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海南省“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海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0-12-01 标签: 冷链物流

前言

冷链物流是指食药品在生产、运输、储藏、销售等产业链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保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减少腐败变质、降低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一)规划背景

冷链物流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海南区位优势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制度优势,加快推进国际冷链物流的发展,是海南服务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战略要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价值链和延长农业服务链,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药品消费安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29号)《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关于推动物流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发改经贸〔2019〕35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海南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海南是热带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2019年,全省瓜菜种植面积436.90万亩,产量691.01万吨,同比增长2.36%。其中蔬菜567.78万吨,同比增长0.18%;瓜类123.23万吨,同比增长13.86;园林水果226.34万亩,水果总产量332.92万吨,同比增长14.19%。

2019年,全省肉类总产量67.07万吨,同比下降16.5%。其中猪肉产量29.47万吨,同比下降35%;牛肉2.21万吨,同比增长14.7%;羊肉产量1.19万吨,同比增长3.7%;禽肉产量32.74万吨,同比增长17.0%。

2019年,全省水海产品总产量172.52万吨,同比下降1.9%。其中,海产品产量135.4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37.07万吨,水海产品与淡水产品比例78.5:21.5。

表1-12019年海南省不同品类水海产品产量

指标 2019年 2018年 同比增减(%)%
水产品产量(万吨) 172.52 175.82 -1.9
其中水海产品 135.45 137.81 -1.7
海水养殖 28.38 29.42 -3.5
淡水产品 37.07 38.01 -2.5
淡水养殖 35.87 36.69 -2.2

数据来源:《2020年海南省统计年鉴》

2.进出岛冷链物流稳定增长

(1)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稳定发展

2019年,全省运输鲜活农产品进出岛475012车次,载重量1005.6万吨。其中:运输鲜活农产品出岛381659车次,载重量754.5万吨;运输鲜活农产品进岛93353车次,载重量251.1吨。我省每年约900万吨的鲜活农产品服务国内市场。农产品冷链流通网络逐步完善。

(2)国际冷链物流规模逐步扩大

冷链进出口快速增长。2019年,全省农产品出口30.09亿元,同比增长107.73%;消费品进口161.6亿元,增长69.1%,占同期进口总值的28.7%。2019年,从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口岸出口的水产150批次,货值944.25万元,同比增长179.6%。

3.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目前,全省已建成冷库容量约162万?,商业冷库、田头预冷库已具有一定规模。其中:5000?以上冷库容积约占总库容量的92.2%;。2019年,全省拥有冷藏车12辆(指的是4.5米以上的车辆,4.5米以下不发运输许可证,未列入统计范围,我省冷藏车普遍为2.5-4.2米)。

表1-2日本冷链物流温度带分类表

分类 等级 温度带 可储存商品
C C3 -2℃~10℃ 蔬菜、牛奶、酸奶、鱼类肉类加工品、鸡蛋、生鱼、芝士、水果、调料等
C2 -10℃~-2℃ 鲜鱼类、生肉类、乳制品、咸鱼、鱼干等
C1 -20℃~-10℃ 冷冻面包、冷冻鱼类、加工肉类等
F F1 -30℃~-20℃ 一般冰激凌、黄油、冷冻食品、冷冻肉类、冷冻蔬菜等
F2 -40℃~-30℃ 高级冰激凌等
F3 -50℃~-40℃ 一般金枪鱼、一般生鱼片等
F4 -50℃以下 高级金枪鱼、高级生鱼片等

注:日本冷库存储商品设为2大类7个等级温度带。按照冷库温度不同,日本把冷库分为C3、C2、C1级,FI、F2、F3、F4级7个等级。目前,日本冷库85%以上为F级,而且多数为F1级;C级中又以C3最多。

4.冷链流通率不断提升

(1)冷链流通率。2019年,全省主要生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量约为27万吨,约占流通总量的13.3%。其中:蔬菜6.5万吨,占蔬菜总量的7%;肉类7万吨,占肉类总量的15%;水产品类6.5万吨,占水产类总量的29%;水果7万吨,占水果类总量的19%。

(2)冷链运输率。2019年,全省主要生鲜冷链产品经过冷链运输总量约为35万吨,约占流通总量的18%。其中:肉类10.2万吨,占肉类总量22%;水产品7.5万吨,占水产品总量32%;水果6.3万吨,占水果类总量17%;生鲜蔬菜11万吨,占蔬菜类总量12%。

5.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从事冷链物流相关企业约635家,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为主。拥有罗牛山、三亚佳翔、三亚南果等农产品冷链龙头企业和国药控股、华健药业等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涌现出盒马鲜生、海南冻品云等特色供应链企业,顺丰生鲜港等项目相继落地。三亚佳翔、罗牛山入围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企业100强。

6、冷链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我省连续出台《海南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琼府办〔2016〕320号)、《海南省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实施方案(2017-2018年)》(琼府办〔2017〕56号)、《海南省加快推动冷链物流发展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实施方案》(琼府办〔2017〕212号)、《海南省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方案》(琼发改经贸〔2020〕742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全省冷链物流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经济体量小,冷链市场规模不大,市场引力作用不强。主要表现为:

1.冷链设施建设滞后

(1)冷链设施供给能力弱。2018年,美国人均冷库保有量约0.49?,日本约0.315?,新西兰约0.503?;2019年,我国人均冷库保有量约0.108?,我省人均冷库保有量约0.1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63?,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省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现有冷藏车仅12辆,每万人0.12辆,全国每万人1.285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产地预冷设施建设薄弱。全省田头预冷库都是高温库,设备老旧、使用率低;冷库结构不合理,肉类冷库少、果蔬冷库多,大型冷库少。冷链设施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造成“最先一公里”品质难保障。

2.冷链流通率低耗损大

据统计,2019年,全省农产品果蔬冷链流通率低于全国8.7个百分点,冷链运输率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流通断链现象普遍存在,“冰块+棉被”运输仍是农产品保鲜运输的主要方式,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约1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大多数冷藏车未安装跟踪定位、全程温度监控系统以及可追溯系统等,冷链装备技术发展滞后,影响冷链服务质量提升。

3.市场主体缺乏竞争力

我省大部分冷链企业规模小,冷库设施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第三方冷链服务企业,冷链网络覆盖范围小,缺乏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我省农产品初加工多、附加值较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效需求不足,海外冷链市场开拓不够,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发展。

4.冷链信息化程度较低

全省缺乏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冷链运营服务效率低。大多数企业没有建设冷链物流资源交易运营平台或者管理系统,冷链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及决策分析功能缺失。操作流程不规范,制度化管理缺位。冷连物流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有待加大投入和提升。

5.冷链行业综合成本高

全省冷链物流用地紧缺且价格高,三亚市、海口市、澄迈县等市县冷链物流项目用地综合成本分别约为150万元/亩、50万元/亩、25万元/亩;全省租仓月成本为120-150元/?,华北省份租仓成本约80元/?。

6.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紧缺

我省冷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人才缺乏。国际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冷链物流专业教育水平不足,制约了全省食品冷链和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三)面临形势

冷链物流是畅通国内循环是国家重大民生工程。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挖掘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新时期的战略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指出:中央将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统筹规划、分级布局和标准制定。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冷链物流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消费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7〕92号)指出: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保障食品消费安全。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冷链物流作为补短板工程的重要内容。2019年9月,国务院确定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的措施,明确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作为重点。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指出加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家的战略部署为我省冷链发展提供战略机遇。

冷链物流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任务。冷链物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打造出岛快速冷链通道,提供高质量的冷链快递物流服务。我省是热带农产品生产的优势主产区,实现热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农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冷链物流是重要的基础。海洋渔港、海上牧场、制药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对冷链物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业是推进自由贸易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我国已成为全球冷链超大规模市场。2019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总额约6.1万亿元,同比增长27.08%。我国是全球肉类消费第一大市场,其肉类消费量占世界肉类消费总量的30%。2019年,我国进口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总量超过493.92万吨,同比增长55.22%,进口总额达1151.34亿元。肉类进口量占约我国肉类消费的6.1%。2019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达444万吨,同比增长30.59%;进口额为1092.75亿元,同比增31.83%,进口量占全国消费量的22.15%;2019年我国进口水果729.3万吨,同比长32.07%;进口额714.84亿元,同比增长41.72%,占全国水果消费量的2.76%。2019年我国进口药品4958亿元,同比增长8.63%。近几年来,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每年以20%左右增速持续增长;肉类、鱼类以及水果类等冷链进口市场规模每年以20%左右增速持续增长;药品进口市场规模稳定增长、货值高,发展潜力大。特别是依托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前景广阔。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我国冷链市场需求处在持续快速增长的机遇期,为我省大力发展冷链产品加工贸易、服务国内市场需求,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形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超过90%,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扩大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经济腹地,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了潜在庞大的市场。

我省消费高品质增长的市场需求。2019年我省城镇化率达59.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507元。从欧美国发展经验看,当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冷链设施建设和冷链物流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2025年预计全省常住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消费需求加快升级。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创造了国际消费市场空间,拉动冷链消费的增长。从消费的趋势看,我省食品消费将逐步由生鲜消费向冰鲜冷链消费转变,冷链物流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亟需建立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保障高质量消费增长的市场需求。

数字技术为冷链发展创造了强大的动能。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物流数字化颠覆了传统物流模式,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了挑战,推动了冷链物流范式的创新,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创造了条件。数字供应链管理在物流领域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推动冷链供应链的集成和数据关联,为我省冷链物流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冷链物流市场预测

1.我省农产品消费市场预测

农产品生产情况预测。根据我省农产品生产情况,受土地资源限制等影响,“十三五”时期我省鲜活农产品产量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1250万吨左右,预计2025年达1277万吨,复合增长率为0.38%。

表1-32020-2025年海南省生鲜农产品产量预测表单位:万吨

年份 品种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复合增长率(%)
肉类 猪肉 32 34 35 37 39 41 5.00%
牛肉 2 2 2 2 2 2 0.00%
羊肉 1 1 1 1 1 1 0.00%
鸡肉 32 34 35 37 39 40 4.56%
小计 67 71 73 77 81 84 4.59%
鱼类 海产品 129 130 132 133 134 136 1.00%
水产品 38 39 39 40 41 41 1.53%
小计 167 169 171 173 175 177 1.12%
瓜菜 679 680 680 681 682 682 0.09%
水果 340 350 360 371 381 391 2.83%
合计 1253 1270 1284 1302 1319 1333 1.25%

冷链消费产品需求预测。根据《海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30年)》,2025年全省人口将突破1200万人,2030年达1248万人。按照全省城镇人口人均需冷链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以及消费量增长率,测算到2025年全省农产品冷链消费总量约307万吨,复合增长率为6.84%。

表1-4海南省鲜活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单位:万吨

年份 项目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复合 增长%
鲜菜 91.1 96.6 102.3 107.3 111.7 115.6 119.0 4.5
猪肉 19.7 22.9 26.6 30.5 34.8 39.4 44.5 14.4
牛羊肉 4.06 4.6 5.2 5.8 6.4 6.9 7.5 10.8
家禽 22.6 25.2 27.7 30.0 32.2 34.4 36.4 8.2
鲜蛋 4.8 5.5 6.0 6.4 6.8 7.2 7.5 7.7
鲜鱼 23.3 25.1 27.5 29.7 31.8 33.9 35.8 7.4
鲜瓜果 37.3 39.5 42.2 44.5 46.6 48.6 50.3 5.1
鲜奶 3.4 4.2 4.6 4.9 5.3 5.6 5.9 9.5
合计 206.5 224.1 242.3 259.4 275.9 291.8 307.2 6.8

注:根据《2020年海南省统计年鉴》,2019年海南省主要食品年人均消费218.75㎏。

从鲜活农产品流通层面分析,预计到2025年我省鲜活农产品产量达1277万吨,供应国内市场约750-800万吨,外省流通进入约300万吨,出口约350万吨,而我省市场需求约307万吨,加上旅游人口消费,基本达到供给量平衡(不考虑品种)。

2.国际冷链物流发展预测

(1)全国冷链市场预测。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额达6.1亿元,同比增长27.08%。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1.97亿吨,同比增长4.4%。2013-2019年间,冷链物流需求总量年均增速为16.9%。预计2025年我国冷链物流总需求量将达32454万吨,比2019年增长64.74%;冷链市场规模5207亿元,比2019年增长62.57%。2030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43083万吨,比2025增长32.75%;2030年达6877亿元,比2025年增长32.07%。

2010-2017年,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一直保持稳定的结构,即猪肉占63%、牛羊肉占14.2%、禽肉占22.8%。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猪肉和牛肉进口有望继续明显增长,禽肉进口稳定增长,羊肉进口小幅增加,奶类进口量稳中有增。预计2025年全国肉类消费量达1.06亿吨。

表1-5本规划预测与国内国际机构对肉类预测对比表

机构 需求量(万吨) 预测年份
牛肉 羊肉 猪肉 禽肉 合计
OECD-FAO 930 602 6333 2131 9996 2025年
美国农业部 838 - 6349 1575 8762 2025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 950 590 6340 2130 10010 2025年
本规划 1080 598 6341 2549 10568 2025年

注:本表国内国际机构预测数据来源为《肉类机械装备》2019年第3期,朱文博、陈永福所著《世界和中国肉类消费及展望》。

全国肉类进口预测。2019年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口量为495.6万吨,同比增长62.23%。预计到2025年肉类及其制品进口量达1534万吨,市场规模为2744亿元;2030年将达1569万吨,市场规模为4018亿元,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11%。

从我国肉类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分析,肉类进口基本保持均衡增长。

全国水产品进口预测。2019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为444万吨,进口额1092.75达亿元,进口量同比增长30.59%。预测2025年达773万吨,进口额为2405亿元,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9.68%;2030年进口量达1064万吨,进口额为3474亿元,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8.27%。

全国植物类进口预测。2019年我国植物类产品(不含花卉,下同)进口量达709万吨,进口额为779亿元,进口量同比增长30.50%。预计2025年我国植物和植物产品进口达1318万吨,进口额1304亿元,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10.89%;预计2030年达1843万吨,进口额为1806亿元,进口量复合增长率为9.07%。

医药进出口市场预测。2019年全国医药进口额为4958亿元,同比增长48.53%。预计2025年我国医药冷链进口额达781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7.88%;2030年达1024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6.82%。预计2025年我国医药冷链出口额达7428亿元,2030年达9551亿元,复合增长率为5.88%。这对于医药进出口冷链物流均衡运输具有重大作用。

表1-6全国冷链市场主要品类进口需求预测汇总表

品种 单位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复合 增速
肉类及其制品进口 牛肉 万吨 165.9 240.6 255.5 291.5 327.5 363.5 396.0 15.61%
亿元 569.0 824.0 882.7 1010.7 1138.6 1266.6 1383.0 15.95%
猪肉 万吨 210.8 316.2 315.0 351.4 387.8 424.3 454.4 13.66%
亿元 323.0 484.0 489.8 550.4 611.0 671.5 723.0 14.37%
羊肉 万吨 39.2 41.2 46.5 50.6 54.7 58.8 63.1 8.26%
亿元 128.0 137.0 163.0 183.0 203.0 223.0 244.0 11.35%
禽肉 万吨 79.7 91.8 109.8 125.7 141.6 157.5 173.8 13.88%
亿元 136.0 227.0 239.0 278.9 318.8 358.7 394.0 19.40%
肉类小计 万吨 495.6 689.8 726.8 819.2 911.7 1004.1 1087.3 13.99%
亿元 1156.0 1672.0 1774.5 2023.0 2271.4 2519.9 2744.0 15.50%
乳制品进口 万吨 298.4 320.8 346.0 371.2 396.5 421.7 447.0 6.97%
亿元 768.0 883.0 990.7 1098.2 1205.7 1313.2 1421.0 10.80%
水海产品 进口 万吨 444.0 481.5 539.8 598.1 656.4 714.7 773.0 9.68%
亿元 1093.0 1483.0 1549.2 1763.1 1976.9 2190.7 2405.0 14.05%
鲜、干水果及坚果进口 万吨 709.0 793.0 898.0 1003.0 1108.0 1213.0 1318.0 10.89%
亿元 779.0 801.0 901.9 1002.4 1102.9 1203.4 1304.0 8.97%
药品进口额 亿元 4958.0 5386.0 5872.0 6357.6 6843.3 7328.9 7815.0 7.88%
合计 万吨 1947.0 2285.0 1057.0 1153.1 1249.2 1345.3 3625.0 10.92%
亿元 8754 10225 11088 12244 13400 14556 15716 10.25%

备注:药品预测不计吨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坚持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的供应链发展理念,以提升农业价值链、保障农产品和食品药品消费安全、切实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快构建以国际中间品冷链加工增值、转口贸易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体系;以先进技术和先进冷链设施设备为支撑,构建以数字化为引领的冷链供应链生态系统,形成“全链条、网络化、高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高冷链流通率、降低腐损率和物流成本,打造自由贸易港建设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内生创新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标准、政策等创造需求的引力作用,持续为冷链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问题导向,补齐短板。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冷链设施短板,冷链物流市场发展不充分、空间布局不合理、信息化存在“孤岛”现象等问题,对标世界先进技术和水平,瞄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着力补齐短板、强弱项,借道超车。

制度集成,降本增效。利用自贸港运输便利自由的制度设计,集成冷链发展优势,在制度成本降低的基础上,着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冷链物流竞争力。定位中高端价值链,围绕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距离经济,提高冷链产品附加值,扩大冷链产品市场规模。

需求引领,数字化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热带农业资源禀赋和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消费需求为引领,建设适应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冷链物流体系。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推动冷链物流数字化或者智能化发展。

(三)战略定位

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冷链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贸易自由、运输便利自由和零关税、低税率等制度设计,依托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航空枢纽,积极提升海南连接全球的通道能力,建设服务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国家冷链大仓库”,形成国际国内冷链贸易、物流服务和供应链动能转换核心,努力把海南打造成为全球冷链物流中心。

—国际航运冷链物流枢纽。依托国际航运资源,创新发展航运冷链物流服务,推进食品冷链要素资源高度聚集,形成航运冷链产业集群,成为供应国内冷链物流基地。

—国际航空冷链物流枢纽。依托国际航线资源,大力发展药品、高端消费品、高新技术中间品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发展航空冷链运输、航空冷链中转服务,发展临空冷链引致产业,促进航空资源要素高度聚集,打造高端冷链物流集散中心。

—国际冷链供应链中心。增强国际冷链采购能力,深度融入冷链服务体系,高效配置全球生鲜资源,建设面对国际生鲜品交易中心。推进冷链物流金融服务和结算便利化服务,打造冷链物流结算中心。

—国际食品安全品牌。对标国际冷链食品标准,借鉴国际冷链发展经验,引进先进冷链设备和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冷链食品供给的安全等级,持续改善冷链物流服务的品质,打造海南国际食品安全品牌。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按照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高标准建成一批规模大、数字化、智能化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基本建立以冷链中间品加工贴牌增值服务为主,适应全省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管理规范、国际标准、无缝衔接、可追溯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冷链设施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省新建国际冷链中转性冷库约850万m3,其中:海口250万m3(含海口江东新区100万m3、马村港150万m3)、洋浦350万m3、东方250万m3;新建公共型冷库350万m3;新建批发市场冷库约529万m3;新建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库约4.1万m3;新建和改造田头预冷库约35万m3;新建和改建渔港冷库43座约28万m3;新增药品冷库约100万m3。全省新增冷库总容量约1913万m3。

强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零售性冷库建设。推进冷链销售终端在超市和便利店的投放。

—冷链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省专业冷藏车的保有量约需2568台。基本实现需冷链食品进出岛和配送冷链运输率达85%,药品进出岛冷链运输率达100%。

—冷链流通率大幅提高。国际冷链中转服务产品冷链流通率达100%。省内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综合冷链流通率达85%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0%以下。

—市场主体规模逐步壮大。引进和培育2-3家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培育2-3家冷链物流第三方供应商,打造2-3个食品冷链品牌。

—基本实现冷链服务数字化。建成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冷链流通量的80%以上进入平台监控体系。培育一批全程冷链、全程监控、全程可追溯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安全产品。

—冷链物流成本大幅降低。通过先进装备技术应用,优化资源要素保障,提高运营效率,减少不合理费用,最大限度降低全省冷链物流成本。

表2-12025年海南省冷链物流发展目标单位:万m3

类别 序号 项目 发展指标
1 新建国际冷链中转性冷库 海口 250
2 洋浦 350
3 东方 250
4 新建公共冷库 350
5 新建批发市场冷库 529
6 新建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库 4.1
7 新建和改造田头预冷库 35
8 新建和改建渔港冷库 43
9 28
10 新增药品冷库 100
11 全省新增冷库总容量 1878
12 专业冷藏车的保有量(辆) 2568
13 冷链食品进出岛和配送冷链运输率 ≥85
14 药品进出岛冷链运输率 100
15 冷链流通率 国际冷链中转服务产品 100
16 省内果蔬、肉类、水产品等 ≥85
17 流通环节腐损率 <10
18 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家) 2-3
19 冷链物流第三方供应商(家) 2-3
20 食品冷链品牌(个) 2-3
21 冷链流通量进入监控体系比例 ≥80





三、空间布局

(一)冷链物流用地需求

按照节约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综合利用效率的原则,鼓励建设多温带、多层冷库为主冷链设施。利用余温作为分拣场地的温度控制,节约能源、降低物流成本。

经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省冷链物流用地约4692-5600亩,2030年全省冷链用地约4864-5800亩,包括农业基地、渔港、批发市场、公共型冷库以及大型超市等配套冷链设施用地。全省物流强度达1191万吨/km2,超过目前欧洲828万吨/km2、日本779万吨/km2的物流强度。

(二)空间布局

1.国际冷链物流设施布局

根据海南独特的地理单元,海运和空运是进出岛的主要运输方式。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建设以洋浦、海口、东方为枢纽,三亚、博鳌为重要节点的国际冷链设施服务体系。2025年,全省新建国际中转性冷库约850万m3。

专栏3-1海南省国际冷链物流设施布局

洋浦国际冷链物流枢纽。依托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枢纽港国际海洋干线运输资源,规划项目用地约1200亩,建设350万m3多温带、多层国际中转性冷库,承担全省70%国际食品冷链加工增值服务量。主要为欧洲、南美洲、大洋洲提供肉类、水果、鱼类等产品进口冷链物流服务。海口国际冷链物流枢纽。依托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在江东新区安排物流用地约500亩,建设100万m3多温带、多层冷库,并列入海口市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项目。同时,在海口港马村港区安排物流用地约500亩,建设150万m3多温带、多层冷库。承担全省30%海洋冷链物流和90%航空冷链物流加工增值服务。主要为全球药品、高端技术中间品冷链进口运输和国内配送服务,以及为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洋洲的肉类、水果、鱼类等产品的提供冷链物流服务。东方国际冷链物流枢纽。依托八所港对越边贸资源和规划建设的东方货运机场,打通八所至越南岘港滚装运输航线,恢复开展边贸生鲜产品冷链运输业务。积极推动边贸易货贸易、互市贸易、对销贸易等边贸小额贸易往来,探索以越南岘港为基点,逐步吸引越南货物向岘港集聚,形成具有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冷链物流。与东方货运机场建成同步,在临空经济区建设250万m3多温带、多层冷库。主要功能:一是做食品冷链增量,对接洋浦港和八所港高端冷链产品转运;二是承担高新技术中间品(零部件)以及奢侈品的航空运输。开展高新技术中间品加工增值服务,发展货运航司基地,开展物流中转服务、航空服务贸易、航材物流、飞机改装以及航空物流全要素服务,打造全球航空物流枢纽。

专栏3-2海南省国际冷链物流重要节点布局

三亚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依托三亚凤凰国际枢纽机场航线资源,利用航班腹仓开展高端离岛免税商品、食品、药品、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种质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4万m3冷库。博鳌国际冷链物流中心。依托博鳌国际机场航线资源,重点利用航班腹仓开展药品、高端离岛免税商品、需冷链的会展展示品等冷链物流服务。建设3万m3冷库。

2.公共冷链物流基地布局

2025年,全省新建公共冷库约350万m3。根据目前城市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在我省常住50万以上人口的市县(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万宁、澄迈等市县)布局公共冷链物流基地,覆盖人口约630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52.5%),冷链能力达64万吨,冷库容量达164万m3。其余市县根据人口规模,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年冷链能力约1-4万吨。公共冷库主要服务于农贸市场、酒店、餐饮企业、连锁超市以及零售网点,提供公共仓储与冷链配送服务。

表3-1海南省公共冷链物流基地规划布局

市县 人口 位置 冷库能力 (万吨) 容积 (万m3)
海口 232.9 美安物流园区 24 61
三亚 78.25 吉阳区 8 20
儋州地区 100.95 那大镇 10 26
文昌 57.52 清澜镇 6 15
琼海 52.14 博鳌镇 5 14
万宁 58.56 兴隆农场 6 15
澄迈 49.99 金江镇 5 13
合计 630.31
64 164

注:对标日本冷库人均系数,取值为0.26?/人。

3.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布局

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全省配套建设贮存冷库20座,为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服务。其中:1级市场1座,二级市场10座,三级市场9座。冷藏能力211.5万吨,冷库容量529万m3。

表3-2海南省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配套冷库建设规划布局

序号 市县 名称 市场 等级 容积 (万m3) 冷藏能力(万吨)
1 海口市 海口市公益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一级 189 75.6
2 凤翔蔬菜批发市场 二级 35.96 14.38
3 南北水果批发市场 二级 27 10.8
4 海口粮油市场 二级 14.18 5.67
5 美兰区公益性蔬菜批发直销市场 三级 1.13 0.45
6 海口加旺蔬菜批发市场 二级 5.18 2.07
7 三亚市 吉阳区综合批发市场 三级 8.1 3.24
8 荔枝沟农贸综合批发市场 三级 8.1 3.24
9 三亚南果农产品批发市场(含农贸市场) 三级 20.7 8.28
10 三亚市菜篮子公益性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76.5 30.6
11 澄迈县 永发果菜批发市场 三级 7.2 2.88
12 文昌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级 2.25 0.9
13 乐东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32.4 12.96
14 陵水县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级 15.35 6.14
15 琼海市 海南万泉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级 4.37 1.75
16 万宁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14.4 5.76
17 儋州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16.65 6.66
18 东方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18 7.2
19 琼中县 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级 14.4 5.76
20 屯昌县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级 17.96 7.18
合计 528.8 211.5

注:采用通用的测算方式,计算公式为1t=2.5m3。

4.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库布局

根据全省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按照气调库技术要求,改造和新建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为25座,新增冷库约4.1万m3、冷藏能力1.64万吨,覆盖全省85个的瓜菜主产区和产品优势区。

表3-3海南省热带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库布局表

市县 数量 位置 冷库能力(t) 容积(m3)
海口市 1 红旗镇 500 1250
三亚市 2 崖州区 1000 2500
天涯区 500 1250
琼海市 2 中原镇 500 1250
塔洋镇 1000 2500
文昌市 2 东路镇 1000 2500
会文镇 200 500
东方市 2 八所镇 1000 2500
感城镇 500 1250
乐东县 2 黄流镇 500 1250
九所镇 1000 2500
陵水县 2 英州镇 700 1750
提蒙镇 200 500
澄迈县 2 金江镇 300 750
福山镇 1000 2500
儋州市 2 白马井镇 500 1250
东成镇 500 1250
临高县 2 加来镇 1500 3750
博厚镇 700 1750
万宁市 1 礼纪镇 1000 2500
昌江县 1 石碌镇 200 500
定安县 1 定城镇 1000 2500
屯昌县 1 屯城镇 700 1750
保亭县 1 新政镇 300 750
白沙县 1 邦溪镇 100 250
合计 25座 16400 41000

注:采用通用的测算方式,计算公式为1t=2.5m3。

5.农产品产业基地冷库布局

田头预冷库。目前,我省现有田头预冷库约13.5万吨预冷库,预冷能力270万吨。根据我省热带农产品主产区布局,以0.2-1.9万亩为单位建设一座预冷库,需建设120座预冷库,增加预冷能力14万吨、35万m3,使年预冷能力达到550万吨,直接覆盖瓜菜种植面积102万亩以上,确保瓜菜采后运输时间控制在30分钟运程,1小时内进行预冷。

按照智能化果蔬高湿度压差预冷库技术规范,建设三种类型预冷库:

(1)60吨/日预冷能力,750m3,32座。配套建设200吨(500m3)恒温保鲜库、2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覆盖0.3万-0.5万亩瓜菜种质面积。

(2)100吨/日预冷能力,1250m3,61座。配套建设400吨(1000m3)恒温保鲜库、4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覆盖0.8万-1.2万亩瓜菜种质面积。

(3)200吨/日预冷能力,2500m3,27座。配套建设600吨(1500m3)恒温保鲜库、6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覆盖1.3万-2万亩瓜菜种质面积。

表3-4海南省田头预冷库规划布局单位:座

市县 数量 市县 数量
海口市 16 琼海市 6
三亚市 4 万宁市 9
儋州市 12 东方市 5
保亭县 1 陵水县 8
屯昌县 9 乐东县 13
临高县 13 文昌市 8
澄迈县 6 昌江县 6
定安县 4

合计 120

沿海渔港冷库布局。根据《海南岛渔港建设规划(2020-2025年)》,布局建设国家中心渔港6座,一级渔港7座,二级渔港13座,三级以下渔港17座。国家中心渔港,年渔卸货量8万吨以上;国家一级渔港,年渔卸货量4万吨以上;国家二级渔港,年渔卸货量2万吨以上;国家三级渔港,年渔卸货量达到一定规模。在海口、三亚、儋州、文昌、琼海、万宁、东方、澄迈、临高、昌江、乐东、陵水等市县新建配套渔业生产性沿海渔港冷库43座,新增冷库约28万m3、冷藏能力11.9万吨。其中8000吨级6座、4000吨级7座、2000吨级13座、1000吨级17座。

表3-5海南省渔港冷库规划表

市县 中心渔港 一级渔港 二级渔港 三级渔港 合计
海口市
海口渔港 东营渔港 沙上、新海、曲口渔港 5
三亚市 崖州渔港

后海湾、港门港、角头湾渔港 4
儋州市 白马井渔港
干冲、新英、海头渔港 排浦、南滩、泊潮渔港 7
文昌市
清澜渔港 铺前渔港
2
东方市 八所渔港
墩头渔港
2
陵水县 新村渔港
黎安渔港 赤岭渔港 3
琼海市 潭门渔港
青葛渔港
2
临高县 新盈渔港 武莲渔港 调楼渔港 黄龙、抱才、美夏、头咀渔港 7
万宁市
港北渔港 乌场渔港 坡头渔港 3
乐东县
岭头渔港 莺歌海渔港 望楼渔港 3
昌江县
海尾渔港 昌化渔港 新港渔港 3
澄迈县
玉包渔港 东水渔港
2
数量(座) 6 7 13 17 43
冷藏能力小计(t) 48000 28000 13000 8500 119000
容量小计(m3) 113280 66080 30680 20060 280840

注:冻鱼按照密度为0.47t/m3计算,容积利用率取值0.9。

5.药品冷库布局

全省药品冷库集中布局在海口江东新区、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博鳌机场临空产业区。海口药业仓储库与食品冷链仓储库统一规划建设。

表3-6海南省国际冷链药品中转冷库规划表

序号 市 县 名称 冷藏能力(万吨) 库 容 (万m3)
1 海口市 海口国际药品冷链中转仓储库及加工场地 20 50
2 三亚市 三亚国际冷链药品中转仓库及加工场地 10 25
3 博鳌 博鳌国际冷链药品中转仓库及加工场地 10 25
合计 40 10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国际冷链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国际冷链基础设施建设

以打造全球冷链物流中心战略目标为导向,大力推进冷链枢纽以及重要冷链物流节点重大项目落地。对标国际先进技术标准,针对不同食品对温度的敏感性,在洋浦、海口市(含澄迈县)、东方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以F级为主的多温带、多层中转智能冷库。完善冷链进口运输、仓储、加工、贴牌等增值服务的功能需求,满足国际食品冷链物流中转服务的要求。针对药品冷链技术要求,强化药品冷链储藏温度24小时自动记录和监控设施设备配置,确保药品在冷链低温条件下生产、运输、销售,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2.推进冷链加工数字化技术装备应用

利用自由贸易港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实行“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引进冷链加工先进技术设备,提升食品、药品加工技术水平。积极推广集条码、称重、垛码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提升冷链包装运作效率和精准度。推进冷链加工、分拣、包装、贴牌配送等供应链集成。

(二)推进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

1.完善生产性冷链服务网络

推进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升级。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农产品冷链发展政策,按照农业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参考技术方案》规范,建设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热带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瓜菜基地和贫困地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完善田头预冷库(高温库)全覆盖。改造升级一批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农产品冷链设施,实现鲜活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明显提升,产后损失率明显下降,最大限度保持果蔬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显著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

完善渔港冷链设施建设。根据《海南岛渔港布局规划(2020-2025年)》,积极推进国家中心渔港、一、二、三级渔港布局,配套建设冷链基础设施,以及相应海产品交易市场,采用新技术改善水海产品交易市场环境,包括降低市场温度环境,促进渔港交易市场规范化、标准化。

2.完善农产品流通冷链服务体系

推进批发市场冷链与产地对接。推动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冷链设施与田头预冷设施一体化运作。鼓励流通企业应用现代冷链物流技术,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与上下游冷链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一体化冷链物流管理。积极引导流通企业加快建设产地批发市场、产地集配中心、销地或终端市场冷链设施建设。

完善零售市场冷链设施。支持农产品零售市场运营主体,根据海南气候特征,改善零售市场环境,发展封闭式农产品环境交易市场,延长农产品保鲜保质时间。支持零售市场配套小型冷库、冷柜以及保温设施。鼓励批发企业、菜篮子零售网点以及兼营农产品商业网点,配套相应的冷链设施。

(三)建设综合运输冷链快速通道

1.构建通达全球的供应链网络

构建海洋物流服务网络。在现有海洋运输国际国内航线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加密国际国内航线,逐步构建以国际干线运输为主的轴辐式海洋运输服务网络,加快提升我省海洋运输竞争力。依托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海南-东盟班轮航线,开展冷链物流服务。鼓励国内外航运企业,开辟海南至印度洋、大洋洲、非洲、欧洲、东北亚等海洋干线运输航线,提升海南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的枢纽中转能力。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加密至东南亚、北部湾海运支线,保障海口、洋浦—香港集装箱班轮直线运输,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打造国际航运冷物流枢纽。

大力发展航空冷链物流。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逐步恢复我省103条国际航线,发展航线腹舱货运服务。加快开通海南-东欧、西欧、大洋洲、南美洲等洲际国际航线,构建国内经海南中转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际货运航线,强化海南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机场的高效通达,着力打造4小时、8小时航空货运服务圈,打造24小时全球可达的航空货运服务体系。构建“腹舱+全货机”协同发展的货运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口、三亚、博鳌、东方机场的航空货运网络布局,实现国际客、货运网络的协同发展。构建以海南为核心,连接欧洲、东南亚、南亚、非洲、大洋洲等货源地的空中货运快线,发展轴辐式航空运输网络,建成国际快件分拨中心、国际邮件分拨中心、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和国际航空冷链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国际航空冷链物流枢纽。

2.发挥铁路冷链物流的优势

积极协调国家铁路部门,逐步开通海南至我国西部、北部、中部货运班列,加快推进海南铁路深度融入国家铁路网。依托西环铁路资源,增开铁路货运班列,提升铁路运能,逐步开通冷链专列,推动进出岛以公路滚装运输为主向铁路冷链运输转型,提升铁路运输货运比重。加快推进西环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西环铁路复线,构建冷链物流铁路快速通道。

3.创新发展多式联运新模式

建设和改造洋浦港、八所港、海口港马村港区铁路专线,建设东方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枢纽,强化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西环铁路多式联运枢纽(场站)重要节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国家集装箱运输、商品车滚装运输、全程冷链运输、电商快递班列等多式联运方式。推进岛内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打造“轨道+仓储配送”的铁路全省物流配送新模式。制定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等政策,推进全省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依法整治货运市场,严惩超限超载行为,整治工程领域“泥头车”,保障物流配送通道畅通。促进铁水、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推进冷链物流门到门、端到端服务,消除“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发展瓶颈。

(四)构建国际商贸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1.建设冷链加工转口贸易服务体系

依托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药品、高端电子产品等中间品(零部件)进口加工贴牌增值服务,转口供应内地市场,打造“国家物流大仓库”,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战略支撑。

2022年以前,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洋浦先行区和海口江东新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海口空港综合保税区和三亚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和完善仓库、堆场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分拨分拣、加工配送等加工设备,开展保税仓储、拆装箱、分装、包装、换装、再包装、理货、组装、贴标、分拣、商品测试、检验、物流配送、物流信息服务以及洗箱、修箱等增值服务。大力发展与保税功能相关的进出口增值物流服务,重点发展保税物流、进出口拆箱拼箱和配送、国际货物储存与中转、保税货物的流通加工等业务。

2.建立食品进口冷链服务体系

依托洋浦港、海口港马村港区和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以大洋洲、美洲、欧洲、亚洲为主要进口市场,以肉类、水产品、果蔬等食品冷链物流为重点,提供冷冻冷藏、保税加工、物流配送、商品展示、供应链金融、交易结算等一体化增值服务。

发挥地缘经济的优势,利用东方八所边境贸易政策,恢复对越边境贸易滚装运输航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探索三亚开通对越边贸滚装运输航线,发展以热带农产品、水海产品为重点的边境贸易,积极推动易货贸易,逐步做大边境贸易规模。建立以洋浦、海口、东方为基地,将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过境货物再加工之后与本地、国内出口的货物进行国际、国内集拼,转口国际市场或者供应国内市场终端目标客户,努力打造东南亚集装箱的集拼分拨配送中心。

3.建立医药全产业冷链物流体系

以海口江东新区为重点,根据生物医药冷链技术要求,对标国家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温度控制条例(TCR)》等规范标准,高起点建设生物医药冷链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医药、生物医药航空物流。鼓励国内外医药企业在海南开展医药制造、医药中间品加工贴牌等商贸服务。

积极争取国家审批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琼海博鳌机场药品进口口岸。创造条件申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GSP证书)、国际航空协(IATA)药品物流卓越中心(CEIVPharma)认证。努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心。

4.创新高新技术中间品(零部件)加工贸易

推动资本品、零部件、组件、消费品在海南装配和生产,形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主流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鼓励引进或者利用境外资本、设备、技术和营销渠道,大力发展中间品加工贸易,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融入国际产能分工,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合作,实现高新技术要素资源有效配置。

5.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

依托中国(海口)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三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优势,以备货模式(1210)为重点,大力发展生鲜冷链跨境电子商务备货仓储物流(BBC)。鼓励本地企业借助国内外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平台,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610),采用“清单核放、汇总申报”模式,创新发展B2B、B2C、C2C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

6.完善海关进境监管场地

按照国家海关总署的规定,在洋浦港、海口港马村港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东方八所港统一建设进境综合性海关监管场地,完善进境肉类、冰鲜水产品、粮食、水果、食用水生动物、植物种苗、原木、动物隔离检疫指定监管场地。同时,按照海关总署规定,建设国际综合邮件检疫场所,实施邮政、快递、海关(含海关监管、检验检疫、卫生防疫)监管场地统一设置,集约化管理。保障冷链物流产品进得来、出得去,保证国门安全。

(五)推动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

依托洋浦、海口、东方八所冷链物流集聚区,整合全省冷链物流资源,实现港口冷链服务、海洋冷链运输服务、航空冷链物流服务等融合发展。推进物联网技术在食药品冷链全过程供应链管理,实现冷链流程再造,冷链信息透明化和不断链,保障冷链全程可控和质量可溯,不断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建立集交易、分拨、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一体化流通集成服务中心,形成物流与生产企业多方位、交叉式、渗透式协同机制,实现商贸物流供应链资源要素集成。

(六)构建冷链物流服务新模式

1.建立海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鼓励大型企业建设“海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特色热带农产品和国际食品冷链一体化交易平台,推动线上数字化交易服务体系和线下实体交易体系融合发展。逐步建立以生鲜冷链食品主导,品类齐全、业态创新的生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质量安全控制中心、产业风险防范控制中心。

通过交易平台运作,将全球优质农产品资源在平台展示交易,适应我国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倒逼我省热带农产品产业升级提档。依托平台,为中小生产企业提供与全国各大消费市场合作空间,促进农产品生产企业深度融入国内国际供应链,不断壮大生鲜冷链经济规模。

2.建立高效便捷的冷链配送体系

充分发挥货源优势和海运、空运、铁路运输资源优势,建设辐射国内消费终端市场的冷链物流分拨基地。基于新基建,围绕干线运输、城市配送、生鲜电商等领域,搭建“互联网+冷链、互联网+冷库、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城乡配送、互联网+N”等冷链物流配送模式,逐步建立“端对端”、“门到门”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七)引进培育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加强精准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和具有整合冷链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统筹国内消费市场和国际供应市场,发挥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推动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龙头品牌企业,重点培育2-3家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连接主要产销地的跨区域供应链企业。支持本地冷链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冷链竞争能力。

(八)建设海南冷链物流公共数字平台

1.建设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中心

基于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建设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着眼全球,服务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中心。以加强政府监管和提升冷链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与协同运作服务能力主线,整合发改、农业、商务、交通、工信、海关、海事、市场监管、邮政等政府部门资源,为食品、农产品、药品、高端中间品等冷链产品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推动冷链供应链物流资源线上集成和数据关联,面向政府相关部门及冷链企业,提供公共、开放、共享冷链数字化服务。

2.建设冷链数据交换体系

依托海南省电子政务云平台资源,按照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要求和数据交换标准,对标国际数据交换标准和单证标准体系,在海南省冷链物流供应链数字平台基础上,搭建海南省区域数据交换中心和基础网络,接入国家平台基础交换网络,对接中国(海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联通海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实现省际间、国际间数据交换和互联,促进冷链数据资源共享。

(九)打造国际冷链品牌

1.构建冷链物流追溯体系

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全链条、网络化、可追溯的现代冷链物流监管体系,实现冷链产品安全可追溯、质量可监控、订单信息可跟踪,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能力。建立从大型肉类屠宰分割加工、冷却成熟等前端低温处理,延伸储藏、运输、批发和零售冷链物流服务,实现全程低温控制,建立完善的食品监测体系。

2.打造冷链产品安全品牌

加强食品进口常态性防疫工作,在洋浦港设立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适时开展核酸检测和防疫性消毒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推进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管理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GMP(良好生产规范)、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管理技术标准的应用,开展ISO9000国际认证。引导企业注册海南冷链产品商标,总体上全省食品冷链商标不超过3个,药品冷链商标不超过2个。严格控制商标使用,确保品牌、商标信誉和商品质量。

鼓励市县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热带农产品品牌、水海产品品牌,推动农业优势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加强供冷链人才培养

精准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利用我省人才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具有国际供应链管理经验的供应链采购、仓储、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高端人才,加快融入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推动冷链物流上游、下游链条的贯通。

完善冷链人才教育体系。围绕冷链运输、食品工程、生物工程、保鲜技术、流通加工与包装、储存、冷藏、冷冻等集成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以海南大学为主,建立冷链物流技术研究与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院校冷链物流专业群建设,促进冷链物流专业教育错位发展,形成分类合理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指导大专院校,优化国际贸易、服务贸易、国际贸易规则、港口物流、航运物流、航空物流、冷链物流等职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需要,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具有自贸港特色的冷链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体系,保障海南区域国际性冷链中心建设的超常规发展。

加强冷链供应链管理应用培训。省现代物流业牵头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供应链高端管理人才培训方案,分期分批进行应用培训,重点培训冷链基本知识、操作规程和流程,提升供应链采购、供应链物流和供应链金融等管理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冷链支撑工程

深化港口体制改革,建立公共型港口为主的基本港港口管理体制。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要求,对标国际标准和全球交通发展前沿技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满足全球最大集装箱以及全球主流船型靠泊技术需求的数字化码头。按照洋浦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枢纽港的发展定位,配套建设东方货运机场,打造洋浦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推进三亚新机场、海口美兰三期扩建工程等建设。推进西环铁路复线以及粤海铁路南北码头扩建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机场、园区等集疏运体系建设。

专栏5-1海港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洋浦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小铲滩码头扩建工程:在现有小铲滩码头西侧,新建2.46公里海岸线,年设计通过能力500万TEU,按照3-20万吨集装箱泊位设计。海口港马村港区三期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建设2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3个1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设计年通过能力为125万TEU。海口港马村港区四级集装箱码头扩建工程:建设4个10万吨级和5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其中2个10万吨级泊位的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5万吨级集装箱船泊设计;2个5万吨级泊位的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0万吨级集装箱船泊设计,年设计通过能力为600万TEU。洋浦港区航道改扩建工程:按照中外段20万吨、里段5万吨建设。中外段8.5公里升级为20万吨航道,里段1.4公里建设5万吨航道。海口港马村港区西部作业区航道一期工程:按照10万吨级集装箱单向乘潮满载通航、5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低水位满载双向通航要求,航道长度8.7公里。

专栏5-2空港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加快美兰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在满足客运需求基础上,设计40-46个货运机位,确保2025年建成投产。东方货运机场:按照满足全球最大货运机型起降的技术要求,加快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争取2025年建成投产。三亚新机场:按照国家枢纽机场的定位,加快落实新机场选址,争取2027年建成投产。

专栏5-3铁路服务能级提升工程

西环铁路货线能力提升工程。对粤海铁路限界和南、北港轮渡码头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轮渡船装卸效率和载运能力。推动粤海铁路现有设施电气化和自动闭塞改造。按双层集装箱班列开行要求,建设西环铁路货线复线。争取2025年建成投产。建设洋浦港、八所港、海口港马村港区铁路支线。

(二)冷库设施工程

提升冷库装备技术水平。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和经验,国际中转库、分配式冷库按照-60—18℃7个温带进行设计。在不影响限高的前提下,库房设计建议考虑多层冷库,满足加工作业的面积需求。鼓励发展移动式冷库在农贸市场、零售终端市场的应用。

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应用。鼓励在鲜活农产品流通中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设备和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建设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综合利用冷能,降低加工、包装、分拣、装卸、存储等环节能耗,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推进洋浦港、海口港马村港区集装箱堆场冷链插座建设。大力推进船用低硫(硫含量0.5%m/m以下)燃料油应用。

(三)冷链物流标准化工程

大力推进国家冷链、食品、药品标准的应用。积极引进国际冷链标准,推动海南食品、药品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接轨。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对标国际标准,编写海南地方标准和操作规范或者行业团体标准,包括冷库建设规范、完善冷链物流标准服务体系等。

大力推动冷库设备、冷链运输设备和技术装备标准化。积极推进标准化冷藏集装箱、600mm×400mm模数系列的周转箱(筐)、1200mm×1000mm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减少农产品中转损耗。建立全省冷链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筐)共享共用服务体系。推进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应用,实现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促进标准装备设备数字化。

(四)城乡共同配送工程

鼓励大型企业建设“海南省城乡配送公共信息平台”,为全省城市、农村冷链配送车辆提供货物匹配、车辆跟踪、定位、交通引导等一体化服务,满足政府监管和企业信息服务的需求,提升城乡共同配送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宅配”等新型服务业态。由省交通运输会同公安部门,统一冷藏运输车辆标识,进一步完善城市配送冷藏车辆通行便利措施,完善冷链车辆停靠装卸平台。积极推动城乡冷链配送系统与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的无缝对接,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五)生鲜冷链速配工程

构建生鲜冷链速配平台。以批发市场冷库、公共型冷链基地冷库为载体,以服务城区冷库、冷柜终端消费群体为目标市场,建立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流通加工、分拨配送、金融支持等为一体化的集约式冷链配送模式,满足市区零售网点、餐馆饭店、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消费需求。

建立生鲜配送新零售超市。建设城市生鲜零售实体超市和线上超市,开展线上线下展示服务,实现人、货、场数字匹配。建立冷链供应链、仓储链、流通链到城市配送末端的数字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用户下单后30分钟送达。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冷链推进统筹协调机制

建议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督局、省邮政管理局、海口海关、海南海事局等部门及行业协会、重点冷链物流企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协调推动,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全面推进冷链物流基础建设,研究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进冷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冷链物流市场监管。加大宣传冷链物流先进技术,推动冷链物流扁平化发展。

(二)加强政策支持

财政政策。按照职能分工,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积极与对口部委衔接,争取中央投资对我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及设备项目的支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推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项目列入省重点产业扶持计划。

用地政策。各市县要将仓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等设施用地纳入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预留用地空间。鼓励利用闲置的废弃工矿工地、废旧工业厂房,发展冷链物流设施。

融资政策。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冷链物流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根据项目和企业情况,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引导各类投资公司加大对冷链物流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允许库存产品等有价物资和冷藏运输车、冷藏集装箱等资产作为抵押物,给予一定比例流动资金贷款。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通过设立物流产业基金参与冷链投资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

其他政策。实行冷链物流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同价。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政策。

(三)积极开展物流招商引资

加强重点精准招商,利用海南自贸港“原产地”等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在海南设立区域总部,促使上下游企业在海南开展相关冷链产业业务,加快海南冷链物流相关产业体系构建。

(四)推进冷链技术研究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冷链实验室。积极推动冷链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热带农产品冷链领域保鲜保质、分拣分拨、储藏运输等技术性问题,以及前沿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加强采后预冷、包装、运输等保鲜技术研究,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

(五)完善监管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推动冷链物流产业升级。逐步建立与冷链物流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冷链企业评价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物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冷链从业人员信用记录,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