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促进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注入新活力,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制造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河北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推动新型显示、现代通信、大数据、软件等九大重点产业攻坚突破,强链补链延链,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企业,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二)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速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40家;电子信息领域上市企业达到18家。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2年,新增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5%,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通信、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柔性显示等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聚集效应明显提升。着力建设雄安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引领区;深入推进承德(大数据)、张家口(张北、怀来,大数据)、廊坊(电子信息)、邢台(太阳能光伏)、邯郸(军民结合)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石家庄光电与导航、秦皇岛软件及信息技术外包等8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1+5+8”产业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组织开展产业特色聚集发展、重点产业集群化与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优势企业培育壮大、重大项目建设攻坚、开放合作水平提升六项行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一)产业特色聚集发展行动
围绕全产业链布局、全创新链协同,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统筹规划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加速深度聚集,努力建成雄安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引领区,张家口(张北、怀来,大数据)、廊坊(电子信息)等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石家庄光电与导航、秦皇岛软件及信息技术外包等8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京津、雄安研发,省内优势区域高效转化,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功能完备、区域协调互补的“1+5+8”产业发展格局。(责任单位:有关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
专栏1:雄安研发创新及成果转化引领区
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总体部署,积极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源聚集地。围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教育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发展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等信息技术产业。强化电子信息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形成研发成果的输出高地。
专栏2: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
1.承德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依托承德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智能感知、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清洗分析、可视化应用等,推动大数据产业聚集,打造中国“数据山庄”。做精做专智能流量计、智能燃气表等智能仪器仪表产业。2022年,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20万台。
2.张家口(张北、怀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发挥张北、怀来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行业和企业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发展绿色智能服务器、光通信设备、安防设备、高效制冷节能设备,以及大数据挖掘分析、云计算解决方案等,打造“中国数坝”。推进张北云数据中心、腾讯怀来瑞北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2022年,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100万台。
3.廊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依托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持续壮大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加快构建基础材料、芯片器件、显示面板及模组、显示终端新型显示全产业链条。延伸大数据存储、挖掘、分析、应用产业链条,加快提升产业服务创新能力,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聚集区。推进润泽国际信息港高等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2022年,在线运营服务器规模突破90万台。
4.邢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太阳能光伏)。依托邢台经济开发区,发挥光伏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光伏新材料、新型高效电池及组件、专用装备、电站系统集成等,推动光伏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发展。2022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
5.邯郸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依托邯郸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三氟化氮、六氟化钨等显示、集成电路用特种电子气体材料,以及激光有机光导鼓、新型高端墨粉等计算机耗材,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新型功能电子材料产业化基地。2022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
专栏3:重点打造的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8家)
1.石家庄光电与导航产业集群。以举办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建设正定自贸区为契机,重点发展通信导航、新型显示、半导体芯片与器件、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高标准建设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
2.秦皇岛软件及信息技术外包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信息安全软件、基于5G通信的周边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深化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联合举办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和国际软件创新创业大赛,引进一批国内外软件领军企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和京津冀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合作示范区,打造全国软件产业创新创业基地。
3.唐山工控软件及工业大数据产业集群。以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为重点,重点发展服务于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领域工业控制软件。开展工业领域大数据采集、清洗、处理和利用,建设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
4.保定新能源与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太赫兹、太阳能光伏、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智能传感器、电力电子、物探电子等产业,推动电力系统专用设备和监测监控系统技术升级,推进硅晶体生长工艺,以及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关键生产设备研发及应用。
5.沧州线路板和元器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印刷线路板和手机电机、摄像头、晶体谐振器等手机配套元器件,以及光缆传输、光纤连接、通信机柜等特种通信器材,引进整机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6.衡水电子材料与大数据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超薄电容膜、液晶材料等高端电子信息材料,依托雄安(衡水)超算中心建设,推进教育、工业等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京南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构建集先进计算和数据采集、清洗、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产业集群。
7.定州大数据应用产业集群。加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数据仓库、数据安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打造“数据金矿”。
8.辛集新型显示配套产业集群。围绕显示面板配套,加快推进手机玻璃盖板、溅射靶材、触摸屏感知芯片、中小尺寸显示模组等项目建设,尽快形成产业规模。积极引进国内外三醋酸纤维素酯膜(TAC膜)、偏光片、滤光片、掩膜版等知名企业,扩大市场应用,提升配套能力。
(二)重点产业集群化与创新发展行动
现代通信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行动。实施“固基提芯引端”工程,巩固提升硅外延片、碳化硅、陶瓷封装等基础材料国内基础优势;提升多模卫星导航射频接收芯片、5G射频前端芯片、专用通信射频芯片、射频识别(RFID)芯片、光通信芯片等核心芯片设计水平。加快智能终端芯片、5G基站宽带高频段功率放大器、5G高频线路板、太赫兹器件、高端晶体振荡器、高速光电转换模块等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发展应急通信、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等专网通信设备及系统;引进发展国内外大规模天线系统、基站设备、网络交换机、存储服务器、通信整机等网络通信设备和终端产品。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教育、文化旅游、环境治理等领域实施一批5G+融合应用示范。2022年,通信导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含定州、辛集市,下同),雄安新区管委会)
专栏4:现代通信产业链“固基提芯引端”工程
硅基材料。提升4英寸碳化硅晶片、8英寸硅外延片质量品质,到2020年底,新增氮化镓(GaN)、砷化镓(GaAs)、碳化硅(SiC)晶圆2.4万片加工能力;2022年,形成年产6英寸SiC基GaN外延片1万片,12英寸硅外延片24万片能力。
陶瓷封装材料。推进表贴型电子陶瓷封装产线项目建设,2021年,形成年产18.6亿只表贴型电子陶瓷封装材料能力。
印制线路板。加快5G通讯用高频高速线路板研发,2021年,实现高频高速柔性线路板产业化。
通信芯片。提升现有薄膜腔声谐振(FBAR)滤波器晶圆产线生产能力,2022年,形成年产6英寸FBAR滤波器晶圆2万片,5G通信用FBAR滤波器芯片2亿颗能力;建设太赫兹芯片研发和生产测试平台,推动太赫兹通讯和物质检测等工程化应用,2022年,形成年产太赫兹芯片60万支能力。
关键器件。推动5G通信基站用射频前端套片及模块项目等项目建设,2020年底,形成年产5G射频前端芯片3000万只、模块5万套能力;提升现有GaN功放产能,到2020年底,形成年产5G基站用GaN功放3000万只能力;开发小型智能化高稳定度晶体振荡器系列产品,2020年形成年产150万只能力;加快光波分复用器、隔离器产品产业化,2021年,形成年产5G光波分复用器20万只能力。
通信设备与系统。推进应急通信装备及指挥平台产业化,2022年,形成年产各类终端2000台(套)能力;实施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指挥装备项目,2022年,形成年产宽/窄带融合一体化通信指挥系统20套、宽/窄带融合基站、终端5000套能力;开发专网通信终端和综合测试系统,2022年,形成年产小口径卫星通信(VAST)设备、卫星移动物联网设备等2万套能力。
智能终端。着力引进3-5家智能手机、车载显示终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安防、智能车载终端、智能水电气仪表等终端企业。
新型显示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行动。实施“固基强屏建端”工程,进一步提升单色液晶材料、TFT-LCD液晶材料、液晶玻璃基板、光学膜、OLED材料、彩色光刻胶、电子特气等基础材料技术水平,巩固国内市场优势地位。提升现有中小尺寸AMOLED面板、TFT-LCD模组、单色液晶显示屏等质量工艺水平。积极引进京东方、华星光电等知名高世代显示面板生产商,推进大尺寸AMOLED面板、中小尺寸AMOLED柔性折叠屏、全面屏、微缩显示(Micro-LED)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等研发及产业化。加强与华为、小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培育引进手机、车载显示、可穿戴设备等终端骨干企业。补齐整机短板。拓展新型显示产品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应用,培育消费新市场。2022年,新型显示产业主营收入超55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专栏5:新型显示“固基强屏建端”工程
玻璃基板。巩固6代TFT-LCD玻璃基板及成套装备制造国内领先水平,到2022年,形成年产250万片生产能力。推动OLED柔性基板材料、载板材料、8.5代以上TFT-LCD玻璃基板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0.4mm及以下厚度的玻璃基板产品,研发高耐热性能玻璃基板产品。
显示材料。加快推动OLED材料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建设,到2022年,形成年产OLED材料5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推动AMOLED高性能、长寿命有机材料(包括发光层材料、电子传输层材料和空穴传输层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高穿透率、高分辨率、快速响应的液晶材料,高世代光配向液晶材料和负性液晶材料量产化,2022年,形成年产高世代线用TFT-LCD液晶材料150吨、单色液晶材料50吨生产能力。
高纯气体及化学品。提升高纯度(99.999%以上)三氟化氮(NF3)技术水平,到2020年,形成年产NF312000吨生产能力。推动笑气、高纯氯气及显影液、蚀刻液、水系剥离液等电子化学品研发和产业化。
光刻胶。持续扩大6代以上TFT-LCD用彩色光刻胶量产规模,到2022年,形成年产400吨生产能力。推动AMOLED用正性胶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2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光学膜。加快TAC膜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现有光学TAC薄膜品质至TFT级中端水平,到2022年光学TAC膜产能超过2500万平米。加快电磁波屏蔽膜、压力测试膜、光致抗蚀干膜量产化进程。开发OLED高阻隔封装膜、柔性显示用CPI薄膜。
靶材。推动高纯度钼、铝、钛、铜等关键金属靶、氧化铟镓锌(IGZO)靶材的研发和量产,2022年,形成高纯铜金属靶材800吨、高纯铝金属靶材300吨生产能力。
显示芯片。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合作,推动大尺寸、4K/8K120HZ及以上显示驱动芯片、中小尺寸2K驱动芯片以及时序控制芯片、系统芯片、外部补偿等显示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掩膜版。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企业合作,开展6代及以上低温多晶硅显示(LTPSTFT)等掩膜版和AMOLED用精细金属掩膜版研发及产业化。
关键设备。推动8.5代及以上全自动智能供料系统设备、节能全氧燃烧窑炉、高精度智能成型设备、新型精密激光切割设备、自动化精密检查系统的研发升级及产业化。引进激光剥离、激光修复机、面板贴膜机、面板撕膜机等关键设备生产企业。
面板及模组。推进第六代AMOLED面板及模组生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建设,2022年稳定达产,实现AMOLED面板全柔性化,年产高端柔性手机屏幕2000万片。加快5G异性手机显示模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2022年,力争TFT-LCD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TLCM)产量达到1.5亿片。开展印刷OLED显示面板、量子点显示面板、Micro-LED显示面板的研发。
终端整机。着力引进3-5家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液晶显示器、智能手机、车载显示终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及工业仪表、医疗仪表、飞机仪表等显示终端企业。
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提升行动。实施“固基育产强用”工程,巩固京津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果,推动数据资源向张承廊大数据产业基地聚集,优化电力、通信、土地要素配置,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数据中心,夯实数据存储基地。2022年,在线运营服务器突破200万台。推动建设中国雄安数字交易中心,搭建数据交易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大数据与云计算创新应用研究机构,引进培育一批高成长性数据开发企业,突破数据存储、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等一批核心技术,形成完善的大数据产业生态。实施“大数据+”计划,开展大数据技术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健康医疗等领域应用示范。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评估贯标。2022年,培育引进1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大数据骨干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省科技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焦前沿技术研究、行业应用需求,重点发展工业控制软件、平台软件,以及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的嵌入式软件等。联合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举办中国软件创新发展大会,引进培育一批中国软件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落地,打造秦皇岛软件新城。建设雄安新区国家网络安全研发基地。2022年,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80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专栏6:创新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工业软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软件企业,推动边缘计算、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前沿技术应用研究,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开发一批具有行业特点,技术优势的工业软件。开发面向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工业APP,加快构建工业APP标准体系。
应用软件。抓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发展的机遇,面向金融、交通、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需求,支持无人驾驶、5G、卫星导航、智慧城市等应用软件系统研发,推动电子政务、行业解决方案、信息技术运维、电信和互联网增值业务、综合位置服务等业务发展。
平台软件。面向云计算、大数据、AI、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发展需求,重点发展基于钢铁、石化、轻工等传统行业数据分析、交易、监测预警等平台类软件,培育典型领域的平台化产业生态,形成聚集效应。
嵌入式软件。面向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控制、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环境监测、智能仪器仪表、专用装备等领域,支持新型人机交互、智能控制与决策、智能感知等嵌入式软件研发,推动实时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等应用,提高产业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安全软件。围绕IPv6、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开展安全技术研究,引进培育病毒查杀、防火墙、数据恢复、网络安全管理等安全软件及整体解决方案知名企业。
发展壮大集成电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支持陶瓷封装材料,4英寸碳化硅晶片提升良品率,加快6英寸以上大尺寸碳化硅、氮化镓单晶片及12英寸硅外延量产化进程,推进高端传感器、光机电集成微系统(MEMS)、光通信器件等研发及产业化,壮大功率器件及微波射频集成电路产业。推动第三代北斗导航高精度芯片、太赫兹芯片、卫星移动通信射频终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太赫兹高功率可控发射器、关键元器件产业化进程,建设太赫兹产业基地。引进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知名企业,培育壮大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强对我省纳入国家光伏规范公告目录企业的管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钝化发射极及背局域接触(PERC)、新型薄膜、异质结、钙钛矿等新型光伏发电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实施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高电池及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促进层压机、单晶炉等专用设备提档升级。在工业园区、农光互补、公共设施等领域开展智能光伏应用试点建设。推动光伏优势产能“走出去”,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拓国际应用市场。2022年,光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50亿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协作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依托省内汽车龙头企业,加强与百度、信息通信研究院、基础电信运营商等深度合作,发展面向汽车电子控制、高精地图、车载导航终端、高端传感器、无人驾驶及智能计算平台、行驶安全及车联网信息服务等。推动车载光学系统、车载激光雷达、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布局研发电子架构、多元信息融合、车辆安全预警等关键技术。(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互联网+”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突破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行为识别、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等人工智能(AI)关键技术。发展智能手机、车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手表、手环、耳机、眼镜等智能可穿戴,以及智能家居等产品;开发基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实施“AI+”计划,推进AI+农业、工业、教育、医疗、家居、金融等创新应用。加强与百度等骨干企业合作,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推进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试点示范建设。(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布局发展区块链。支持开展密码学、分布式系统、共识机制等区块链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加密算法、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底层技术,着力解决链上链下问题。积极引进区块链人才和优秀企业,推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度融合。谋划建设区块链技术应用园区、区块链孵化器和实训基地,加速培育本土区块链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实施“区块链+”计划,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电子政务、公益事业、医疗健康及供应链管理、征信、产品溯源、数字资产管理等领域应用。(责任单位:省委网信办、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三)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能力建设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共服务云平台,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省属重点高校面向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重点领域,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课程设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规划建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研究院,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来冀办学或设立科研机构。2022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依托雄安新区和京津冀高校、科研机构人才、技术等研发优势,强化产学研用协调联动,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技术试验验证。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实施河北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专项行动,每年组织实施10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区块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现代通信、网络安全、核心元器件及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半导体关键材料、柔性显示等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加强与京津智力机构对接,促进京津科研成果在我省转化孵化。建立省内科研成果定期发布机制,畅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沟通对接渠道,加速省内最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充分利用中国电科13所、54所,中船重工718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关键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卫星应用通信系统、电子特气等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创新积极性。(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四)优势企业培育壮大行动
扶持一批企业发展壮大。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一批优势企业入围中国电子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等。培育扩大超10亿元优势企业队伍。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产业链横向拓展,打造行业旗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快速扩张规模,提升市场话语权。2022年,形成4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实现“有中做大”。(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引进一批企业入驻发展。紧紧抓住我省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及整机等基础产业,引进一批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元器件百强等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2022年,引进10家以上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培育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特色企业专注行业细分市场,围绕技术协作研发、产业链配套、市场开拓等与行业龙头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单项冠军”。2022年,新培育上市挂牌企业4家以上,实现“有中做强”,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河北证监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五)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
依托优势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组织实施AMOLED升级改造、柔性显示材料产业化,以及5G基站芯片、智能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一批高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项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网络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工程,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以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每年组织实施一批数字产业化专项,集中支持一批电子信息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点优势产业链项目库,规范项目管理,不断提高项目实施质量效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六)开放合作水平提升行动
加强京津冀产业协同。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窗口期,推进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石家庄创业大街,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中关村(保定、承德)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合作承接平台建设。与京津加强在大数据、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导航等领域协同发展,积极有序承接京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强化战略投资合作。落实与华为、阿里、腾讯、浪潮等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广东、江苏等电子信息发达省份,以及三星、中国电子、中国电科、紫光、中科曙光等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龙头企业合作。深化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深圳电子行业协会等国家和地方重点协(学)会战略合作,组织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在服务器、PC机、手机、数据中心等领域引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实现“无中生有”。(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开展电子信息产品成果展示,前沿技术研讨,项目对接洽谈等。组织电子信息重点基地(园区)和企业参加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中国国际大数据博览会,以及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等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加强宣传推介。借力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京张“中国数坝”峰会等高端平台,举办电子信息专题推介、学术交流等活动,营造良好产业发展氛围。(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三、强化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围绕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市县政府应发挥主体责任,研究制定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务实推进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省数字经济联合会、省信息产业与信息化协会、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等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省直有关部门,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二)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工业强基等国家重大专项资金,以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等国家基金支持。发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转型升级、科技研发等专项资金作用,集中支持电子信息重点项目建设。发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省工业技改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各市设立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相关基金。(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三)完善要素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加大创新券实施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电子信息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拓展融资渠道。优先将投资较大电子信息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各市要优先保障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基地内的数据中心、应用平台等重点大数据企业(项目)实行双回路电力保障,免收高可靠性供电费用。(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科技厅、河北银保监局、河北证监局、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电力公司、冀北电力公司,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四)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依托燕赵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围绕电子信息重点领域,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服务。鼓励采用兼职、短期聘用、定期服务等方式,吸引京津高端人才来河北创新创业。探索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研发人才和实用性高端蓝领。(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五)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信息产业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平台,明确产业统计范畴,强化数据搜集、发布和共享,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做到应统尽统。针对产业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探索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预警预判及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新方法,提升行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统计局,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
(六)优化提升发展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提升工作效率,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法规和做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管理,落实国家和我省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开展“三创四建”和“三包四帮六保五到位”活动,深化领导包联,建立健全帮扶工作台账,坚持问题导向、因企施策,服务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省直有关部门,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