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台州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台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1-03-09 标签: 现代服务业

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市委市政府“三立三进三突围”新时代发展路径的重要抓手,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为促进台州市“十四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以国家及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相关战略政策和《台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为主要依据,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1、主体地位更加巩固

“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756.45亿元跃升到2020年的2669.73亿元,年均增速达8.3%,高出全市GDP增幅**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连续七年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首次突破50%,2020年达到50.7%。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60.5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图1 2015-2020年台州服务业规模及增速变化(单位:亿元)

2、特色行业亮点纷呈

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等优势服务业蓬勃发展,被授予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台州市物流园区入选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小微金融服务改革经验全国复制推广,获批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中国旅游城市30强;临海紫阳街、台州南官—中盛上榜省级智慧商圈试点(培育)名单,临海、仙居获评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商务会展、数字服务等发展迅猛,R&D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1.78%提升到2.2%,涌现出了一批省级重点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创意街区,认定**家总部企业(机构),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数字文旅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3、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扎实推进,天台列入省首批服务业强县试点,仙居神仙氧吧小镇成为省级特色小镇,10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有4个进入全省综合评价前20名;一江两岸、中央创新区、商贸核心区、飞龙湖等服务业重要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全市共有省服务业百强企业4家,新三板上市服务业企业6家,主板上市服务业企业实现零突破,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家。

4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服务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实现快速增长,2019年达15.9万元/人,较2015年提升37.4%,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制(修)订服务业地方标准**个,创建国家、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项。空间集聚效益不断提升,2019年市区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为40.29%,比2015年(39.37%)提高0.92个百分点,“一核、两翼、四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

5、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举措,陆续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台州市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等一系列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和“五问入企、五心服务”专题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倾斜力度,进一步营造了服务业发展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以下问题:一是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新型服务业占比较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仍高达4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24.2%,远远落后于全省35.6%的平均水平。二是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转型支撑较弱。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短板明显,供应链管理、数字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尚处培育期,产业规模小,链式水平低,对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缺乏有效支撑。三是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首位度不高,服务能级较低。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薄弱,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明显滞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与中心城区的地位相匹配的服务核心远未形成。四是重大项目不多,核心平台载体缺乏。“十三五”期间,全市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仅3个,列入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50亿元以上的仅2个,无1家企业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

1  “十三五”服务业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发展指标 规划目标 实际完成
2020年 年均增长 2020年 实际增长
总量 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700 9% 2669.73 8.3%
累计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300 12%

产业 贡献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 51以上 [1.58] 50.7 [1.28]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 45.7 [5]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39 [1.47]

质量 效益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元/人) 45000 9%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5 5.5%

产业 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 49 [3.68]

“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县(市、区)(个) 7 -- 8 --

(二)发展形势

1、内循环释放新空间

党中央已明确提出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互动发展格局。伴随着建设双循环节点城市这一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有着600多万人口、人均GDP向1.5万美元迈进的我市来说,未来服务业发展具备较大增长空间。

2、融合化拓展新边界

随着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日趋模糊,一些产业中原有的价值链不断被打破,并跨越各自独立的产业界线被整合成新的价值链,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趋于融合,全产业价值链增值体系将逐步形成。同时,服务业内部融合态势也将更趋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内部各自融合及交叉融合会不断演进,并进一步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对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中小企业转型日益迫切的我市来说,产业跨界融合,生产服务化、经济服务化态势日趋明显,为服务业提升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3、品质化激活新动能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演进,服务市场日益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将进一步紧扣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更深层次探索以技术、模式创新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攀升;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转变,将在迎合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中持续推进产品、业态创新,通过服务业态细分、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牌构建等实现向高品质转变。对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长三角地区前列的我市来说,伴随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服务业供给结构总体上将呈现出品质化与专业化发展态势。

4、数字化点燃新引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伴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服务业与科技、互联网、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态势更加明显,服务网络化、平台化将全面推进,尤其是在疫情常态化和数字化改革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化引导服务经济转型加快推进,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贸易、数字化消费将渐成常态。随着我市打造工业4.0标杆城市,推进城市发展向‘二次城市化’迈进,社会治理向‘两智融合’迈进,数字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将不断丰富,服务业数字化进程将持续加快推进,服务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为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5、一体化构筑新格局

2018年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长三角一体化作出新部署,强调要加快推进产业互补合作和促进服务便利共享,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和宁波都市圈副中心的我市来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有利于面向更为广阔的市场、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积极嫁接和利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资源,提升本地服务业发展能级。

总体而言,在逆全球化和后疫情的影响下,服务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同时数字技术的大发展、消费结构的大升级、传统产业的大转型、区域发展的大协同、产业之间的大融合等都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总之,“十四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增长仍将快于GDP增速,经济服务化特征将更趋明显,“三二一”产业结构将更加巩固,聚核化协同化发展将更为突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三立三进三突围”的新时代发展路径,以高质量为根本导向,坚持集聚、融合、创新、开放、提质五大发展原则,强化“台州服务”核心功能,着力构建“65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化“一核一带一轴多点”的空间格局,进一步提升“台州服务”的产业支撑和承载能力,打造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之都和工业4.0标杆城市相适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支撑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二)发展原则

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创新,催生服务业新业态,在服务和引领一、二次产业转型发展中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发展。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改革,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持续推进服务应用场景开发,鼓励企业开展科技、产品、业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服务业生产率和竞争力。

集聚发展。优化整合市域资源,推进服务业生产要素空间重构,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和城市重点功能区块建设,引导优势现代服务业在城区、开发区以及其他有条件的区域形成多种形式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

提质发展。加强存量改造和增量引进,以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为依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标准化行动,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质效提升。

开放发展。着眼互利共赢、内外统筹,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接轨周边地区,对接市场网络、创新网络、资源网络等,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扩大在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的区域合作。

(三)功能定位

以提高台州在浙江乃至长三角经济活动的影响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消费吸附能力为取向,围绕核心服务功能培育,建设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全国小微金融创新中心、区域新型消费示范城市、长三角南翼智慧物流枢纽、国际山海休闲度假目的地、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样板地,全力打响“台州服务”品牌,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支撑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基地。以建设中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基础,着力实施培育一批企业(机构)总部、招引一批企业(机构)总部、建设一批总部集聚区、打造一批亿元税收楼宇“四个一批”工程,全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营经济总部基地城市。到2025年,企业(机构)总部数量达300家以上,税收亿元楼宇达30个以上。

全国小微金融示范高地。以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依托,深化小微金改试验区标准化试点工作,推进台州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联动创新试验区建设,升级打造国家小微金改试验区2.0版。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年均新增小微企业贷款300亿元以上。

区域新型消费示范城市。以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省级夜间经济试点等为抓手,把台州打造成为环境优越、商品丰富、特色突出、业态多元的区域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亿元,网络零售额突破300亿元,居民消费率达到**%。

长三角南翼智慧物流枢纽。以台州湾区公铁水多式联运国家级示范工程、国家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等为载体,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长三角南翼智慧物流枢纽。到2025年,实现“双十三”目标(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13%,物流总费用下降到13%)。

国际山海休闲度假目的地以争创国家特色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为核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国际化高品质山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5亿人次。

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样板地。围绕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融入浙东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台州湾科创大走廊为引领,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样板地。到2025年,全市科技飞地达到**个,科技成果交易额达**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空间布局

立足全市功能布局,结合城市重点建设区块和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一核一带一廊多点”的服务业承载空间。

聚焦一核引领坚持“做优做强”,加快实施“中心城区服务功能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高端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商贸、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将中心城区建设成市域金融服务中心、商贸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信息中心、楼宇总部中心等“5大服务中心”,打造台州服务业发展核心承载区,成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主引擎。

统筹一带一轴坚持“做大做特”,以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建设椒(灵)江现代服务业发展带,上游依托当地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厚历史文化积淀,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下游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服务的现代金融、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引领台州服务向椒(灵)江时代迈进。坚持“做高做新”,以沿海高速为主轴,谋划台州科创产业发展轴,突出高、精、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引进、转化一批能奠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构筑以高端产业和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滨海科创产业发展带。

强化多点支撑加快推进全市现有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和服务业特色小镇的提质升级,谋划一批服务业创新引领区建设,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重点推进中央商务区、中央创新区、临空经济区、台州市文创基地、跨境电商产业园、台州中华美食第一街、大陈航运集聚区、永宁创客小镇、天台山旅游度假区、头门港保税物流园区、石塘半岛文旅度假区、神仙居氧吧小镇、大孚健康园、海山国际度假区等一批载体的建设和提升。

(补充:服务业空间布局图)

(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业态模式创新更加突出,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工农业发展相融合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质效提升。服务业提质提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服务经济地位进一步巩固。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4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3%以上。

结构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向高端化、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向品质化、精细化发展。到2025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

动能转化。数字化、个性化赋能日益凸显,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产业发展更加集约。到2025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万元/人,培育1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协调融合。服务制造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更加有力,“台州服务”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到2025年,培育形成10家左右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行业影响力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2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 2025
总体 发展 目标 1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2669.73 4000
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0.7 53
3 服务业占全市税收比重 %

4 服务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

5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 24.2
7 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待创建 10
8 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10
核心 服务 功能 目标 9 企业(机构)总部数量
300
10 亿元税收楼宇
30
11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7.87 8
12 年均新增小微企业贷款 亿元
300
13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4 居民消费率 %

15 物流增加值占GDP比重 %
13
16 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比重 %
13
17 旅游总收入 亿元
3000
18 旅游总人数 亿人次
2.5
19 科技成果交易额 亿元

20 科技成果转化率 %

三、产业重点

(一)着眼两业融合,大力发展六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秉承“两业并举”,瞄准带动力强、供需矛盾突出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创意设计、智慧物流、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等6大生产性服务业。

1、科技信息

以“工业4.0标杆城市”和“创新台州”建设为牵引,深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大力发展移动互联服务、信息技术咨询、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业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打造浙东南科技信息服务中心。

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服务。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和平台体系,按照工业4.0标准、“一产业一平台”培育目标,打造一批高水平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1812”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提升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平台嵌入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城市建设,打造面向广大中小微企业、辐射浙东南的5G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加快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赋能。分行业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构建小微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服务中心,每年实施100个产业数字转型项目。大力实施智能制造,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重点培育1-2家国际“灯塔工厂”。引进知名数字化服务商,重点推进台州数字化赋能中心建设,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强化园区数字化管理,推进“园区大脑”等智慧园区管理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打造科技服务载体平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协同建设“工业4.0”创新中心。推动谋划实施以“一区一谷一带一圈”为重点的台州湾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推进台州国家高新区和县市区省级高新区创建进程,以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科技服务特色基地,促进各类园区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各类孵化器建设,围绕“456”产业集群及新兴业态,以星空众创空间、北大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为重点创建高水平专业服务载体。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一港九站建设。

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共建浙东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体系,集聚利用沪宁杭等地创新资源,加大科创“飞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借力海外优势创新资源,通过自建、并购、合作共建等方式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或产业园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海创园”、中德(台州)合作产业园、台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色列中心等建设。

2、创意设计

依托台州本地特色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与多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产业高水平、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6个,文化上市企业1-2家。

推动产业高端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旅游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建筑设计等业态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台州创意”“台州设计”品牌示范性项目,培育一批创意设计品牌。积极发展时尚设计、品牌设计、智能设计、新媒体和体验交互设计等高端设计服务,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引进国内外一流的创意设计企业和机构,建设创意设计孵化平台,促进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发展。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台州影视文化产业园、仙居中国工艺礼品创意产业园、黄岩区模塑工业设计基地、路桥区广告创意印刷产业园、台绣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等建设提升。谋划建设台州市文创基地,引进各类专业设计机构及文创企业,形成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创业孵化、信息交流、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基地,争取打造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区、文化创意成果的展示地、文化创意人才的孵化园。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创意设计与工业、农业、科技、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强化文化创意对产品服务增值和文娱消费体验的支撑功能。打造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项目、示范园区,重点推进华强方特动漫主题园、熊出没文旅小镇建设。依托“互联网+”,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电影、影视、动漫、数字出版印刷等,支持传统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创新模式。促进文化与科技双向深度融合,鼓励VR、农业观光体验、数字体验、3D打印、4D影视等新兴业态的发展。

3、总部经济

充分发挥台州特色优势,以优政策、优环境、优服务为着力点,构建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留住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全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民营经济总部城市。

培育一批企业(机构)总部。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机构)总部认定全覆盖,鼓励引导其扎根本土、做优做强。聚焦先进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商贸业、酒店业、邮政快递业、物流业等我市重点产业,支持综合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本土企业,积极拓展异地业务,通过资本运营、战略合作和企业重组等方式,加快成长为总部企业。力争到2025年培育认定企业总部200家以上。

招引一批企业(机构)总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研发设计、5G、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总部企业(机构)的引进力度。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投资动向,大力引进一批世界、国内、省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或功能性总部。充分发挥异地商会作用,争取更多在外台州商人回台州设立综合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及功能性机构。力争到2025年,招引落地企业(机构)总部100家以上。

建设一批总部集聚区。高起点谋划建设一批总部经济基地,引导企业(机构)总部向城市功能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高端产业平台集聚,提升总部经济承载能力。中心城区依托中央创新区、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等功能区块,打造台州总部经济发展高地。各县(市、区)要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专业性总部基地。重点谋划一江两岸总部经济集聚区、浙商回归总部园区、上市公司总部园区等平台载体,加快建设提升椒江、临海、温岭、玉环等地总部基地,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4、智慧物流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拓宽物流大通道,深化“四港”联动,突出发展港口物流、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推动物流向智能化、一体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物流产业增加值超900亿元。

拓宽物流大通道。依托沿海高速等交通廊道,谋划推进甬台温沿海高铁、瓯玉高速等工程建设,串联台州沿海各县(市、 区)和产业平台物流设施节点,打造北接宁波、南联温州、服务全市临港产业的东部沿海物流通道。依托现有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上三高速、杭绍台高速,加快推进杭绍台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串联沿线重要物流节点,打造内畅外通的中部综合物流通道。以头门港为龙头,依托金台高速、金台铁路,加快推进头门港支线建设,打通从头门港到浙西以及中西部内陆省区的物流通道构建东西陆海物流通道。

深化四港联动。推进头门港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构建公铁海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完善港航服务,健全大通关体系,积极创建头门港保税物流园区、综合保税区,打造浙西大宗货物的重要出海通道。加快建设大麦屿港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对台直航运输和港航物流,打造长三角对台贸易物流基地、浙东南重要能源物资储运中转基地、温台地区集装箱转运基地。建设台州铁路南站货运物流枢纽,加快铁路货运场站建设,打造以公铁联运为核心,集仓储配送、货运配载、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货运枢纽型示范园区。大力建设台州机场空港物流枢纽,谋划推进空港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打造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支线机场、区域性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大力发展智能道路、智能航运、自动化码头、数字管网、智能仓储、分拣系统、无人机、无人车等智能装备设施,提升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传化洲锽公路港、网营物联(浙东南)智慧供应链区域运营总部、天台多功能智能物流综合园区等智能园区建设。做强做大现有省级无车承运物流试点企业,继续争创一批省、国家级无车承运人试点。

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实施“蓝鲸”“猎豹”“蜂巢”行动,分类推进市场主体培育。鼓励物流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或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物流平台集成运营商,壮大多式联运承运商群体。鼓励支持龙头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协作。到2025年,力争3A 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家左右。

5、现代金融

以升级打造小微金改试验区为牵引,着力培育主力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等,做优做特金融业态布局,搭建金融高质量发展动能体系,打造“金融强市”。到202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530亿元。

打造小微金改试验区2.0版。全面推进小微金改试验区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标准化手段固化已有改革成果,规范提升小微金融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试点运行“小微金改实验室+智慧监管实验室+监管沙盒”工作机制,持续激发台州国家级小微金改试验区的创新活力。建设普惠金融小镇,推进普惠金融学院、小微金融“台州模式”展示馆和科技金融路演服务中心建设, 打造普惠金融分享平台。探索创设银行间债券市场“小微板”,并视实际运行发展情况探索创设区域性银行间债券市场。积极稳妥地引导地方法人城商行开展投资型村镇银行和“多县一行”村镇银行改革试点,或以微贷技术输出等方式,加快台州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在全国的推广。

优化金融业态布局。加快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创新,着力培育主力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鼓励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金融控股、财富管理等多元化金融机构。搭建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创新发展“核心企业+协同企业+链网式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债联动试点,探索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可转债融资的创新模式。发展投资贷款联动、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服务产品。

打造金融服务平台。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促成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共享平台和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有机融合,健全优化融资信息对接机制。组建直接融资信息平台,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台州服务基地落地,试点常态化路演服务综合体建设,建立上市拟上市企业市外服务基地,打造直接融资服务平台。深化信用担保平台转型升级,推动信保基金增量扩面,打造信保基金3.0版。

6、商务会展

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推动商务会展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提升高端商务会展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以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一江两岸等为重点,引进国内外专业服务机构,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企业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打造高端商务服务集聚区。建设中介服务体系,重点引进和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服务、市场调查、管理咨询、信用服务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专业服务。支持商务服务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联合等形式组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本土商务服务业旗舰品牌。

提升会展业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台州国际博览中心建设,打造集展览、会议、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综合体。推进各县(市、区)特色会展场馆建设,利用当地现有场馆或新规划建设1个与本地经济规模、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相匹配的专业会展场馆。推进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温岭会展中心、浙江玉环商展中心等改造提升,建设绿色场馆、智慧场馆。围绕“456”产业集群,提升举办中国(浙江)塑料交易会、中国台州电动车及零部件展览会、中国(台州)机电设备展览会等品牌活动,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化会展。

(二)着眼未来引领,培育发展五大新兴服务业

深入实施服务业新业态培育推进专项行动,促进各种形式的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培育壮大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供应链管理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数字贸易等5大新兴服务业,不断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供应链管理服务

顺应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市场发展趋势,围绕工业4.0标杆城市建设,以发展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为重点,着力培育供应链管理企业,打造供应链管理平台,到2025年,培育形成10家专业服务水平高、集成服务能力强的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培育一批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依托我市坚实的制造基础和众多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量大面广的特色优势,结合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加快培育供应链管理企业,在七大千亿产业领域培育供应链管理应用试点企业,支持大企业全面引入供应链管理,鼓励中小企业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合作,着力提升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

推进供应链管理平台建设。积极引进一批第三方供应链管理企业和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计划、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电子商务以及信息追溯等集成服务。对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和产品消费等实现全过程配套和跟踪服务。

推动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促使供应链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可控化方向迈进,大幅提高供应链管理标准化水平,增强供应链全过程的可视性和追溯性。

2、人力资源服务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体系,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高地。力争到2025年,集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家。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紧紧围绕“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工作目标,深化“一园多区”模式,加强省级台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建立区域性、专业性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支持路桥区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特包园区,推进以创业创新为主题的人力资源服务联盟体系建设。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孵化基地,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一批知名机构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型业态和产品进行孵化。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做优做强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素质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人力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等新兴项目。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依托台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对接平台,推进人力资源配置信息化和精准化。鼓励和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网站建设,推动与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网站合作,积极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3、节能环保服务

以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调整产业结构和“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节能服务、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等,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基地。

构建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咨询设计、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节能评估、碳排放交易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支持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构建“原产业+节能环保服务业”模式,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公司。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兼并、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积极推行市场化服务模式。发展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依托台州市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参与静脉产业园建设,发展环保服务总承包、环境治理特许经营等综合环保服务。

搭建节能环保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依托城市大脑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环保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加快建成基于“一套污染源数据”生态环境管理大数据云仓,强化生产经营企业全过程节能环保大数据监测管理。积极搭建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对接、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成果交易等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社会化能耗监测、核查机构,环境监测、检测和咨询机构。

4、检验检测服务

围绕和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市建设,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从业机构做强做大做优,全面提升检验检测在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打造全省检验检测新兴服务基地。

构建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围绕我市456集群以及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等实际需求,加强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构建涵盖产品质量、环境监测、计量校准等多个领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产业体系。

推进检验检测集聚发展。以质量改革创新试点为抓手,谋划建设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国际国内知名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入驻,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打造检验检测认证高地。争取落地一批国家质检机构,积极推动国家级模塑产业、无人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塑料模具质检中心落户台州。

5、数字贸易

以浙江打造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为导向,大力发展以和合文化、小微金融、跨境电商等为重点的服务贸易,着力提升数字贸易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全省“数字贸易示范区”特色片区。

大力引进发展数字贸易新业态。以国家级改革试点—杭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2.0为牵引,以数字服务出口为导向,大力招引一批云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服务、跨境电商等数字贸易领域领头羊企业,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广,探索一批面向数字贸易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搭建数字贸易新平台。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复制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经验,推进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台州片区建设,争取设立台州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和试验区,实施跨境电商监管服务创新、跨境电商主体培育、搭建全球贸易精准大数据营销“三大工程”,创新培育湾区型跨境电商新零售、新基建、新制造等新业态,打造“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模式。

(三)着眼消费升级,加快发展四大优质生活性服务业

着眼民众需求,顺应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休闲旅游、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4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1、现代商贸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领,推动传统商贸提档升级,强化现代商贸功能,积极培育新型业态,构建布局合理、业态高端、特色鲜明的现代商贸体系,打造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十四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引育新零售龙头企业10家。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和动能。升级“千店万铺连一家”全民促消费活动,制定出台促进消费激发消费潜力相关政策,打造“台州消费嘉年华”。加大我市特色产品包装,推出“台州伴手礼”。积极培育夜间经济、小店经济、节日经济、首店经济、潮店经济,加快路桥、椒江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和培育城市建设。拓展消费新热点,大力发展时尚消费、休闲消费、文旅消费、信息消费、体验消费等。实施乡村商贸振兴“十百千”计划,大力推进农村商贸业态迭代升级,激发农村消费潜力。

推进现代商贸设施建设。实施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推进一批老旧商品市场、商业街区等改造提升。推进商业设施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智慧商店”“智慧街区” “智慧商圈”,推进“中盛-南官商圈”打造省级智慧商圈。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台州国际博览中心等商贸标志性工程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支撑性强的商贸业项目及主体落地台州。以临海紫阳街建设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为契机,大力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智慧街区,塑造街区品牌,打造“一街区一特色”。

发展新型商贸服务业态。做强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加快建设电子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研究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孵化中心等十大基础工程,助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人货交互、产品形态及消费场景创新的“线上+线下+物流”新零售模式,推动省级新零售示范企业创建。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微商、“宅”生活、云消费等新型消费,打造中国网红直播基地,建设中国台州直播城,协同打造网红直播中心。

2、医疗康养

突出医、养、健、智四大板块,重点发展生态养生、健康养老、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信息等业态,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将台州打造成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山养生圣地、养老康体福地。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医疗资源总量优化提增工程,加快推进台州医院新院区、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台州市中医院迁建等一批工程建设。推进市级医学中心、专病中心和专科医院建设,加快台州浙东医院、台州心血管医院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社会办医实体来台创办“专、精、特、优”医疗机构,谋划建设国际医院。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村卫生室达标建设,全面实现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加快推进数字医共体建设,建立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严格落实城镇新建商品住宅项目3‰面积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政策,加快形成20分钟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圈。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重点发展一批日托型、疗养型养老机构,加快推进黄岩红豆杉颐养苑养老院、路桥区台地养生园等一批高端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并纳入全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建设运营台州“智慧养老”服务和监管平台,加快建立综合养老服务信息网络。

积极发展健康运动。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台州国际马拉松赛事水平,办好台州市体育大会、市民健身运动会,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积极打造台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智慧体育场馆。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训为重点,立体化发展绿道马拉松、环湖自行车、体验式攀岩、低空飞行、健步、帆船、海钓等赛事,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建设一批体育基地,重点打造户外健身基地、中国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全国海钓基地等。

加快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鼓励发展医养、医健、医旅、医体等结合型服务,积极发展康复医疗、老年病治疗、残疾人和婴幼儿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健康筛选咨询、慢性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末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全力支持台州市耶大基因与细胞治疗研究院发展,加快培育以分子诊断、基因与细胞治疗为特色的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

3、休闲旅游

立足山海资源优势,实施旅游融合、设施完善和区域协作工程,促进旅游产品多元化,充分挖掘旅游“全产业链”的创新潜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最具山海魅力旅游目的地。

推进重点旅游区块建设。依托海滨海岛旅游资源优势,谋划建设温岭石塘半岛、黄礁—白沙世界级滨海型旅游小镇,高规格提升头门港—桃渚古城、大陈岛、坎门滨海、海山岛、慧心湾有国内影响力滨海度假小镇,构建海岛度假模式综合体。依托高品质景区,做强做精神仙居—淡竹—皤滩古镇、一江两岸、台州府城、石梁“唐诗小镇”、章安老街、绿心项目等文旅项目建设,形成多个空间一体化、业态聚集化、价值多元化的旅游产业集群。

创新旅游产品体系。继续推进万村景区化和旅游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园旅游、农庄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以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为支撑,串联台州沿海景区景点,推进大陈岛休闲旅游度假区、石塘半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坎门渔家风情旅游区等建设,重点打造疗养度假、滨海度假、海岛观光、海上运动等滨海海岛旅游产品。以诗路文化、府城文化、仙人文化为内涵,做精“天仙临”“浙东唐诗之路”等特色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文化游。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浙里好玩”台州分平台,打造智慧文旅一张图,提升旅游服务智慧化水平。加快旅游集散枢纽地建设,统筹规划城市高铁中心与城市主要节点公交线路设计,加快市区绕城环城路网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加大旅游景区休闲游乐设施建设。完善旅游目的地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文旅市场“非现场”监管模式,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现代化治理先行先试实验地。

深化区域旅游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文化旅游圈,发挥台州特色旅游资源,共推精品旅游线路,共建旅游重大项目,共办旅游节庆活动,构建区域山海生态旅游品牌,打造长三角市民首选的最美旅游目的地。探索开通旅游专列和直通车,实行旅游同城化优惠措施,建立旅游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建立无障碍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积极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4、家庭服务

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家庭服务业体系,到2025年,基本建成满足社会需求的家庭服务市场、规模化的经营机构和服务网络体系。

构建完善的家庭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病患陪护、社区照料、家庭用品配送、婴幼儿照料等综合性基础家庭服务,积极培育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级管家等高端家庭服务。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创新家庭服务发展模式,支持社区服务拓展O2O、精细化定制、“微生活”、“云社区”等新兴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在线教育、在线诊疗、在线娱乐等“在线”服务。

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主体。加大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家政企业连锁化、信息化、标准化项目建设。制定家庭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清单,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简化证照办理流程,落实信用贷款等,支持引导家政企业发展。着力推行家庭服务业企业员工制模式,积极探索和鼓励发展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

促进家庭服务品质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增强网络化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品质。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家庭服务重点企业参评服务业品牌。实施家庭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定向培训工程,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推进从业人员职业化、规范化。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资本建设市场化培训基地,打造若干以家政服务相关专业为特色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四、重大工程

(一)城区能级跃升工程

紧紧围绕核心服务功能培育,以建设成为“300万级中心城区人口城市”为目标,深入推进市区管理体制改革,依托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高铁新区、台州湾科创走廊等十大功能区块,聚焦四个重大,加快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招引、一批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和一批重点楼宇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全力打造教育医疗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贸商务中心、科技创新和孵化中心、信息集散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中心等辐射全市域的服务平台,推动中心城区服务业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区服务能级。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5%。

专栏:中心城区十大重点区块
一江两岸。推进江滨公园西进和椒江两岸“海塘安澜”工程,着力提升滨江景观,加快推进葭沚老街改造工程、宝龙城市综合体、银行总部基地等建设,启动椒江大桥西侧200米高层综合体等区块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椒北综合开发,大力培育现代城市经济,打造环山拥水、疏朗有序的城市滨江封面。 高铁新区。深挖综合交通、山水人文特色资源,推进铁路中心站、站前广场及周边区块建设,构建“创享汀洲”“台州云谷”及“欢乐水岸”等空间产品,建设滨水商业文化街区、文创产业等项目,打造山城水韵和都市风貌交织的高铁TOD片区。 行政中心区。聚焦核心区位优势,建设城市阳台“白云台”,优化城市主轴线景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市府大道南侧城市景观界面,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现代金融、高端商务功能,构建都市功能核心。 商贸核心区。优化商贸核心区城市设计,增强心海绿廊绿色中心凝聚力,加快推进心海文旅产业园、心海文化园、商业风情街等重点项目,推进银泰城业态提升,建设商贸主题突出、综合功能完善的城市战略功能区,打造游憩商业中心。 中央创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智走廊、云湖核心区、创享单元等重点工程建设,启动建设海城公园及“花园绿环”,加快建成沙北未来社区,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城市科创高地。 城市绿心。依托区位优势和环湖依山自然禀赋,推进环湖绿道、植物雕塑园、湖区景观工程建设,加快建设飞龙山庄、高标准推进飞龙谷文旅综合体项目,打造生态旅游、都市休闲、人文居住为一体的台州绿色客厅。 永宁江区块。依托永宁江,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优化永宁江岸风貌,全线贯通永宁江两侧绿道,实施江北公园东延工程,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实施“官河古道”工程,逐步引入科技研发、高端服务等功能,打造大美宜居新城区。 鉴洋湖区块。依托自然湖田渔乡风情和沉厚的雅集文化底蕴,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深化特色旅游开发,建设鸡山老街、鸡笼山文化公园、田园综合体等项目,打造“与山共生、与水共鸣、与田共盈”的城市湿地公园,构建全域旅游桥头堡。 十里长街。依托水系和历史遗存,加强十里长街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原真性保护,推进建设南官新天地,塑造特色滨水文商旅一体化示范区,打造“可欣赏的历史风俗画卷、可体验的市井生活场景、可消费的时尚休闲街区”。 东部新区。引导高端产业向东部集聚,加快中央绿轴、环月湖景观建设,推进华强方特动漫主题园、游艇小镇建设,打造创新产业集聚地、城市次中心和滨海高端旅游目的地,形成全市发展新引擎。

(二)跨界融合发展工程

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趋势,深入推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互动。重点围绕456产业集群,深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效融合,着力实施“1351”工程,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企业由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服务+技术+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培育一批示范带动性强的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力争两业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引导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转型,鼓励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服务细分行业跨界联动,大力发展文化、科技、信息、旅游、金融等行业的融合型服务。

专栏:两业融合“1351”工程
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两业融合产业集群。以“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为思路,深入实施“补链”与“强链”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智造”与“特色服务”协调、融合发展的双螺旋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做优全产业,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以整车与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为重点,集研发设计、贸易博览、汽车物流、文化旅游和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的两业融合产业集群。到2025年,汽车全产业链实现产值超2000亿元。 3条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围绕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重点突破,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设计3条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产业链。推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高效融合,加快构建“互联网+高效物流”智能化协同服务体系,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外包服务合作,打造“现代物流+”示范产业链。推进电商与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融合,大力发展工业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销售、服务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打造“电子商务+”示范产业链。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嵌入式合作,围绕456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一批工业设计机构,加快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发展“设计+品牌”“设计+科技”“设计+文化”等商业模式和新业态,打造“设计+”示范产业链。 5个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全市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为契机,依托“2+11”平台体系,探索两业融合市场准入、要素配置、市场监管、统计监测等政策机制创新,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创新孵化、现代物流、数字化转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融合化创新、协同化发展,探索两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5个左右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包括县市区和园区)。 10家两业融合试点企业。重点围绕456先进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上市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的牵引作用,以专业化平台型企业、引领性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集群生态为重点,加快培育10家左右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两业融合企业。

(三)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要求,加快打造一批业态新、功能全、配套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重点推进综合性、专业性服务集聚区和服务业虚拟平台等建设,促进全市服务业集聚和高质发展。深化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性园区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项目落户,强化对工业园区的融合支撑。整合提升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能级提升、产业提升、质效提升,建设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打造高能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结合未来社区和重点新区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集聚区。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突破传统产业园区地理局限,分类推进虚拟现代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省级综合型集聚示范区2个以上、专业型集聚示范区5个以上。

专栏:服务业重大平台载体
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性园区。深入贯彻落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政30条,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突出扶大扶强扶新,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园区迭代升级,鼓励制造业集聚区同步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为台州制造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服务支撑,建成生产性服务业综合性园区20家。 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现代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端商贸业、文化旅游业、数字服务业和大健康及医疗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实现技术、服务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建成10个左右特色鲜明、业态高端、能级突出、功能集成的省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争创2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发展区。 服务业虚拟平台。积极迎合互联网、数字化发展趋势,围绕家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大健康服务、招商会展等领域、推进虚拟养老院、招才引智云平台、线上展会、专业电商、家庭服务云平台、虚拟众创空间等一批虚拟化产业平台建设。

(四)企业梯队培育工程

围绕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强化服务业企业梯队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业创新之星,成长之星,打造“金字塔式”企业队伍。实施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工程,鼓励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旗舰”“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建立企业上市“后备库”,加强分层次、分梯队培育,推进一批服务业企业上市。建立规上企业培育库,小微企业转化库,建立“产转法”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壮大我市规上服务业企业队伍。积极推进服务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支持“双创”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的新个体经济企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省级高端服务业领域巨头企业、独角兽、领军企业5家以上,新增省服务业重点企业5家以上。

专栏:“个十百千”服务业企业培育工程
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金字塔式”企业方阵,深入实施“个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培育形成**家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左右上市企业,100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000家规模上企业。

(五)品牌质量提升工程

树立质量第一理念,实施标准化、品牌化战略,推动服务业向标准化、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积极开展服务企业、行业、区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工程,组织制定小微金融、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领域标准,完善商贸、家政、养老、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标准,“十四五”期间,开展2个以上省级以上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培育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企业品牌,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着力推进品字标向服务领域拓展,加大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品牌引进力度,打造现代服务业品牌聚集地,全力打响“台州服务”品牌。

专栏:“三个一”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
建立健全完善的服务业品牌培育、提升、发展和保护的良好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集聚区,着力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三个一工程”,即培育100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服务业知名品牌、100个服务业品牌企业,10个服务业品牌集聚区。

(六)对外开放合作工程

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为契机,深化服务业区域合作,着力推进融长接沪联杭协甬,以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拓展“台州服务”承载能力。接轨大上海,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推进台州(上海)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上海研发孵化+台州生产制造”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协同联动杭州,以数字经济等领域为重点,共建数字经济研发中心、大数据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赋能台州制造;融入宁波都市圈,以港口协作为重点,推进江海联运和海铁联运,打造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喂给港,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对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革,支持开展“大麦屿港—义乌—欧洲”转口贸易,提高“台州服务”国际化水平。做大做强“海峡两岸(玉环)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国际大宗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两岸商贸物流中心,深化两岸经贸合作。

专栏:服务业高能级开放平台
台州综合保税区。充分发挥国家首个小微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8个国家级、17个省级出口基地等政策资源优势,建成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区、国际总部经济区、综合服务区、口岸作业区、普通仓储区,努力将台州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我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国际化湾区城市的对外开放前沿阵地。 海峡两岸(玉环)经贸合作区。推进两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合作,在战略新兴产业及商品交易、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医疗健康成新亮点;积极发展两岸跨境电子商务,推动国家各类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举措尽快在玉环对台经贸合作区复制和推广,努力形成有利于促进投资和创新的两岸合作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风险可控的两岸产业深度合作的重要载体及两岸交流合作模式创新的示范平台。 浙江自贸区台州片区。在浙江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的基础上,争取浙江自贸区向台州扩区,打造“自贸区+大湾区”双轮驱动的高级开放形态。 浙东南国家自创区(融入宁波温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台州高新区作为核心载体,争创国家高新区,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一区多园”联动发展,促进浙东南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国内外开放创新合作。

(七)重大项目支撑工程

着眼于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新热点”,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建立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争取一批带动全局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服务业布局规划和项目计划。积极创新招商模式,通过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等方法,努力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补链型项目。建立重大服务业项目“1+X”的部门联席管理体系,在用地空间、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保障上重点支持,加快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期间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个,总投资超**亿元。

专栏:“十四五”服务业重大项目
围绕规划目标,“十四五”期间,拟安排实施**等领域重大项目**个,力争完成投资**亿元。 **领域。拟安排实施重大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五年完成投资**亿元。 **领域。拟安排实施重大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五年完成投资**亿元。 **领域。拟安排实施重大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五年完成投资**亿元。

(八)试点示范创建工程

深化服务业改革试点,持续推进省服务业强县(市、区)试点创建工作。围绕服务业综合改革、扩大开放、标准化等领域,有重点地推出一批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台州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联动创新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质量工作改革创新试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创建,深化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小微金融服务标准等工作。加强省级战略对接,重点争创省级产业链纵向延伸试点、面向中小微企业示范共享平台试点。围绕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及细分行业,积极谋划争创一批有影响力的改革试点。谋划实施楼宇经济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探索推进“标准楼”建设。

专栏:服务业领域重大改革试点
台州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联动创新试验区。在深化原小微金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搭建新的金融平台,重点探索普惠、科技金融、创业投资等方面的创新举措;继续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探索金融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新途径。 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路桥日用品及塑料制品交易中心列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名为契机,扩大市场采购试点范围,推进台州(路桥)日用品及五金塑料制品交易中心申报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进一步探索我市外贸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在知识产权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体制,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台州特色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质量工作改革创新试点。争创省级模塑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省级无人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塑料模具国家质检中心、智能服装机械国家中心或设立缝纫机国家质检中心分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知识产权)等“四中心一基地”,推动质量工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化货运配送通道网络,制定城市配送车辆便利通行、停靠政策,加快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推进货运配送全链条信息交互共享,创新城市配送运输组织模式,实现城际干线运输和城市末端配送的有机衔接,形成集约、高效、绿色、智能的城市货运配送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保障

建立服务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强化市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职能,研究制定全市服务业重大战略和政策,统筹解决服务业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协调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业相关主管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台州湾新区管委会)成立相应协调推进机构,落实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发展合力。

完善统计测评指标。建立健全服务业动态监测和发展评价机制,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加强部门联动、职责分工和数据共享,完善全市重点企业统计监测系统,开展服务业运行监测和绩效评估。支持行业协会开展行业统计调查。研究完善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专业楼宇和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的绩效评估和考核办法。

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根据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深化专项行动计划和年度推进方案,将主要目标和重大事项按年度进行分解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和实施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测,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要素资源供给

加强金融服务支撑。充分发挥服务业引导资金作用,加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对服务业的股权投资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重点领域。适应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符合生产性服务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深化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 产业链融资等各类信贷创新试点。

强化产业用地保障。优化建设用地供给结构,优先支持重点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项目。对重点支持的服务业项目用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开发建设强度。在符合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要求的基础上,改造利用老旧商业设施、仓储用房、工业厂房发展亟需引进的服务业。加强项目谋划,使得更多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盘子,争取土地戴帽指标。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土地资源,优先用于现代服务业发展。

打造高端人才队伍。依托台州人才新政2.0版,深入实施“500精英计划”,将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列入人才计划重点方向,大力引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完善专业学科设置,积极培育紧缺高技能人才。建立适合服务业发展的人才激励政策和机制,加强入户、工作、住房、生活等方面的保障,创造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引人留人环境。

(三)强化改革创新支撑

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场准入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取消或降低非国有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的准入壁垒或门槛,破除行业垄断、开放竞争和引入民间资本同步推进。深化政府联动管理机制改革,打破政府部门的职能壁垒,完善跨部门管理创新协调联动机制,提高服务业精准化管理水平。完善政府服务业采购机制,培育壮大养老、医疗、信息等行业消费市场。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完善社会诚信建设,深化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健全、升级全市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探索建立企业市场信用信息归集应用机制,迭代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提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水平。健全服务业诚信计量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服务业企业信用记录和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对标对表国际一流水准,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四最”(审批最少、服务最好、政策最优、效率最高)服务业营商环境,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务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深入践行“妈妈式”服务,继续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五问入企、五心服务”等活动。

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动态跟踪分析,积极主动有为,协助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制定和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专项政策,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扶持政策,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健全行业监管体系。加快部分政府职能向行业组织的转移,完善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制度,促进服务业行业组织规范运营。建立由行业协会、征信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专业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提高行业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