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将《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26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4)
第一节 主要成效……………………………………………(4)
第二节 突出问题……………………………………………(7)
第三节 发展机遇……………………………………………(8)
第四节 面临挑战……………………………………………(9)
第二章 总体要求 ……………………………………………(10)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0)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发展导向 ……………………………………………(12)
第一节 着力补齐短板 ……………………………………(12)
第二节 着力提升效率 ……………………………………(12)
第三节 着力降低成本 ……………………………………(13)
第四章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13)
第一节 “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14)
第二节 枢纽型物流园区体系 ……………………………(15)
第三节 节点型物流园区体系 ……………………………(16)
第五章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1)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物流 ……………………(21)
第二节 强化互联互通发展高效物流 ……………………(23)
第三节 坚持扩大开放发展国际物流 ……………………(27)
第四节 注重绿色环保发展低碳物流 ……………………(31)
第五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物流 ……………………(33)
第六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6)
第一节 简化行业行政审批 ………………………………(36)
第二节 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37)
第三节 推行物流全程“一单制”…………………………(37)
第四节 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 ……………………………(38)
第五节 建立物流信用体系 ………………………………(38)
第六节 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39)
第七章 保障措施 ……………………………………………(40)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40)
第二节 加强市场监管 ……………………………………(40)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41)
第四节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42)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督促 ………………………………(42)
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物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物流业弥补短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按照《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形势
第一节 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全市物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物流网络骨架基本形成,物流枢纽功能明显增强,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物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物流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
物流规模平稳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货运量达到10.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32.1万吨,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0家,物流从业人员近百万人。“十二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低2.4个百分点至16.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为0.5个百分点;物流行业创造地方税收116亿元。
专栏1 “十二五”期间全市物流业发展情况表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0年 | 2015年 |
1 |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 | % | 18.9 | 16.5 |
2 | 货运量 | 亿吨 | 8.1 | 10.4 |
#公路 | 亿吨 | 6.9 | 8.7 | |
#铁路 | 亿吨 | 0.23 | 0.18 | |
#水路 | 亿吨 | 0.97 | 1.5 | |
3 | 航空货邮吞吐量 | 万吨 | 20 | 32.1 |
4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56 | 109 |
5 | 港口货物吞吐量 | 亿吨 | 1 | 1.57 |
现代物流发展基础日益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一枢纽八干线”1930公里的铁路网,基本建成“三环十射”2525公里高速公路网、“一干两支”为骨干的1400公里高等级航道,新增城市道路2462公里;“4+9”现代港口体系加快建设,铁路和航空物流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基本形成五大物流对外通道。依托“一大两小”机场,形成了通向110个国内城市和37个国际(地区)城市的航空物流通道;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打通了西北向至欧洲的陆上物流通道;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襄渝铁路、渝利铁路、渝宜高速公路构建起东向至华东并连通太平洋的江海物流通道;依托渝黔铁路、渝湘高速,构建起南向至华南物流通道;依托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构建起西向成渝城市群之间的物流通道。物流园区体系雏形显现。初步建成三大物流枢纽平台,基本建成万州、涪陵、秀山等一批物流节点园区和忠县、大足、长寿等一批物流配送设施,现代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配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物流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启动建设,建成城乡末端公共取送点2329个,基本形成有机衔接、联动发展的物流体系。
物流开放合作快速推进。水陆空开放平台体系日趋完善。铁路、航空、水港“三合一”开放平台全面建成,汽车、肉类、水果等一批指定口岸设立,两个综合保税区、两个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南彭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江津、涪陵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有序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服务体系快速形成,“渝沪”外贸集装箱五定快班轮每周运行近20个班次,“渝新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渝深”五定班列国际集装箱陆海联运约12.6万标箱。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58条。通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合作不断深化,基本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物流创新步伐加快。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全程物流、“互联网+物流”、快递速运、共同配送、冷链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庆交运集团智慧物流平台、重庆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平台、中交兴路等一批“互联网+物流”企业设立,快递速运、冷链物流快速发展。2015年,重庆航运交易所航运交易平台交易额达到76亿元,中交车联网已集合渝籍车辆10余万辆;全市快递业务量达到2亿件、业务收入29亿元;冷库库容达到110万吨,人均冷库拥有量超越全国平均水平;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试点有序推进。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市政府从财政扶持、要素保障、企业减负、投融资等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重庆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物流业发展。建立银企合作机制,创新设立物流产业发展基金。建立部市合作机制,加快重庆铁路枢纽、重点物流园区进出铁路建设,推动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
第二节 突出问题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铁路、航运物流大通道通而不畅,三峡过坝能力明显不足,“渝新欧”班列还需绕道西安,渝黔、渝怀铁路尚在扩能改造,重庆至昆明尚无铁路物流直接通道,导致铁路、水运物流比重较低,公路物流占比过高,社会物流成本偏高。物流园区建设迟缓,多数物流园区还处于建设阶段。大型电商仓储缺乏,物流枢纽末端通道不足,多数物流枢纽进出铁路、公路还在建设中,多式联运设施严重不足,物流运行不畅、效率低。
物流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亟待整合完善,传统交易模式仍然占据主导,物流交易成本较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运载工具不标准,集装化率低,供应链物流单元化、标准化、一体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储较少,人工搬运普遍存在。企业缺乏高素质物流人才,增值服务较少,现代多式联运、供应链物流、全程物流发展缓慢。
城乡配送“微循环”亟待打通。仓储设施供给不均衡、布局不合理、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公用型仓储物流设施缺乏。工商企业配送自成体系,物流资源整合难,企业配送模式不先进,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配送车辆数量多,部分车辆利用率低,返程空载率较高。末端装卸设施不足,城市配送通行停靠保障措施有待强化。配送末端、普通快递安全管控有待加强,查验设施缺乏,小件危险化学品缺乏专业运输渠道。
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全市12000余家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万元的仅占1/10,“散、小、弱”问题突出。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仓储、运输等物流传统业务较多,“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物流金融”等高端业态发展不足。经营成本较高,融资渠道单一,路桥收费及油气费用负担偏重。
第三节 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开放高地。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求重庆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业腹地的战略支撑作用。国家将重庆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西南物流区域核心城市和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国家现代物流创新试点城市、全国智慧物流配送示范城市。国家战略布局既赋予了重庆物流发展的新使命,又为重庆发挥物流区域集聚辐射功能提供了新机遇。
重庆扩大内陆开放为现代物流业增添新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内陆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提高对国际国内资源的整合能力。
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为现代物流业注入新活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供应链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在物流领域日益广泛应用,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与用户之间实现最便捷的互联互通,有力推动物流管理、技术和模式创新,推动物流服务向提高效率、多样化和精益化发展。
第四节 面临挑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求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有效供给,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价值链,增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我市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物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新要求。随着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等压力加大,传统物流模式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和人居环境影响,助推重庆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紧扣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深化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培育引进物流骨干企业,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加强物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物流与交通、产业、城镇化等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综合竞争力,为建设城乡统筹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政府着力营造物流良好发展环境,引导推动物流业增加有效供给、降本增效。
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以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用“互联网+物流”优化再造物流业务流程,创新物流业态和运行模式,促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推动物流与交通运输、制造业、商贸流通、现代金融业、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
深化改革,开放引领。深化物流业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物流体系和内外贸物流体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切实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体系,依托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提高物流国际化水平。
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降低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更加完善,物流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物流组织运营高效安全,物流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成本持续下降,物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物流业信息化、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培育形成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专栏2 “十三五”重庆市现代物流业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
1 |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 | % | 16.5 | 15 |
2 | 货运量 | 亿吨 | 10.4 | 15 |
3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109 | 200 |
4 | 航空货邮吞吐量 | 万吨 | 32.1 | 100 |
5 | 公铁水货运结构 | / | 83.5∶1.7∶14.8 | 80∶5∶15 |
6 | 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周转量比重 | % | 43 | >50 |
7 | 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 | % | 5 | >30 |
8 | 市外货量占“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比重 | % | 40 | >45 |
9 | 城市共同配送率 | % | 10 | 30 |
10 | 营业收入上亿元企业数 | 家 | 60 | 100 |
第三章 发展导向
第一节 着力补齐短板
聚焦物流领域长期存在的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以及联运程度较低等突出问题,找准物流发展区域不平衡、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推进缓慢、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等关键环节,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率先在若干重点领域改革体制机制和寻求突破。加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物流要素资源保障能力,营造现代物流业发展良好环境,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着力提升效率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和全程物流、供应链物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发展,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谋求第三利润来源。围绕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拓展化工物流、IT物流和大件物流业务领域,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立面向用户的一体化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服务重庆建设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强商贸企业现有渠道资源整合利用,满足电商多样化、分散化、及时性销售物流需求,延伸商贸业服务链条,服务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推动物流领域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金融质押、金融租赁、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增强物流企业盈利能力。
第三节 着力降低成本
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建设,推进物流交易线上线下结合,降低物流交易成本。认真落实物流企业减负政策,梳理涉及物流企业的各项收费,从根本上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对物流企业用地、用电、融资等要素给予政策支持,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以物流串联制造业和商贸流通全过程,大力推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和先进模式运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缩短物流周期,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物流费用。
第四章 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立足交通、产业、城市、物流“四位一体”,规划形成“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着力构建以枢纽型物流园区为核心,节点型物流园区为辅助,配送型物流园区为补充的“3+12+N”市域物流园区网络体系。
第一节 “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
(一)两环。
绕城高速物流发展环。依托绕城高速和主城区铁路枢纽环线沿线物流枢纽、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重点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物流,是重庆“十三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核心区域。
三环高速物流发展环。依托三环高速和有关铁路连接线沿线物流节点、产业集群和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重点发展生产性物流和商贸物流,是重庆“十三五”时期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五带。
渝西北物流发展带。依托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川北、西北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和面向中亚、欧洲的国际物流,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
渝西南物流发展带。依托内昆铁路、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渝昆高速公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和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渝西物流发展带。依托沪蓉高速公路、成渝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川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性物流,衔接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
渝东北和长江沿线物流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沪渝高速公路、沪渝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物流,衔接长江经济带。
渝东南物流发展带。依托渝湘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交通物流大通道,实现与湘西、黔东北、鄂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发展区域性物流,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依据以上空间布局,规划建设“3+12+N”的物流园区体系。
第二节 枢纽型物流园区体系
依托“三个三合一”国家级枢纽平台,布局建设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航空物流园、果园港物流园等三大枢纽型物流园,加快完善形成内陆自由贸易采购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临港产业服务中心、物流大数据中心、物流贸易协同创新中心五大功能,提升开放深度和广度,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和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和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口岸、铁路保税物流园,发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货运枢纽、商贸服务、生产服务、口岸服务、保税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内陆铁路物流枢纽。设计年集装箱吞吐能力175万标箱。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中西部地区国际国内铁路物流需求。
重庆航空物流园。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两路寸滩保税港空港功能区、中新(重庆)航空物流示范项目、航空口岸,以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契机,发挥陆空联运优势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保税物流、快件快递业务、航空货物分拨集散、货运代理等功能于一体,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设计年航空货邮吞吐能力110万吨。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川东黔北地区以及东亚东南亚国际航空物流需求。
果园港物流园。依托内河最大的果园联运枢纽港、长江黄金水道和中新鱼复多式联运物流示范项目、水运口岸,发挥陆水联运优势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功能,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保税贸易和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长江上游航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400万标箱(全口径)。主要服务重庆全域、承接西部地区及长江沿线航运物流需求。
第三节 节点型物流园区体系
依托12个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布局建设12个节点型物流园区,服务区域发展。
江津珞璜物流园。依托珞璜铁路货运站、西彭—珞璜市场群等,以多式联运为基础,以新型建材、印刷包装、机械制造等行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为重点,集仓储物流、物流增值服务、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以大宗商品集散为主的现代物流园。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2000万吨、集装箱100万标箱。主要服务重庆南部地区、承接川南黔北等地区物流需求。
涪陵龙头港物流园。依托龙头港区、渝怀铁路和沿江高速,重点发展建材、木材、粮食、矿石、煤炭等大宗物流的集散中转和集装箱物流、保税加工等,建设渝东黔北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主要服务涪陵及周边区县,承接渝东南、黔东北地区物流需求。
万州新田港物流园。依托新田港区、宜万和达万铁路、渝宜高速、沿江高速,集口岸物流、临港加工、加工配送、商贸货运物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三峡库区多式联运物流枢纽。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500万吨、集装箱150万标箱。主要服务重庆东北片区,承接川东、鄂西、陕南等地区物流需求。
南彭贸易物流基地。依托铁路东环线、高速公路,集商品贸易、多式联运、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建设重庆工业原料集散中心、西南地区重要陆路物流配送平台、重庆—东盟公路国际物流港。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3000万吨。主要服务重庆部片区,承接川南、黔北地区公路物流需求。
东站物流园。依托东港港区、铁路东站和迎龙市场集群,集多式联运、物流仓储和配送加工功能于一体,发展集装箱、商品车滚装和散货运输。设计年货物通过能力2000万吨,航运集装箱20万标箱,滚装商品车18万辆。主要服务重庆东南部片区。
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依托白市驿涉农物流加工区和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农产品加工、生鲜农产品贸易、城市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市级粮食、冷链专业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主要服务重庆全域及成渝城市群生活性物流需求。
合川渭沱物流园。依托兰渝铁路渭沱货运站、嘉陵江临港码头,发挥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集大宗物资运输、多式联运、配送中心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重庆北部地区,承接川东北地区物流需求。
长寿化工物流园。依托长寿化工园区,发挥铁水联运优势,集物流仓储、临港作业、化工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市级化工专业物流园区。主要服务长寿化工基地物流需求。
永川港桥现代物流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公水联运优势,集仓储配送、加工、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建设渝西地区大宗物资物流园。主要服务重庆西部地区件杂散货航运物流需求。
忠县新生港物流园。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公水联运优势,集货物转运分拨、配送物流、仓储物流、商贸物流及临港加工等功能为一体,发展集装箱、商品车滚装、件杂货运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滚装物流和忠县、垫江、梁平等区域航运物流需求。
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依托边贸交通优势,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城乡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物流园。主要服务重庆东南片区,承接黔东北地区物流需求。
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依托边贸交通优势、农产品电商、城乡配送体系等,发挥公铁联运优势,集专业市场、仓储加工、展示交易、农产品电商、城乡配送等功能于一体,建设区域性边贸物流中心。主要服务黔东北、湘西、鄂西南等武陵山地区物流需求。
各区县(自治县)可结合“3+12”重点物流园区布局,依托交通基础设施、人口集聚区和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N个具备城乡配送功能、主要服务于本行政区域生产生活的配送型物流园区。
专栏3 “3+12+N”物流园区体系工程
——3个枢纽型物流园区
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加快推进铁路口岸贸易服务中心、西部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国际金融结算中心、“渝新欧”国际公铁联运物流港一期、铁路口岸公共物流仓储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3平方公里。
重庆航空物流园。加快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C3货运区工程、中新(重庆)航空物流示范项目、快件集散中心、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保税港区航空货运站二期工程、中通快递西南(重庆)转运结算中心、顺丰西南转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4.6平方公里。
果园港物流园。加快推进二期扩建工程配套仓储、多用途泊位及配套设施工程、进
港铁路专用线、中新鱼复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3.74平方公里。
——12个节点型物流园区
江津珞璜物流园。加快推进珞璜枢纽港项目、铁路综合物流中心项目、汽车供应链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72平方公里。
涪陵龙头港物流园。加快推进码头工程、铁路集疏运中心、疏港大道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2.31平方公里。
万州新田港物流园。加快推进一期工程、铁路集疏运中心专用线、疏港大道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
南彭贸易物流基地。加快推进公运南彭物流园(C区)、普洛斯国际物流信息港、华南城、京东重庆电子商务基地项目(中转配送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1.49平方公里。
东站物流园。加快推进普洛斯物流园项目、宏声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0.4平方公里。
白市驿—双福农产品物流园。加快推进重庆公运集团白市驿货运物流园、重庆粮食集团上桥粮食中转库整体迁建项目、重庆商投集团商储物流中心、德远鲜果物流加工基地、深国际重庆(双福)城市综合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0.14平方公里。
合川渭沱物流园。加快推进渭沱货运码头、进港道路、园区路网、公路配载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无新增物流仓储用地。
长寿化工物流园。加快推进中石化—中国航油重庆物流基地、重庆江海联运粮食物流港、袁家沱综合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无新增物流仓储用地。
永川港桥现代物流园。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及货场建设工程、进港道路、纸制品加工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0.4平方公里。
忠县新生港物流园。加快推进货运码头一期工程、进港道路及配套设施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2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0.04平方公里。
黔江正阳现代物流园。加快推进武陵山城市生活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渝东南医疗用(药)品配送中心、吉之汇国际农贸物流城、黔江公路物流港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无新增物流仓储用地。
秀山(武陵)现代物流园。加快推进武陵农产品冷链物流批发市场、二期分拨配送中心、二期物流仓储区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达到0.5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物流仓储用地面积0.17平方公里。
——N个配送型物流园区
规划建设涪陵白涛化工物流中心、北碚静观物流园、江津德感物流园、綦江物流园、大足市场物流园、南川商贸物流园、璧山现代物流园、潼南物流园、荣昌物流园、双桥邮亭铁路物流园、铜梁大庙物流园、万州董家物流园、奉节物流园、梁平物流园、云阳物流园、酉阳物流园、歇马配送中心、龙兴配送中心等。
第五章 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物流
紧扣创新驱动发展主题,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推动物流技术、模式、功能、业态创新,促进物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增强物流发展新活力。
发展“互联网+物流”。顺应物流领域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物流活动深度融合,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全面建成电子口岸,建设智慧交通云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公路港网络平台。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化、数据化方式采集物流交易和物流活动信息,推广应用电子单据、电子合同等数据化物流活动信息载体,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标准化,制(修)订物流技术、装备、流程、服务、安全等标准,建立健全物流数据采集、管理、开放、应用等相关标准规范,完善包装、托盘、周转箱、货品编码标准,制订企业物流信息交互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通用接口、数据传输标准。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研究制订政府物流数据开放目录,促进公安、交通、海关、质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推动公、铁、水、空等不同运输方式之间信息高效衔接。
创新推进全程物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培育一批全程物流企业。根据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之间物品流动的规模、流向、时间等特征,提供相应的运输、仓储、配送、报关、信息等全程化、全方位服务与管理,促进制造业企业实现“零库存”与“准时制”“定制化”生产。围绕服务重庆支柱产业,争取在汽车、医药、化工、装备、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率先突破,每个领域至少培育1家全程物流企业,重点支持长安民生、重庆化医集团、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等优先发展全程物流。推动全程物流企业金融创新,发挥货物全程监管优势,开展代收代付、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物流金融服务。开展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逐步调整完善无车承运人在许可准入、运营监管、诚信考核、税收征管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无车承运人在信息共享、运输组织、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到2020年,培育3—5家理念创新、运作高效、服务规范、竞争力强的无车承运人,引导货运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着力发展专业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增强专业化、精益化服务能力。鼓励物流企业创新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建立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制造业物流服务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供应链服务商。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渝发展,支持市内物流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增强服务功能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物流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水平。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发展第四方物流,鼓励第四方物流企业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解决方案、更加先进的物流装备技术。
专栏4 发展新型物流工程
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开发建设公路货运交易子系统、多式联运子系统、物流园区云系统、仓储云系统、城市共同配送信息服务平台、供应链物流信息系统。全面建成电子口岸。强化航交所信息服务功能。编制航运运价指数,开发长江航运物流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发挥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作用。支持中交兴路车联网平台建设。
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推动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合资合作、整合重组、拓展网络,重庆交运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长安民生、民生轮船、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等进入全国物流100强,万吨冷储、明品福、雪峰冷藏等进入全国冷链物流30强。
打造物流知名品牌。以中新物流合作为契机,支持嘉里大通、东方海外、APL、丰树、普洛斯等企业在渝拓展业务、建设区域总部基地,加快引进辉联、讯通、凝聚船务、现代货柜等海外知名企业。支持同城E配、东盟班车、及时达、保时达、香满园、吉之汇、云智速递等本土物流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
发展无车承运人。加快研究制订行业准入、诚信建设、运营监管等政策措施,支持交运智慧物流、重庆传化、中交兴路车联网、返空汇、沙师弟等平台企业转型发展无车承运人。
第二节 强化互联互通发展高效物流
畅通对外物流大通道,打通主要物流枢纽间连接通道,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实现物流服务畅通高效。
畅通对外物流大通道。按照“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体系,以水运航道、干线铁路和高速公路、空中航线为骨架,构建各种运输方式畅通便捷、有机衔接、高效集约、国际国内通达的物流交通网络。加快完善物流交通枢纽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成四大航运枢纽;依托米字形高铁和普速铁路网,建成两大国家级铁路物流枢纽;依托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建成国际航空枢纽;依托南彭公路港,建成公路物流枢纽。进一步提升五大物流通道能力。西北向:建成兰渝铁路,规划建设渝西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提高重庆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西南向:加快渝黔铁路和渝黔高速扩能建设,规划建设渝昆、渝贵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重庆至东南亚和北部湾国际出海通道,增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行能力;西向:打通渝蓉高速公路,实施成渝铁路扩能,进一步畅通成渝藏物流通道,拓展区域性物流;东北向及长江沿线:加快郑万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沿江高速铁路和货运铁路,推进三峡大坝过闸扩能和长江航道整治,进一步畅通重庆连接长江经济带与京津冀物流通道,增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物流通达能力,提升通江达海能力;东南向:加快渝怀铁路二线、黔张常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渝湘高速铁路,进一步畅通渝湘闽物流通道,拓展区域物流空间。进一步完善航空网络:加强国际航线开发,增开全货机航线,丰富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航空货运网络;研究规划货运机场,强化空中物流通道体系。
完善末端集疏运体系。尽快打通连接枢纽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实施铁路、公路引入重要港口、公路货站和物流园区等工程。加快建设铁路枢纽东环线、黄茅坪铁路支线、珞璜铁路支线工程,开工建设龙头港、新田港铁路支线及公路连接线、西永综合保税区铁路支线,引导建设冷链、汽车物流等一批企业铁路专用线,全面推进铁路进重点园区、进枢纽港区、进重点企业。
加快进出城快速通道建设。强化出入城道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提高进出城通行效率。加快歇马隧道、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华岩隧道、龙洲湾隧道、一纵线中柱段、一纵线高新区至成渝高速段、机场专用快速路北段、寸滩长江大桥及南引道、中坝路、白居寺长江大桥、华岩隧道西延伸线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新开工建设一纵线中心站到狮子岩段、一纵线成渝高速至华岩隧道西延伸段、蔡家嘉陵江大桥、郭家沱长江大桥、水土嘉陵江大桥、六纵线南段、歇马隧道东西连接段、渝蓉高速连接道等项目。
建设多式联运体系。加快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航空物流园、南彭贸易物流基地和果园港、珞璜港、龙头港、新田港进出通道建设,完善仓储、加工、装卸配套设施,完善口岸、安全等监管功能,着力打造“3+4”多式联运平台支撑体系。统筹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在市场开放、安全监管、货运代理、运价形成机制、保险理赔标准等方面的要求,明确多式联运票证单据、承运人识别、责任划分规定,制定多式联运标准,统一多式联运服务规范。发挥铁路经济高效的干线运输优势和公路机动灵活的支线运输优势,支持公路运输企业发展铁路“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与集散服务,构建铁路干线运输和公路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全程组织链条;发展以集装箱、半挂车为标准运载单元的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广泛推广甩挂、甩箱作业模式,探索发展铁路双层集装箱运输、铁路驮背运输、公铁滚装运输,积极推动江海直达船型研究;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探索开展空铁联运,创新多式联运运营组织模式。加快实施多式联运国家示范项目,积极组织实施多式联运市级示范项目,充分发挥试点示范效应。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加快发展本土多式联运服务企业,推动航运、铁路、港口、公路、航空、贸易企业组建多式联运经济联合体,培育一批运转协调、服务高效的市场经营主体。
完善快递网络体系。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充分考虑城乡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综合交通布局、物流空间布局等多种因素,合理规划快递基础设施,构建从处理场地(集散中心和分拨中心)—快递服务网点—快递服务终端的三级快递网络体系。在主城区内环和二环之间,依托绕城高速及联络线形成“一圈三点”的快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重点推进空港快件集散中心、团结村和南彭快件分拨中心建设。加强远郊区县(自治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在万州、永川、南川、黔江等城市建设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
专栏5 发展高效物流工程
对外物流大通道工程。西北向:充分发挥兰渝铁路效能,新开工渝西高铁;建成重庆—广安高速公路重庆段,新开工潼南—荣昌段、开州—城口—岚皋和巫溪—镇坪高速公路重庆段。西南向:建成渝黔铁路,新开工渝昆铁路;研究论证渝黔高铁。建成秀山—松桃、江津—习水、南川—道真和酉阳—沿河高速公路重庆段,新开工渝黔高速公路扩能重庆段、武隆—道真高速公路重庆段。西向:新开工成渝和达万铁路扩能工程;建成成渝高速公路九龙坡—永川段扩能工程,新开工合川—潼南—安岳高速公路重庆段。东北向及长江沿线:挖掘长江黄金水道潜能,推进三峡大坝过闸扩能,推进涪陵至九龙坡长江航道整治,研究论证重庆—宜昌沿江货运铁路;建成万州—利川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丰都—忠县—万州段;新开工渝宜高速公路扩能渝北至长寿段。东南向:建成黔张常铁路、渝怀二线铁路,新开工渝湘高铁。
多式联运工程。依托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航空物流基地、南彭贸易物流基地、果园港区、珞璜港区、龙头港区、新田港区等枢纽港区,打造“3+4”多式联运枢纽。依托“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集公路货运枢纽、物流金融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和公铁联运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渝新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农村邮政快递工程。加强农村邮政快递设施建设,加快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发展邮政服务“三农”业务。开展“收订到农户、配送到家门、服务到田头”的一条龙服务,推广“试验示范+配送”“科技培训+配送”“配送+分销+农户”等快捷服务模式。“十三五”期间,改造农村邮政快递服务网点92个。
第三节 坚持扩大开放发展国际物流
抓住建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我市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全面提升物流业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
完善立体开放平台体系。增强两江新区对外开放核心功能,推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发展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物流保税中心(B型),积极争取设立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南岸迎龙保税物流中心(B型)。构建水陆空全方位口岸体系,加快完善进口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指定口岸功能,积极向进口粮食、木材、植物种苗、特殊生物制品等领域拓展。
构建国际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增加“渝新欧”班列开行班次,到2020年,开行班次达到每天2班左右。推动国际邮政专列常态化运行。开设鹿特丹、布达佩斯、斯图加特、慕尼黑、汉堡等区域物流分拨中心。优化完善重庆至上海“五定”快班轮服务,加强与上海关区关检互认通关。建设标准化监管车辆查验场所,支持重庆—东盟“五定”公路货运班车稳定运行。加快重庆到东盟陆路物流通道建设,建立万象、仰光、曼谷、吉隆坡、河内、新加坡等区域物流分拨中心。优化重庆至深圳“五定”班列服务,按照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优化“渝深快线”公路运输监管,加强与深圳关区关检互认通关。发展国际航空物流,拓展航空物流枢纽服务功能,开辟更多国际航线,完善国际快件口岸场地设施,提高国际快件行业信息化水平。
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共交换平台,实现贸易管理和贸易链流程各环节全覆盖。优化监管流程和通关流程,推动口岸监管查验设施共享共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合作与互联互通。深化特殊区域综合改革,创新通关通检体制机制,提升通关检验效率。深入推进贸易多元化试点,发展平行贸易、转口贸易和总部贸易。推动通关管理模式改革,积极融入全国通关一体化管理大格局。在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兴业态监管领域拓展关检合作,优化关检监管查验机制,推动实施“一站式”作业。推进大通关改革,继续深化检验检疫区域“通报通检通放”、直属局间“进口直通、出口直放”。
推进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合作为代表的跨境物流合作。抓住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建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开展中新通关通检互认、原产地互认等相关政策创新试点;进一步发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水港功能区政策优势,创新机制、优化服务,做大做强重庆航运交易所,推进重庆航运交易所与新加坡、欧美等航运发达国家相关机构的合作,提升交易结算、融资征信、保险再保险、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功能,促进内河航运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新加坡物流企业参与重庆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物流信息共享共用,鼓励内河航运金融及保险服务创新、建立城市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管理体系。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开展空铁水联运,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物流合作,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促进沿线地区与中国内陆地区发展壮大商流、物流和资金流规模。
专栏6 发展国际物流工程
完善保税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物流保税中心(B型),积极争取设立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万州综合保税区、南岸迎龙保税物流中心(B型)。
建设水陆空全方位口岸体系。建设果园港、万州港、涪陵港、丰都港、永川港、江津港6个分工明确、相互补充、沿江分布的国家开放水运口岸集群。到2020年,力争外贸集装箱吞吐量80万标箱。推进江北国际机场四期扩建项目,到2020年,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00条,年货邮吞吐能力110万吨(国际货邮30万吨)。开放万州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团结村铁路口岸,加快建成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实现1000亿元的铁路物流贸易额,成为内陆地区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联结点和铁路物流集散地。打通南向开放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建设国际物流通道体系。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加强与沿线地区和国家经贸合作,开设鹿特丹、布达佩斯、斯图加特、慕尼黑、汉堡等区域物流分拨中心;优化完善重庆至上海“五定”快班轮服务;支持重庆—东盟“五定”公路货运班车稳定运行,建立万象、仰光、曼谷、吉隆坡、河内、新加坡等区域物流分拨中心;扩大“渝深快线”公路监管运输班次;拓展创新航空物流枢纽服务功能。
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共交换平台。推进“单一窗口”共享数据标准化,优化监管流程和通关流程,推进多层次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单一窗口”运维机制、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客户服务规范等。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物流示范项目。引进新加坡物流信息平台先进理念及运作经验,构建联接我市监管部门、物流企业和消费者的综合型贸易物流信息系统;重点引进新加坡先进物流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大型国际代理、物流金融保险服务等企业及其他国家相关企业总部,打造集办公、采购、结算、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总部集聚区。
完善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物流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海关、检验检疫、标准认证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推进监管互认、信息共享和标准兼容;畅通自贸区内外流通监管机制,确保区内外物流无缝衔接、高效流通。
第四节 注重绿色环保发展低碳物流
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物流业发展全过程,推动绿色物流有序发展。
鼓励发展绿色仓储。合理规划布局仓储选址,避免因为仓储布局过于松散或密集增加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鼓励企业集约高效利用仓储面积,科学布局和建设仓储内部设施,实现仓储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仓储成本。鼓励企业采用绿色、节能、环保、标准化的物流仓储设备和技术,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和运营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尤其是注意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等物品的仓储管理,切实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推广应用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移动信息服务、导航集成系统等新技术,提高仓储管理智能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建设智能化立体仓库,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和仓储管理水平。结合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城市试点工作,引导企业规划建设或改造一批绿色仓储物流示范项目,发挥试点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绿色运输。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各类运输方式,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储运工具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物流企业淘汰高污染货运车辆,使用低排放、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环保车辆进行物流配送。新购置配送货车必须符合国Ⅳ排放标准,到2020年,所有进入主城区配送车辆须符合国Ⅳ及以上排放标准,鼓励选用新能源货运车。完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布局,推动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在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广泛使用。探索将绿色物流纳入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体系统筹推进,通过通行优先、财政扶持等政策引导,加快培育3—5家绿色运输企业,示范引领绿色物流发展。
加快发展逆向物流。倡导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生态物流理念,鼓励造纸、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等我市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废弃产品回收活动,重点推动包装物、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生产加工边角料等有使用价值废弃物的逆向回收物流发展。引导消费者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回收物品再利用效率,降低回收处理成本。加大废弃物回收物流处理设施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回收物流网络,依托现有重点物流枢纽和大型批发市场,在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南彭贸易物流基地、涪陵龙头港、万州董家溪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或改造一批回收物流设施,建立健全回收物流配套体系。进一步提高回收物品处理水平,推动废弃物拆解、拆卸、加工等行业发展,实现废弃物的妥善处置及循环利用,避免造成新的环境污染。
专栏7 发展低碳物流工程
建设一批绿色仓储示范项目。依托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重庆航空物流园、果园港物流园、南彭贸易物流基地及南岸区迎龙市场群、九龙坡区白市驿市场群等重点物流枢纽和市场集群,在冷链、药品、快递等行业打造一批绿色仓储示范项目。
培育一批绿色运输企业。培育认定3—5家绿色运输企业,通过采取优先发放通行证、适当财政补助等措施,对购置送货车辆排放符合国Ⅳ排放标准的,以及选用新能源货运车辆的企业或者超额完成环保任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推出一批逆向物流示范项目。依托我市“6+1”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回收、使用废弃物品;支持物流企业拓展废弃物品回收、转运、储存、加工等业务;支持废弃工业品处理企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
建设一批逆向物流中心。依托现有重点物流枢纽、大型批发市场或产业园区,在主城区及江津、万州、涪陵、永川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与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布局3—5个逆向物流中心。
第五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物流
完善城乡配送基础设施,整合城乡配送物流资源,健全城乡配送保障机制,加快构建“服务规范、方便快捷、绿色安全、共建共享”的城乡配送网络体系。
加快城乡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及其周边区域依托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大型批发市场以及大型超市等,加快建设空港、龙兴、蔡家、歇马、土主、迎龙、白市驿、南彭等综合型公共配送中心,适度建设专业型公共配送中心。在其他区域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建设区域性城市配送中心,新建城市商业区、生产区、居住区、学校、大型商超等城建项目,应规划建设城市配送所需的停车设施、装卸场地和货车出入通道。鼓励在建成区的商业网点、便利店、社区物管等利用自有设施,发展快递、末端配送收投的便民服务,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服务功能,满足商业网点、商务楼宇、企业及社区居民商品配送需求,完善城市配送末端网络。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打通工业品、快递入村进户的“最后一公里”和特色农产品进城入市的“最初一公里”渠道,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整合供销、邮政、快递等物流资源,打造新型乡村物流企业,推动农村物流配送的集中分拨和共同配送,提升乡村配送能力,搭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
加快发展共同配送。在重点民生行业开展共同配送试点,推动城乡物流配送快速发展。创新推广共同配送模式,依托物流分拨中心开展干支结合的共同配送,鼓励发展联合订货、集中仓储、分线路配送模式,加快推进“信息平台(电商平台)+共同配送”和末端整合的共同配送、“网订店(柜)取(送)”等新模式,大力发展连锁统一配送,探索推进分区共同配送,积极发展货运班车和公交化配送,发展集中连片、城乡一体、多品种、常态化的共同配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配送模式。
推进配送专业化发展。支持电商物流企业以优质供应链服务和更多增值服务满足消费需求,实现电子商务供应链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多温层节能冷库、加工配送中心、末端门店冷链设施及专业冷藏车辆、全程温湿度监控设备,完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医药物流,推进医药物流资源集中配置,鼓励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发展专业医药物流,提供社会化医药物流服务,推动专业化医药物流水平提升,完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加强汽车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布局建设区域性汽车物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有机衔接、运转高效的汽车物流节点服务网络。
增强配送通行保障。制定出台城市配送运营车辆技术标准,规范车型外观和标识,引导企业推广使用标准化车型。提高新能源配送车辆比重,推动城市配送车辆向标准化、绿色化和智慧化发展,加强配送车辆卫星定位全程监管。依据主城内环之内车辆流量、流向、流时、货品及城市配送需求,按照通行便利、保障急需和控制总量的原则,做好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确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区域和时段,探索建立配送车辆绩效与通行证发放结合的机制,建立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配送车辆通行证发放制度,保障按规划投放的专业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继续执行绿色通行政策,优先保障共同配送车辆和新能源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研究推动主城区内环之内散、小物流市场外迁。引导推行夜间收发货。建立城市配送运力投放机制。
专栏8 发展城乡物流工程
建设城乡配送体系。加快推进综合型公共配送中心建设,建成仓储面积50万平方米。在每个远郊区县(自治县)建设1个区域型城市配送中心。加快建设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和农村电商物流综合服务站(点),鼓励发展城市公共智能自提柜,完善末端配送网络。
城乡共同配送工程。依托物流分拨中心和公共配送中心,鼓励优势企业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建立共同配送联盟。在重点民生行业开展共同配送试点,创新推广共同配送模式,提高共同配送绩效水平。到2020年,全市共同配送率达到30%,其中,主城区共同配送率达到50%。
城市统一配送车辆工程。“十三五”期间,发展外观统一、标准衔接的城市配送车辆2200辆。
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建设工程。培育托盘服务企业,推广使用标准托盘,支持企业租赁标准托盘,完善与标准托盘配套的设施设备,创新推广循环共用模式,提高标准托盘使用率和带托运输率。
第六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简化行业行政审批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在确保企业生产运营安全的基础上,清理、归并和精简具有相同或相似管理对象、管理事项的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的证照资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入推进物流领域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简化办理程序。进一步放宽企业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条件,鼓励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布局。研究推动“一照多址”,在渝物流企业总部在住所外设立经营场所,与住所属同一区县工商部门登记管辖区域的,允许“一照多址”,经营场所可以申请备案,免于办理分支机构营业执照。
第二节 培育物流市场主体
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增强物流企业竞争能力。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进行整合,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邮政等领域,各组建1—2家物流龙头企业。借助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国际合作,引进一批具有海内外物流网络资源、具备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跨国物流企业。支持本土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开展合资合作。鼓励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支持制造、商贸与物流深度融合。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增强物流龙头企业竞争力,培育5A级物流企业10家、全国百强物流企业5家。立足服务支柱产业,重点探索搭建第三方汽车专业物流合作机制。构建信息共享协同机制,依托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优先在铁路、航运、航空等领域建立数据合作、交换和共享机制。加强对各类交通物流服务平台的引导,促进企业线上线下多点互动运行。
第三节 推行物流全程“一单制”
推进单证票据标准化,以整箱、整车等标准化货物单元为重点,制定推行企业互认的单证标准,形成绿色畅行物流单。制订电子赋码制度,明确赋码资源管理、分配规则,形成包含货单基本信息的唯一电子身份,实现电子标签码在物流全链条、全环节互通互认以及赋码信息实时更新和共享。支持行业协会及会员企业制定出台绿色畅行物流单实施方案,加快推广“一单制”,实现一站托运、一次收费、一单到底。推动集装箱铁水联运、铁公联运两个关键领域在“一单制”运输上率先突破。大力发展铁路定站点、定时刻、定线路、定价格、定标准运输,加强与“一单制”便捷运输制度对接。
第四节 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
创新口岸平台、物流通道、交通枢纽及开放园区无缝对接和有机联系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一体化联动。建立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口岸管理部门联合查验机制,促进一体化通关。建立内外贸一体化监管模式,加强口岸检验检疫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完善适应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贸易、国际会展等新型业态发展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监管措施。积极融入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管理大格局,进一步完善与上海、深圳、乌鲁木齐海关等全国口岸海关区域通关合作。以中国加入《国际公路货运公约》为契机,搭建重庆至东盟沿线联运系统。
第五节 建立物流信用体系
整合交通、公安、商务、工商、海关、质检、税务等部门信用信息,健全信用信息采集机制,在部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记录各类物流企业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记录,并依法依规向社会有序开放。同时,依托全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发挥物流行业协会引导、监督和自律作用,加强物流信用记录和数据开放建设,逐步形成覆盖物流业所有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信用信息档案。针对运输、仓储、代理等不同行业和不同运输方式分别制订信用考核标准,逐步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信用评价机构相结合,具有监督、申诉和复核机制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信用评价结果的差别,对物流行业实行分类监管,有效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对守信企业实行“绿色通道”,将失信企业列为日常监督、重点监测或抽查的重点,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事中事后监管成本。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六节 完善社会物流统计制度
整合重点物流企业统计、部门物流统计、行业市场调查资源,统一统计指标口径,优选调查企业样本,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报表,做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业增加值、工业物流费用率、商贸物流费用率等指标的统计核算工作。按年度发布物流统计分析报告和全市物流业年度发展报告,及时准确反映我市物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依托物流行业协会和重点物流企业,编制物流景气指数,发布动态信息,开展物流行业监测预警。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重庆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整合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交通、商务、公安、安监、口岸、邮政等部门资源,在物流产业布局、通道衔接、配送网点设置、运输保障、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强沟通,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市发展改革委要认真履行重庆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充分利用行业管理部门的规划成果和政策措施,推动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事项的高效协同。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动项目等方面,要重点征求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意见,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政策效率。
第二节 加强市场监管
统一执法标准,规范物流车辆超载、超限等违章处罚标准和执法行为,推进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利用长江经济带合作机制,推动长江流域物流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物流企业经营行为,加强物流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开展物流优质服务创建活动。加强对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全面实施货运实名制和查验制度。严格执行危险品存储运输作业安全规范标准,对具有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改造、搬迁或关停,优化危险品物流作业空间。推动安监、质监、消防、公安、交通等危险品监管部门监管信息互联互通,构建涵盖危险品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全过程的综合监管与服务平台。完善递寄安全工作体制机制,落实“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制度,把好寄递物流渠道安全关口。加强快递行业监督管理,推动邮政、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动,提升协同执法水平。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全面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营改增”环节,加强统筹协调,增强政企合力,全面落实物流业税收抵扣政策。加大地方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发展绿色物流扶持政策,对新能源货运车辆购置给予财政补贴和通行便利。全面清理行政管理环节涉及物流行业的各种收费,研究制定收费目录,推进收费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清理规范港口码头、机场、铁路站场等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简化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建立健全自然垄断环节收费目录清单。查验没有问题的外贸企业免除水运集装箱吊装、移位、仓储等费用,并研究扩大适用口岸范围。研究多式联运一体化降费措施。合理确定要素价格,物流建设项目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收取征地统筹费和土地出让金。支持大型冷链仓储企业与发电企业直接进行用电交易。拓宽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用好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和物流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物流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支持银行与物流园区合作定制金融产品,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增值服务。
第四节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加快培育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研究实施“中高级物流人才引进计划”,瞄准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引进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和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实施“本土物流人才提升计划”,组织本土物流企业中高级物流人才培训,鼓励物流从业人员申报相关职称评定。结合重庆产业特色和物流业发展特点,完善职业培训中心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培养物流服务方案设计、物流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专业人才,为全市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强物流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督促
加强规划执行机制建设,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工作。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行政区域实际以及市场需求,编制区域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做好与本规划的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权责,制定详细实施计划,重点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的落实,确保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中期绩效评估,及时把握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调整规划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