,研究和把握职业体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专业训练和职业体育有机结合的发展方式,支持足球、高尔夫等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拓展职业化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依托市场、管理规范、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职业体育发展格局,推动我省职业化训练改革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改革发展竞赛体系。根据我省项目结构布局,改革完善竞赛管理办法,合理调整省运会设项、赛制等,强化选材培养输送,狠抓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以省运会、年度锦标赛、青少年运动会、体育传统项目联赛、中学生运动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和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等组成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完善裁判员晋级、考核、推荐等制度,建立一支思想过硬、水平精湛、相对稳定的专、兼职裁判员队伍。以突出特色,着力发展传统优势项目为重点,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重点打造5个以上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和一批传统品牌赛事,不断提升体育竞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组建以主教练为核心,科研、医疗、管理等人员组成的复合型团队,深入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积极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到国外或国家科研机构深造学习,迅速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交流,充分借助外界的技术优势和科研力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攻关服务水平。完善队医结构,提高运动员伤病防治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重视训练管理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加大对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科研所的投入,整合资源,组建省级体育科研所和体育医院。
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市县政府要充分认识竞技体育在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海南综合实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把竞技体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良好环境。体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竞技体育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竞技体育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落实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青少年体育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各级各类体校办学经费,改善训练基础设施和训练保障条件,引进体育人才,逐步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
创新机制协调发展。创新体育发展模式和方式方法,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推动竞技体育发展,鼓励市县、高校、企业、协会及其他社会力量联办省优秀运动队,形成具有海南特色的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格局,促进群众体育项目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奖励办法,制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退役运动员安置、体育赛事、裁判员、青少年俱乐部等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激励效应。适应做大做强优势项目的需要,提供机构编制保障。积极开发竞技体育有形和无形资产,多渠道、多形式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竞技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