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水安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本市自2017年起启动了农业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区、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现将松江区和青浦区朱家角镇的经验做法印发你们,供学习借鉴。
特此通知。
附件:
1.松江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介绍
2.青浦区朱家角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介绍
上海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上海市水务局代章)
2018年11月29日
附件1
松江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介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意见》以及市水务局《深化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松江区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健全管理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实情的灌溉设施管理模式,推进全区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现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概况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松江在进一步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基础上,围绕“科学、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在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功能拓展等方面开展了全新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努力,以浦南为重点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已经形成,并建立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与家庭农场相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旅游休闲农业发展使农业功能逐步向生态和生活功能延伸,促进了农业产业持续增收。
但原有的灌溉设施管理机制“重建设、轻管理”,设施建设完成后移交各行政村委会代管,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及对灌溉设施管理的不重视,造成设施老化速度快、灌溉效益低下,建管脱节严重。本次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模式以街镇为辖区内农田灌溉设施管理的责任主体(产权方),委托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为设施维修养护的实施主体开展区域内设施的维修养护;设施所在村委会为农田灌溉设施运行主体,负责向农户收取水费,组建专业放水员队伍,开展灌溉期间的设施运行、设备检查、用水(电)量记录,非灌溉期间定期检查,记录设施损坏情况,汇总上报至维修养护实施主体,配合完成设施维修养护工作;街镇水务管理站为辖区内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的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监督、指导维修养护实施主体以及村委会规范开展长效管理工作,同时组织完成镇一级灌溉设施运行养护制度建立、台账建设、档案管理等工作。区水务局及区财政局以资金考核奖励结合行业考核形式进行监督管理、检查考核。
二、改革途径和步骤
(一)总结试点经验,夯实改革基础
2015—2016年,我区在叶榭镇开展灌溉设施长效管理试点工作。以“15”框架体系为核心,明确各级管理机构职责,健全管理队伍,细化管理措施,落实设施登记制度、使用发证制度、责任签约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统计测算管护基本情况、资金渠道、经费使用明细等内容,最终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管理网络、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标识标牌和基础台帐等,为全区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
(二)编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方向
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我区多次组织区农委、区财政、区水务等相关部门召开改革工作研讨会,探索适合本区实际的水价改革总体思路和方向,认真编制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的具体目标、实施范围、重点任务、分步计划、保障措施等。通过水价改革制定精准补贴和水费收取政策,为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和农业用水管理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灌溉设施长效运行的良性循环。
(三)开展基本情况调查,明确管理内容
一是开展灌溉用水和用电量调查。以灌区为单元,调查灌区全灌水周期的用水量和用电量、灌区控制面积、种植作物类型等。二是开展灌溉设施运行情况调查。以村为单元,调查灌溉设施运行管护的成本、资金筹措方式、向农户收取水费的情况等。明确水权分配、精确补贴以及灌溉设施长效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四)加强机制建设,实现规范管理
一是建立农业用水补贴及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补贴原则、使用范围、补贴流程、奖补标准等,为全面驱动农业用水和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建立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维修养护内容、组织程序等,规范设施长效管理的操作流程。三是建立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及农业节水考核办法,明确考核范围、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以及考核结果应用,加强设施长效管理的监督考核。四是以“四项制度”为核心(即设施登记制度、使用发证制度、责任签约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五个一”为框架体系(一套工作制度、一张管理网络图、一份统计测算表、一套管理台帐和一本照片图册),开展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并形成较为完整的设施统计登记、使用发证、运行管理台账、考核检查记录等日常管理资料,初步建立农田灌溉设施“日常运行属地化、维修养护市场化、检查考核常态化”的格局。
三、改革成效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结合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最终的效果在于通过水价改革稳定资金奖补和水费收取政策,从而全面推进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和农业用水管理,以确保农田灌溉设施高效稳定运行,达到节水、节能、减排、增产的目的,减轻村集体和村民资金负担,最终使村集体、农户二者受益。经估算,叶榭镇灌溉设施良好率由之前的不足85%提升至98%,建设区域粮食产量比以往提高约4%。2017年,叶榭镇亩均灌溉用水量比2016年节省约30%。叶榭镇的试点成效,为全区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四、主要启示
(一)农田灌溉设施面广量大,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各部门间的实施、指导、协调、协助、检查、监督、考核等工作的操作还需要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更好发挥机制的效用。
(二)灌溉设施长效管理需要资金的保障,特别是起步阶段,设施的维修养护对资金需求量较大,而区镇级财政财力薄落,对改革工作亦有一定的限制。
(三)长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人。试点工作中,村委会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及管理水平的差异较大,且人员配备不足,影响管理的效率。
附件2
青浦区朱家角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介绍
为更好地开展农业水价改革,根据国务院相关工作要求,本市选取松江、青浦、崇明3个区3个镇为农业水价改革第一批试点镇,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工作,青浦区朱家角镇作为本市第一批试点镇,改革创新,加紧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现将本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有关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朱家角镇位于本市青浦区西部,境内拥有本市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朱家角镇共有16个农业村,建成94个灌区,有效灌溉面积26540亩,灌区面积普遍较小,基本在300亩左右,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全镇灌溉渠道总长257.67公里,其中地下管渠34.79公里、衬砌明渠87km、土渠135.88公里。
自2015年起,本市开展了农业灌溉设施长效管理试点工作,朱家角镇作为试点之一,探索出了一套“日常运行属地化、维修养护市场化、检查考核常态化”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新机制。在此基础上,2017年,朱家角镇由于管护工作开展情况较好,被选为本市农业水价改革试点镇,深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工作。
作为农业水价改革试点镇后,朱家角镇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工作目标,聚焦沈砖公路万亩粮田示范区,服务“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施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精心制定了相关管理机制。
2015年~2017年朱家角镇共实施了16个农村水利项目,新建约32个灌区,推进1.1万亩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大幅提高了镇域内的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整治镇村河道约57条段47公里,有效提升了河道面貌及灌溉水质。通过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田间灌溉设施管理制度缺失、设施管理投入不足等问题,统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级职责分工明确,财政资金托底保障,切实提升设施维修养护能力,有效改善水资源浪费现象。
二、主要做法
围绕“双化模式、双控考核、双策驱动”的试点工作思路,朱家角镇深化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明确了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落实了责任主体和管护责任,进一步促进农业节水,保障了工程良性运行。
(一)双化模式(日常运行属地化、维修养护市场化),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明确设施运行养护村委会负责制。村委自行组织或委托承包户、第三方等方式具体实施,日常运行养护实行包干原则,具体包括电灌站控制运行、故障修复、清洁卫生、防火防盗,田间沟渠定期清理疏通,输配水配套设施日常养护等;二是明确设施维修保养街镇负责制。通过招投标方式开展维修,按照设施现状分轻重缓急,逐年制订维修计划和方案,实施灌溉设施维修,包括水泥明沟、地下管道岁修和电灌站设备大保养、泵房翻修等。三是明确长效管理相关制度措施。制定长效管理“四项制度”(设施登记制度、使用发证制度、责任落实制度、检查考核制度),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完成试点工作“五个一”框架(即:一套工作制度、一组管理网络图、一套管理台帐、一份统计测算表和一本照片图册),深入推进长效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灌溉设施运行维修养护水平。
(二)双控考核(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控制),量化节水目标控制
一是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上海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明确把农业用水总量考核纳入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朱家角镇农业取水总量控制线为2333万立方米。二是亩均用水定额控制。结合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及灌溉设施现状等基本情况,确定水稻毛用水定额为670立方米/亩,小麦及旱作物毛用水定额为380立方米/亩,蔬菜毛用水定额为900立方米/亩。实行亩均用水定额控制,为灌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三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把种植结构调整、面源污染控制、节水效果等纳入考核指标,建立涵盖发改、财政、水务、农委、环保等多部门条线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保障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三)双策驱动(精准补贴政策,节水奖励政策),建立奖惩激励制度
一是不增加农民负担,明确水费征收标准。按照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注重民生及民意,在不增加原有水费征收标准的基础上,以各村作为农民用水自治组织(用水责任主体),通过协商定价的方式,根据用水量向农业水用户收取农业水费,原则上收取水费不高于0.05元/立方米,用水户也可通过投工投料开展日常养护的方式进行水费折算。二是财政资金托底,精准补贴全成本覆盖。为弥补农田灌溉设施运行、维修、养护资金缺口,由市、区、镇三级财政补贴资金托底,采取精准补贴实现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全成本覆盖。市、区财政每年按照设施运行管理40元/亩、设施维修40元/亩进行精准补贴,镇财政再配套不少于40元/亩用于设施维修。三是建立奖励机制,鼓励用水户节水。在绩效评价及长效管理考核的基础上,建立直达用水自治组织的节水奖励政策,根据节水成效,按照“管理越好、节水越多,补贴越高”的节水奖励政策,最高给予10元/亩年的节水奖励。实现对村委、用水户、放水员等一线关键环节的激励,为实现灌溉方式由粗犷向精细转变、节水减排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供更多抓手。
三、取得成效
(一)大幅降低农业用水量和用电量
2015年以来,朱家角镇试点区域节水效果明显,34个灌区运行成本的测算结果显示,2016年用电量312339度,比2015年用电量350844度,减少了38505度,减少比例约11%,节约灌溉水量约220万立方米。2017年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后,节水效果进一步显现,对比2016年全镇用电量,减少电量102870度,节省约9.6%,节约农业用水约580万立方米。
(二)大力改善农田灌溉设施面貌
随着试点工作的持续开展,试点区域内的农田灌溉设施得到了有效的维修、养护和管理,设施面貌较其他区域有明显改观。从灌溉配套设施完好率不足80%的状况,逐步提升至近97.5%(水泥明沟破损率约8%、管道破损率约2.4%、地下渠道破损率约2.6%、灌区水泥机耕路破损率约0.6%)。
(三)得到当地农户充分认可
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的良好局面,改革政策“接地气”。将各村委、合作社等用水户串联成一个整体,乡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委及用水户灌溉成本有效降低,得到当地农户一致好评。2017年9月25日,中央农业部来朱家角实地督查调研,朱家角镇世鑫灌区主要受益户积极表示,自改革推进后,设施面貌、用水效率都得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显著提高。
四、启示
(一)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助力水环境改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水减排
根据中小河道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农村中小河道水质的主要因素。根据统计,水稻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分别只有33.1%、12.0%和42.9%,粗犷的灌溉方式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农业用水管理的精细化,结合农业水价的倒逼机制,可以减少无效灌溉用水量,达到节水减排效果,减少面源污染,推进水环境改善。
(二)深化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将大幅提升设施综合效益,实现多赢局面
朱家角镇通过明确设施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落实管护责任和责任主体,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管理、大户协管等多种方式,持续深化推进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此举措得到了村委及受益户的大力支持,也调动了长效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田设施的基本面貌大为改观。结果充分证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为农田灌溉设施长效管理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可以为农村实现设施完好、管护到位、农业节水、环境减排、农户增收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