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临海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来源:临海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21-05-12 标签: 现代服务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趋势下,当今服务业正加速向全球化、数字化、融合化、平台化方向发展。近年来,临海市服务业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现代金融等优势服务业蓬勃发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孕育,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进程不断推进,。但也存在服务业发展结构待优化、龙头企业待壮大、高端要素有待集聚等问题,亟待创新升级发展。

为此,开展临海市服务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一方面是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和临海市“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立足“十三五”以来临海市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结合全市服务业面临的新问题、新趋势,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十四五”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破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掣肘,努力构建结构更优、品质更高、功能更强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以此构筑服务业增长新动能,增强临海市服务业后劲,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总体发展较快,经济贡献度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临海市以“服务业强市”为发展战略,服务业总量持续增长,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临海市服务业增加值为339.94亿元,同比增长5.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7.8%,年均增速为8.0%,增速位居台州市第2位;实现税收收入为38.7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43%,占临海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7.4%,相比2015年提升2.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临海经济贡献度正在不断提高。

图1-1  2015-2019年临海市服务业规模增速变化(单位:亿元)

2、优势行业发展亮点纷呈,新兴行业加快孕育

临海市围绕建设“台州服务业副中心”、“台州物流中心”、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省全域旅游示范县、长三角物流枢纽重要节点等目标,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等优势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获评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有16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在临海设立区域转运中心。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孕育,科研投入强度连续7年保持在全省前列,连续10年居台州市首位,入选首批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名单,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文化竞争力十强县”,以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为主的临海市品牌展会影响力逐步扩大,成为临海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表1-1    2016-2019年临海服务业分行业结构变化    单位:亿元

行业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年均增长率(%)
批发和零售业 52.10 58.65 65.99 69.72 10.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6.40 17.88 18.89 19.00 6.3
住宿和餐饮业 11.39 12.44 13.22 14.31 3.9
金融业 32.85 37.31 40.43 45.46 6.1
房地产业 56.15 63.65 58.59 61.62 6.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98 5.52 6.59 -- 1.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8.32 10.68 14.70 -- 15.5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1.72 12.04 11.96 -- 15.6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69 1.88 2.24 -- 11.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7.54 7.52 7.24 -- 2.2
教育 22.24 23.67 25.05 -- 7.2
卫生和社会工作 14.98 17.99 21.10 -- 16.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3.57 3.82 4.68 -- 13.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20.41 22.78 26.84 -- 13.5

注:细分行业2019年数据未出,年均增长率为2016-2018年增长率。

专栏1-1 临海服务业四大优势行业发展现状 休闲旅游:“十三五”期间,临海“全域旅游”格局加速形成,2019年临海旅游总收入为265.12亿元,年均增长15.9%,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入选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是省首批4A级景区城试点培育单位,桃渚镇创成省旅游风情小镇,东矶列岛成功列入省十大海岛公园,括苍山列入省十大名山公园,柴古唐斯越野赛成为国内顶级赛事,安基山滑翔伞基地、江南大峡谷、括苍山景区被评为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现代物流:临海市围绕建设长三角物流枢纽重要节点的目标,大力发展物流业,目前已有16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在临海设立区域转运中心,2019年完成货运量2899万吨,年均增长11.3%;头门港区物流地位日益提升,台州湾区国家级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启动建设,班轮航线开通运营,滚装码头投入使用,综合保税区加快申报。 现代商贸:临海市围绕建设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成功获评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县。2019年临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49亿元,2016~2019年年均增长8.4%;实现网络零售额为120.69亿元,同比增长17.6%;五星金属交易市场开业,实现大宗物资交易市场“零”的突破;紫阳古街为台州唯一入选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名单,休闲用品产业集群列为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试点,拥有淘宝镇8个、淘宝村29个。 现代金融:20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83.6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060.7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33%和14.99%,增速居台州前列;信用环境逐步优化,被授予省首批信用县,不良贷款率为0.53%,较2015年末的1.57%下降了1.04个百分点,始终保持全省较低水平;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到15家,实现融资6.33亿元,挂牌企业总数和融资总量均居台州首位。

3、集聚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龙头企业做优做强

临海市以打造台州北部服务业中心为目标,不断致力于打造具有临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格局,靖江商务区、总部经济商务区、灵湖文化旅游区、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等服务业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商贸、科技服务等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发展态势。其中,靖江商务区在2018年度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中较前一年提升了28名。总部经济商务区一期投入使用,成为临海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块之一。灵湖文化旅游区加速成型,“临湖邀月”被评为省级文化创意街区,华强“熊出没”文旅小镇开工建设。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基本建成,入选省首批诗路旅游目的地黄金线路,台州府城墙博物馆、刺绣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区等项目相继竣工,紫阳街南段历史文化展示区被评为省级文化创意街区,国家5A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此外,头门港港口物流区、杜桥时尚眼镜文化特色小镇等集聚平台渐成规模。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临海市坚持抓大扶中育小,“小升规”工作扎实推进,截至2019年,临海市共拥有台州市级服务业重点企业14家,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入选省级服务业重点企业。品牌化标准化战略日益重视,临海严茂杰眼镜店入选“浙江老字号”。

图1-2  2015、2019年临海批发零售业存活企业热力图

图1-3  2015、2019年临海批发零售业存活企业热力图

4、服务业政策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临海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各项政策举措,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服务业企业和市场活力。同时,临海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深入开展了服务业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专题活动以及“五问入企、五心服务”专题活动,积极落实了“受办”分离和“无差别全科受理”,对企业进行精准服务、破难解困,服务业营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此外,临海市大力发扬“五皮”招商、“五心”留商精神,推进实施央企合作、浙商回归、外资招引三大计划,本地服务业企业二次创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二)存在问题

1、服务业内在发展结构有待优化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临海市批发和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发展依然沿袭传统交易模式,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慢,对服务业增长的拉动减弱。批发零售业方面,受网络分流、汽车消费市场增长乏力、消费热点匮乏等影响,难以实现较快增长。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创意设计等附加值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虽然较快,但规模依旧偏小,发展不够充分,新的增长点尚未稳固形成。教育、文化、医疗等各项公共服务能力在台州市的领先地位正在逐步削弱,与群众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图1-2  2018年临海市服务业细分行业总产值占比图

2、服务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临海市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还任重道远。一是龙头企业仍较为缺乏,临海市服务业企业在服务内容、经营方式和服务手段上整体落后,缺乏有规模、有实力、能够辐射省内和国内市场的龙头企业,省服务业百强的企业仅恩泽医药一家且排名靠后。二是龙头项目引进难度大,受市场预期不乐观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投资和增资意愿普遍低迷,支撑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引进越来越少,时尚眼镜小镇、时尚休闲用品小镇、东部物流中心等重大项目进展缓慢。

3、服务业高端化发展要素支撑不足

临海作为县级市,产业态势、城市能级、城市配套上与周边发达地区存在差距,易受周边发达地区“虹吸”影响,整个服务业人才资源结构难以适应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15-2018年,临海市常住人口总量小于户籍人口总量,2018年临海迁出人口9834人,人口呈现流出状态。同时,现有人才政策是基于对台州市人才政策的“细化”,并未针对临海市现有条件和优势产业制定“对症下药”的人才政策,难以发挥切实的作用。此外,临海市仅有一家市级科创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平台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较为不足。

4、服务业链式发展水平亟待提升

临海市服务业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制造业中制造工艺管理、产品研发设计、资源配置、运营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要素植入不足,知识产权、标准化、质量管理、检测检验认证等高科技服务业匮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关联较弱、融合度偏低。农业生产流通过程中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与服务业对接不够,休闲、旅游、会展等附加功能需深度挖掘。生活性服务业行业全产业链发展滞后,“健康+”“文化+”“互联网+”等有待进一步深化。平台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和分享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模式仍需不断加强。

二、发展环境

(一)牢牢把握四大机遇

1、国内消费持续升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临海服务业能级和品质的提升带来新红利

当前,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对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总体上将向着品质化与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服务市场日益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转变。“十四五”期间,临海依托于制造业优势,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向着中高端不断延伸,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将得到大大提升。而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消费升级促进临海服务业态进一步细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品牌逐步构建,以文化、健康、养老、旅游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业态得以不断创新,实现向高品质转变。

2、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为临海服务业发展带来创新跨越发展新机遇

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新阶段,我国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了一批以阿里、腾讯、海康等代表企业,这些新兴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驱动力。我省抢抓机遇,不断夯实根基,提出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这有利于临海市将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建设数字经济基础环境、探索发展数字经济新政策,打造服务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培养研发设计、创新孵化、远程医疗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实现利用新技术实现“变轨”跨越及利用全球价值链“重构”跃迁。

3、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临海服务业带来要素融通机遇

伴随着“一带一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四大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各类服务业要素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之间的区域开放、合作和共享进一步深化。“十四五”期间,临海市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城市,一方面,为临海市深度参与浙江省协同发展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头门港的区位优势,加快融入全球城市网络;推进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全面对接,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塑。

4、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两山”理论深入践行,为临海服务业高质量提升带来机遇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临海市山海水城环境要素齐全,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宜居城市。随着浙江省 “两山”理论深入推进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的目标的提出,为临海市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市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新型旅游品牌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培育壮大健康养老、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态。

(二)积极应对三大挑战

1、世界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服务业发展受限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中美经贸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增强,这无疑也将对临海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重大冲击,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边际收益将会下降。面对国际不确定因素持续增加,未来临海应客观审视自身服务业情况,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升同时配置国内、外两种资源的能力。研究制定以服务业增长带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战略措施,推动服务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和化解过剩产能相结合,鼓励外贸企业将适合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转向内销,积极融入国内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摆脱路径依赖的同时,向更高级别的服务业格局跃迁。

2、要素竞争激烈,引发区域之间同质竞争

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区域之间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流动性大大增加,然而由于区域间服务业规划统筹不足,一些处在非核心地区的中小型城市盲目追求服务业全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发展热点,但自身对各类要素的粘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服务业发展泡沫化风险。“十四五”时期,面对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大湾区城市发展能级日益提高,对全省的人才、资金、项目“虹吸效益”明显加速,临海市将面对人才、资金等各项要素向外转移的重大风险,这对临海未来探索以规划为引导,加强城市群内服务业网格化发展,追求服务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服务业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近些年,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供给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等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面对着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传统服务供给结构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样服务业新兴领域在服务业中占比较低,服务贸易整体也处于国际分工中低端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的提档升级。针对该现状,我国提出《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服务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对临海未来服务业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着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临海市如何围绕制造业服务化和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新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供给结构,加大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效率,促进临海服务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成为“十四五”期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浙江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求,以推进临海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临海”建设为战略支点,着力打造以港湾一体、多式联运为特色的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全面深化以全域旅游、千年府城为亮点的浙东南文化旅游胜地,积极构建以现代时尚、品质消费为特质的台州北现代商贸中心,加快服务业数字赋能、改革赋能、开放赋能,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努力构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中全方位展现临海服务业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方针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打造发展新引擎。加大力度集聚服务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推进临海服务业新业态培育、新模式开发、新技术应用等领域,以创新为动力激发服务业发展潜力。

以数字赋能为导向,加速业态新升级。探索以5G、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术技术服务,并赋能转型发展具备新时代数字内涵的高端服务业态,推动临海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升级。

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培育增长新模式。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立足临海制造服务化以及新型城镇化的需求,推进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培育“港口+”、“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新业态。

以错位特色为导向,构建空间新格局。发挥临海各区域的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居则居,打造格局特色、竞争突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总框架,形成布局合理、发展有序的服务业新格局。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提升服务新品质。以更多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为导向,加快服务业体制机制、服务业改革试点等供给侧改革,推进临海城市人文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生态环境品质整体提升。

(三)战略定位

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紧抓长三角推进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充分发挥临海市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以头门港区、铁路货站、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等为主体构建公铁水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创新物流运营模式,深化制造、商贸、农业、金融等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形成“高端增值、智慧互联、绿色低碳、高效便捷”的“大物流”产业体系,积极建设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临海打造成为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

浙东南文化旅游胜地。立足临海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禀赋优势,积极打造“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重点开展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建设,加快开展灵湖景区、桃渚城景区、羊岩山茶文化园、江南大峡谷景区等景区提档升级,积极推进东矶列岛、安基山、括苍山等景区开发,完善旅游配套体系,构建“全民全时全业全景”的旅游发展格局,提升临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成为立足浙东南、辐射长三角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台州北现代商贸中心。高水平建设临海中心城区,立足靖江商务区、总部经济商务区等商贸商务集聚优势以及台州医院、台州中学等公共服务业优势,围绕消费品集散、配送和交易为特色,大力培育现代商贸、总部经济、特色餐饮、高端医疗、教育培训等消费业态,全面增强消费、人文、生态、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城市消费布局,创新消费业态,完善消费环境,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最大程度的承载和满足台州北中高端消费需求。

(四)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临海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融合化、数字化、高端化发展态势明显,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高水平开启现代化临海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服务业规模贡献持续扩大。服务业对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进一步加大。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9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比49%左右,年均增长6.5%左右;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42%左右。

服务业结构质效加速优化。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服务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  个百分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  万元/人左右,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  万元左右。

服务业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全面融合应用,服务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加速涌现。到2025年,服务业研发投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左右,服务业“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左右,规上服务业企业上云比例达  %左右。

服务业特色集聚更加凸显。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临海市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优势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平台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头门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左右,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左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0亿元左右。

表3-1        “十四五”临海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初步考虑)

分类 指标名称 2019年 2025年
规模 贡献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339.94 490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47.8 49
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 37.4 42
结构 质量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万元)

创新 驱动 服务业研发投入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规上服务业企业上云比例(%)

特色 集聚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232 1000
旅游总收入(亿元) 265.12 60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63.92 360

四、发展重点

围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现代商贸为支柱,多种特色服务业协同发展的“4+5”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临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重点发展四大支柱服务业

1、现代物流

(1)发展路径

统筹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以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组织化、智慧化为导向,以完善公铁海多式联运为手段,打造头门港物流枢纽,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健全城乡物流配送,打造立足临海、服务台州、辐射长三角的现代物流发展枢纽。

(2)重点方向

打造浙东南港口枢纽。以头门港为核心,加强港区铁路建设,形成公海铁多式联运快捷运输通道。依托临海头门港国际物流园、临海大宗商品交易园等临港工业园区,谋划建设浙东南物流枢纽港、长三角南翼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打造浙东南区域供应链中心、大宗商品进出口集疏运体系。加大物流信息技术投入,推进头门港管理电子化和自动化。

完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冷链物流,建立“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网络节点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围绕柑桔、杨梅、茶叶、西兰花等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建立覆盖农产品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鼓励农户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改造或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开展分拣、包装等流通加工业务。

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以城乡日用消费品、家电产品、农产品购销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流通配送为重点,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导向,发展面向城乡居民和流通网点的社会化协同配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三级配送节点,提高城乡的专业化配送水平。

2、科技服务

(1)发展路径

把开放融入作为临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对接杭州、宁波高端创新要素,以临海科创中心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聚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创业创新机制,深度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不断提升临海创新活力。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

(2)重点方向

打造一批高端创新平台。大力引进校地共建产业研究院或成果转化中心,推进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建设,实现上海基地研发成果在临海基地落地与孵化,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完整链条。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创新资源合作,建设一批创新飞地、人才飞地。依托临海龙头企业,鼓励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行业掐脖子技术攻关。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围绕汽车、医药、时尚等支柱产业,打造若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力提升临海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打造环灵湖智慧小镇,大力招引创业创新团队落地临海,集聚发展研发设计、创新孵化、科技金融、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认定一批省级和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为企业提供全过程的科技创新服务支撑。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园建设,争取中国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立项并建成运行,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体系,打造临海市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

3、文化旅游

(1)发展路径

把全域旅游、品牌升级作为旅游产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举措,全力推进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坚持文旅融合重点方向,主动融入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加快构建以核心景区为基础、特质文化为亮点、新兴业态为动力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2)重点方向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唐诗之路目的地”品牌,深入挖掘山海文化、府城文化、抗倭文化、宗教文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积极开发新型文化体验产品。提升临海城市品位,提高临海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围绕千年古城全力创建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努力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典范。重点做好“2019中国·临海古城文化节”主题活动,开展系列旅游节事活动,进一步集聚人气,扩大临海旅游影响面。

打造一批山水魅力旅游线路。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重点,重点发展山海景观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美丽乡村游等旅游项目,打造全市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新型旅游品牌体系。以千年临海古城为核心依托,围绕古城墙、紫阳街道、巾山等核心景区,发展优化府城观光、府城民宿、府城美食、府城大戏、府城宗教等古城休闲旅游体系,打造台州府文化旅游线路。立足水环境、做深水文化,导入休闲、运动、健身等多种业态,打造“十里灵江、十里画廊”的优美景象,构建以“始丰溪-永安溪-灵江”及两岸河谷旅游为主,以乡村民宿、生态体育、休闲农业为特色的滨水休闲旅游线路。推进“熊出没”小镇建设,打造以“熊出没”品牌为基础、“吃、住、游、学”一体的综合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线路。利用西部山脉生态资源,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的山地运动基地与康养基地为目标,重点依托羊岩山茶文化园、江南大峡谷、括苍山等核心景区,打造西部高山生态旅游线路。依托东部山海景观资源,以桃渚风景名胜区为核心景区,发展山地探险、古道观光、休闲观光农业、高山观海等旅游产品,打造“牛头山-兰田山-白岩山-桃渚火山地质公园”东部山海景观旅游线路

4、现代商贸

围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临海优势制造业产业,推动内外贸、进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打造台州北部现代化商贸中心。到2025年,临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4亿元。

促进商贸流通。提升市场建设水平,融合临海特色和产业集群,推进重点市场的提档升级,推进大宗现货商品交易中心建设,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城市智慧商圈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商业区。围绕休闲用品、眼镜等块状特色经济,重点打造中国(临海)国际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博览城、浙江国际眼镜城等专业市场品牌。积极发展夜宴、夜购、夜娱、夜市等休闲生活新业态,建设夜间特色商业街区,打造台州北部“不夜城”。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以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电商品牌企业,重点引进跨境电商服务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仓和体验中心。促进电商和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休闲用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培育跨境电商国际品牌,孵化一批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电商企业。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广“村邮乐购”“天猫优品服务站”等农村电商平台,加快建设市、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改造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快递网点,推进淘宝村和电子商务村培育。

(二)培育发展五大特色服务业

1、金融服务

深入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民间投资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区块链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功能,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金融控股、小额贷款等多元化金融机构,发展投资贷款联动、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资产证券化等创新服务产品,完善适应实体经济投融资需求的金融支持体系。

2、创意设计

鼓励创意设计专业化发展,大力推进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品牌设计等设计服务。做强工业设计,加强共性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推动虚拟(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网络协同、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应用。重点发展时尚休闲用品、眼睛等设计,依托永强集团等龙头企业,推进产品品牌化、时尚化、高附加值发展。

3、数字服务

提升工业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瞄准临海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导企业发展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电子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的行业软件,鼓励发展监控信息集成、自动实时控制系统、生产执行系统等流程控制软件,提升嵌入式软件在现有装备和产品中的应用程度。大力培育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文娱等数字化服务新业态,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精细化水平。

4、健康服务

围绕医、养、健、智四大主题,重点发展生态养生、健康养老、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健康管理等服务行业,将临海打造成长三角区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山养生圣地、养老康体福地。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着力构建医防融合、优质高效、分级有序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发展远程诊疗、智慧医疗,推广在线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依托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闭环。

5、家庭服务

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等综合性基础家庭服务, 积极培育家庭理财、家庭营养师、高级管家等高端家庭服务;结合未来社区建设,创新家庭服务发展模式。

五、空间布局

(一)重塑服务业发展格局

结合临海市经济空间格局和城市空间格局形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梯次发展结构,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重点打造形“双核提升、三带拓展、多点联动”集聚高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服务业空间形态。

图5-1  临海市服务业“十四五”总体布局框架

1、双核提升

以临海中心城区和头门港新区为临海市服务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致力于打造成为临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共同推动形成临海市服务业集聚高地,逐步构建高端服务集聚中心,支撑临海跨越式发展。

——临海中心城区。包括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邵家渡街道、大田街道以及东塍镇、汛桥镇、沿江镇、涌泉镇、汇溪镇的部分行政村区域。推动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以临海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为契机,依托于该区块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职能,加快金融商务、创新研发、文创智慧、旅游服务、高教培训等服务业集聚水平,引进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智慧健康、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月光积极等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打造市域的生产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促进城区服务业品质升级,按照“专业化、高端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推进洛河-客运中心商圈建设,集聚企业总部、商会总部、创业大楼等现代商务办公功能,打造临海市现代服务业新区;提升发展靖江商务区,增加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夜间消费等产品供给,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方式,着力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平台;推进古城文化旅游区有机更新以及环灵湖旅游新城的建设,展现临海多元文化魅力;大力发展服务区域、市域的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支撑产业转型的创新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

——头门港新区。包括临海市上盘镇全域、杜桥镇医化园区和桃渚镇红脚岩区块。积极港产城湾融合发展,以临港新城为建设重点,按照“坚持依港建城、拥湾发展,从单一产业型园区向城市综合型新区转型”的开发理念,着力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研发、职教、创业孵化等生产性服务和满足本地居住需求的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生态环境治理,打造浙江省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强服务业开放创新,积极发挥头门港作为台州综合保税区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加大与世界各国服务业合作力度,申建国家一类口岸、综合保税区,建设浙东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强力推进服务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打造信息化、数字化的台州开放创新服务平台。

2、三带拓展

以沿灵江服务功能集聚带、沿海服务功能集聚带、中部服务功能集聚带为临海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地带,重点依托于灵江、区域交通干线、重要服务业集聚区,串联起全域服务业节点,突出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形成全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沿灵江服务功能集聚带。依托于灵江、台金高速和351国道等产业发展带和交通枢纽设施,串联起东部湾区、中部主城区、西部城镇,整合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引导优势产业向相关区域集聚,逐步拓展,形成临海中心城区和头门港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轴线,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与现代化新城区高度融合的服务业大走廊,

——沿海服务功能集聚带。依托于临海海岸带,统筹沿江、沿海、平原的优势资源要素,加强头门港新区与周边城镇的服务业协同发展,突出海湾特色,强调市域一体、陆海统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打造头门港服务业集群,构建人海共生、海陆并进、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功能集聚带。

——中部服务功能集聚带。依托于靖江商务区、环灵湖旅游新城、洛河-客运中心商圈、古城文化旅游区等服务业节点,串联起东塍组团、大田组团、新城组团、江南组团等重要城市区域,强化与台州、天台等地的对接,完善都市配套服务,突出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商务服务、物流集散等特色功能,构建起一条联系西部的古城片区以及东部的东城区块的服务业集中发展带。

3、多点联动

以临海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打造形成多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融”的服务业集聚平台,推进特色小镇、物流中心、旅游景区等服务业平台多元化发展,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打造临海样板、提供临海经验。

——打造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以台州府城景区、桃渚风景名胜区和括苍山景区等特色旅游景区为重点区域,依托于诗路文化、山海文化、府城文化、抗倭文化等文化IP,培育拓展文化休闲、健康养生、乡村生态、海洋海岛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业态,建设有临海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旅游品牌。

——整合一批现代物流园区。重点打造头门港综合保税区、头门港新区铁路货站、临海北电商物流区、台金铁路临海东站等物流平台,以数字化为契机,构建公铁水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创新物流运营模式。围绕临海市制造、商贸、农业、金融、等行业发展需求,加快供应链物流发展,提升全域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和效率。

——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依托于靖江商务区、江南贸易市场等商圈,开展服务业品质提升工程,重点探索智慧场景的应用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加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能力。依托临海国际医药小镇、临海时尚眼镜小镇、桃渚旅游风情小镇等平台载体,重点发展双创服务、文化旅游、检验检测等服务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板块效应。

(二)打造服务业重点平台

围绕临海“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服务业方向,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的供给,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平台。

1、文旅平台

发展定位:以台州府城景区为主体,以“山、海、江、城”四大元素为核心,联动桃渚风景名胜区和括苍山景区、东矶列岛、江南大峡谷等景区景点资源,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功能,将临海建设成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典范、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全省文旅融合改革试验区。

建设导向:一是持续推进文旅融合。贯彻落实全省“大花园”建设行动,深入挖掘山海文化、府城文化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以文旅融合为方向,积极开发新型文化体验产品,提升文旅全产业链竞争力。二是打造临海全域旅游品牌。打响浙东“唐诗之路”枢纽地特色文化地标品牌,大力实施旅游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龙头旅游项目,有效提高临海文化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三是丰富旅游业态产品。深入推动旅游业态升级,拓展文化游、康养游、研学游、体育游等产品。充分挖掘临海的山海资源优势,发展户外体育运动,做好体育休闲运动品牌赛事培育工作,争取打造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及示范基地。

重大项目谋划:一是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继续以临海市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五联创”为引领,推动旅游品质提升,加快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桃渚城、羊岩山景区国家4A级景区的创建,进一步擦亮“世界级景区”靓丽名片。二是古城文化旅游区品质提升项目。以建设浙东唐诗之路为契机,深入挖掘府城文化内涵,推进台州府城整体亮化工程。丰富景区新业态和新功能,打造城市客栈民宿,研究开发白云山旅游和府城夜间旅游项目,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三是环灵湖旅游新城项目。重点推进灵湖、汇港湖等重点区块开发,加快华强“熊出没”文旅小镇、灵湖文创街区项目建设。整合环湖资源,重点推出滨水商业、文化体验、滨湖休闲度假和与水上运动有关的业态产品。打造以生态居住为基础的现代化滨湖旅游新城、国际滨湖旅游目的地。四是推进东矶海岛公园规划建设。按照全景规划、因岛制宜的理念和原则,挖掘岛屿的个性和特色,做足做好“一岛一品”文章。同时,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协调发展,努力开创东矶列岛海岛旅游新局面。

2、物流平台

发展定位:以头门港为核心,临海北物流园、临海南物流园为重要支撑,形成全域联动的物流服务业体系,以集货运配载、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电子商务、物流金融、商检报关、保税等为重点发展方向,进一步规范物流行业发展,努力打造台州港的中心枢纽港区、浙东南物流枢纽中心和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基地。

建设导向:一是优化提升港口建设水平,逐步优化港口功能布局,重点推进LNG作业区、头门岛南侧码头区、头门岛北侧码头区等功能区的开发建设。二是加大集疏运体系建设。持续完善金台铁路头门港铁路连岛线,加快推进环岛公路、进港航道一期等港口工程,构建起内连外畅通的输运体系。三是加强区域港口协调协作力度。加强与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嘉兴港的沟通与协作,不断提升临海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在浙江产业物流市场的地位。四是重点发展集多式联运、仓储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物流咨询、服务、航运咨询等于一体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深度孵化特色产业和农产品电商企业。

重大项目谋划:一是临海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深度融入铁路、公路与出海港“多式联运”体系,延伸港口服务链,着力发展集装箱中转、转口贸易、物流分拨、跨国采购、简单加工及服务贸易等业务,建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港口物流园,形成立体运输经营模式。二是头门港开发区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充分利用临海市杨梅、茶叶、南美白对虾等农产品特色,加快建设集食品加工,冷冻、冷藏保鲜、食品批发经营、食品进出口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打造成为区域性新鲜农林产品规模化集散地,逐步构建起辐射临海及周边城市的区域性冷链物流网络。三是头门港开发区铁路物流园大宗散货物流项目。以辐射浙南地区为主,连接全国各大城市,为铁路整车货物、散堆货物、零担货物提供公铁联运、中转仓储、分拨配送、加工包装、信息等全程物流服务。

3、创新平台

发展定位:以临海经济开发区、头门港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推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标准化、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领域提档升级,配套发展商务会展、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区域性产业创新服务中心。

建设导向:一是整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重点布置公共研发、中介服务、企业孵化等功能,建设面向创业创新的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形成创新合作联盟,实现科创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二是依托于临海支柱产业,深入推进临港产业集聚区、国际医药小镇、时尚眼镜小镇等特色平台培育发展创新服务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重大项目谋划:一是医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项目。依托于头门港医化产业提升区及国际医药小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广大医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二是汽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吉利汽车为核心,通过有效整合分散的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为汽车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一站式创新服务。三是时尚休闲产业创新综合体。聚焦休闲用品和彩灯产业,重点引进一批研发设计、科技孵化、产品检测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形成涵盖时尚休闲创意设计、技术研发、人才培训、标准咨询等专业化、一站式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四是物联网项目。搭建基于以汽车机械、现代医药、眼镜等为代表的临海优势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设备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积极拓展物联网技术在服务业、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服务。

六、重点任务

(一)激发服务业创新活力

1、发挥创新载体能效

重点支持临海科创中心、省现代医药化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谋划建设“科创飞地”,加快高端创新人才、重大创新设施、先进创新成果集聚步伐。完善以企业为主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力支持企业建立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开发和推广应用。

2、强化数字创新能力

以“数字化”牵引“智慧化”,深入开展服务业“数字赋能”行动,重点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促进信息科技与制造、消费等融合,促进信息服务跨越式发展。以临海“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推进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融合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创新要素配置方式,谋划创建“智慧临海”县域数字化创新示范区,发展智慧旅游、智慧物流、数字贸易、智慧健康、在线教育、在线文娱、智慧体育等,推动服务产品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

专栏6-1 临海重点产业数字化升级路径 1、医药化工:按照基础装备自动化和联网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和多功能数字化车间建立的三阶段推进医药化工行业数字化升级。基础装备自动化和联网化。增强生产设备信息上传下控和网通互联功能,实现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自动采集与调控,如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中广泛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中小规模、单体的自动控制器。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推广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和安全仪表系统(SIS)等,提高生产连续性和安全性,实现生产全程自动化和柔性化的“批控制”模式。多功能数字化车间建立。实现制造过程信息的自动采集与管控,最终实现集合智能仓储、智能配料、产品在线检测、产品智能化包装等的全流程数字化制造,保证下线产品的高均一性、高稳定性,以及产品的质量可追溯性,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2、汽车机械:对产品定制化需求程度高,对协同设计、协同生产、协同供应链要求强的特点,重点解决数字化升级中以底层工业级网络搭建与条码数据采集为主的技术支撑问题,打造基于网络和数据的集成式“数字云工厂”。生产流程再造。使用价值流程图分析流程,进行流程建模仿真与模型设计,识别系统TOC流程点与缺失项,进一步定义数字化匹配的标准业务流与工艺流、过程流。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通过包括即插即用信息模块在内的智能采集终端实现对设备的加工参数、设备状态、故障分析与预警等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应用,经过工业技术、管理技术、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算法,对历史数据、实时数据和时序数据等进行聚类、关联和预测分析。数字化协同制造平台。建立由“订单开始-订单统筹-订单执行-订单交付”完整的数字化制造管理协同平台,综合计划管理、品质管理、工艺管理、物料管理、人员管理、效率管理等多个模块及功能应用,深度应用材料研发设计大数据,实现对零部件车间的全方位数字化升级管理。微应用与服务。建立移动端工业APP,方便员工在车间操作,帮助企业管理层随时随地掌握工厂动态,实现端到端的数据集成与应用,快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户外用品:持续推广数控技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提升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基础装备的联网化水平。在实现磨工、车工、精加工、装配等生产环节单线自动化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设备连线,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提高生产设备数字化程度,提升数字设备稳定性,实现生产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高度集成性,逐步推广在线测量控制系统、故障自检测自报警系统、远程监控系统等,实现以数据分析决策为基础的精益生产管理系统。

3、推进“四新经济”发展

聚焦新模式、新业态,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重变革。着力发展平台经济,围绕临海市制造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升发展分享经济,发展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工业云平台、无车承运人、技创新云服务平台等;鼓励发展体验经济,积极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推进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盒马鲜生等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试点,打造消费热点;着力推进创意经济发展,重点形成以工业设计、现代传媒、影视演艺、工艺美术、动漫游戏、3D打印等为主导的创意产业体系,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二)强化服务业融合发展

1、深化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开展“服务-制造”双向转型工程,鼓励服务型制造示范,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支持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分行业推进服务业与原材料、消费品、装备工业等融合发展。围绕临海市汽车机械、现代医药、时尚休闲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与产业高度相融的生产性服务业,打响“制造+服务”特色品牌。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服务企业深度融合,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构建平台型企业主导的制造服务生态圈。推进数字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企业上云,提高制造智能化水平。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

2、加强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以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为重要发展方向,推动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健全集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为农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新六产”,打造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业态,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实施乡村旅游创业创新创客工程,发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尤溪、永丰、白水洋、桃渚等乡村旅游精品区块。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广“互联网+农业科技综合服务”模式,支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发展一批特色电商镇、电商村。

3、促进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

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推进“互联网+商贸流通”“文化+旅游”“医疗+养老”“文化+创意设计”等服务业跨界融合模式。推广应用现代流通技术和设施设备,培育服务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支持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积极培育服务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经营。

(三)引导社会消费再升级

1、拓展数字生活新方向

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数字生活服务强市。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5G的应用,加快数字营销转型步伐,发展生鲜配送、在线餐饮、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加快培育线上线下互动消费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繁荣居家“宅消费”。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创新“安心送”“社区集采集送”等无接触式消费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探索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加快物流配送、大数据平台、信用服务等配套服务建设,完善数字生活服务前后端的链式体系。

2、开发文化旅游新体验

贯彻落实省、市要求的美丽大花园建设行动,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的美丽临海建设体系,实现“美丽-消费”的价值转化。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推动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开发一批适应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及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创意旅游商品。加大旅游消费优惠支持力度,规范和引导节假日消费高峰阶段的展销促销活动。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积极整合旅游产品信息,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

3、激发健康服务新动力

倡导全民健康理念,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人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拓宽“健康码”应用范围,加强对不同人群的分级分类精准管理,完善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制度,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在线取号、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分时段诊疗、药品配送和远程会诊等服务。大力发展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构建“互联网+家庭式”共享养老模式,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服务等家庭服务消费。加快建设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平台,探索制定体育消费补贴政策,面向广大群众发放体育电子消费券,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带动体育消费。

4、实现夜间经济新突破

将夜间经济作为临海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的重要一环,拓宽消费时间,拓展消费空间。积极争创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开拓购物、美食、娱乐、旅游、文化、健身等夜间消费领域,进一步增强夜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夜间经济公共服务,实施交通管理夜间服务,促进城市照明提升,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省级高品质步行街紫阳街区及夜府城、夜灵湖、夜靖江等夜经济商圈“一街三圈”的建设,打造一批高知名夜间经济特色街区和夜间经济地标商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建设一批业态齐全、设施完善的夜间经济便民服务圈。加快实施魅力古城、风情街区、舌尖临海、书香临海、和谐邻里、精品夜色、文体赛事、网红打卡等八大特色工程,创新临海夜经济模式,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5、创造农村消费新亮点

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契机,着力挖掘农村电子商务和旅游消费潜力,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丰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商品供给,完善供应渠道,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鼓励乡镇规划打造集超市、集市、书店、网吧、美容理发等多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商贸功能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发展,大力推进A级景区村庄建设,规范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营造乡村旅游良好发展环境

(四)促进服务业重大改革

1、扩大对外开放

依托头门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积极申报头门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临海跨境电子商务园区,推进海外临海商品分销中心、展示中心、公共仓库建设,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大力培育在岸服务外包市场。加快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实现“单一窗口”全覆盖,压缩进、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

2、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落实民间融资创新、要素市场化资源配置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解决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难题。加快落实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持续推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等,进一步减少服务业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事项,对重点领域的服务企业在登记中开通“绿色通道”。

3、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落实“受办”分离和“无差别全科受理”,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事项“容缺受理”,探索实施服务业企业事项“一码通办”,全面实现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最多跑一次”“最多26天”。全面深化“五问入企、五心惠企”工作机制,努力创造良好的服务业市场环境。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参与台州市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临海特色的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重点抓好中国时尚休闲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

(五)加强服务业企业培育

1、推进服务业企业梯队建设

结合“雏鹰行动”、“凤凰行动”、“雄鹰行动”等企业引育计划,发展一批服务业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企业梯队。深入实施服务争效行动,持续深化服务业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制定服务业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服务业企业通过股份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做强。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设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业态和模式升级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并申报浙江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健全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跟踪联络机制、成长辅导机制和走访服务制度,优化服务业企业发展氛围,提升服务业企业竞争力。

2、拓宽服务业企业发展空间

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和企业国际化战略,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引进国内外大型服务业机构,优化服务业企业开放生态。支持临海服务企业通过新建、并购、联盟等方式参与建设国际研发基地、投融资平台和营销网络等跨国经营,提高境外技术、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资源配置能力。积极承接高端服务业转移,引进国内外著名服务业企业区域总部、功能总部等落户临海,着力打造成为长三角、“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中具有特殊价值服务基地。支持服务业企业参与跨区域技术交流、项目合作、展销展览等活动,不断开拓市场和提高影响力。

(六)进一步深化三强建设

1、强化“临海服务”品牌建设

以推进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全国区域品牌建设试点为导向,完善服务业品牌培育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重点围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打响一批具有临海特色的服务品牌。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服务业企业围绕品牌创建、品牌开发和品牌运营等实施品牌一体化项目,争创服务驰名商标、“浙江老字号”省著名商标、浙江服务名牌、政府质量奖等荣誉。培育发展品牌影响力,壮大“唐诗之路目的地”等一批品牌在国内国际的声誉。

2、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

推进服务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化实施临海市重点行业规上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领跑 者名单评价工作,构建综合评价、分类分档、公开排序、动态管理的服务业“亩均效益”评价机制。健全服务业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利用高校院所、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资源,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服务业人才开发,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3、推动服务业标准建立

建立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引导资金,围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领域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工作。鼓励服务业企业制定和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的标准的企业标准,并参与国家或省、市的服务业标准制订。有重点有计划地培育和实施一批针对性强、引领作用好、影响力大的企业、行业、区域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和重要标准科研项目建设工作,形成一批质量领先、企业参与、社会认可的服务领域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完善临海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健全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重点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形势分析研判、体制机制突破、重大项目服务、年度计划编制和任务责任分解等进行研究指导。进一步完善发改局为主导,关联职能部门、各乡镇街道和园区平台联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协同网络,切实加强部门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定期信息沟通和联动。建立健全服务业考核监管体系,完善各责任单位职责分工,明晰责任边界,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形成明确的服务业细分指标体系,做好目标落实、政策推进和考核督促工作。培育发展服务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行业自律、服务、协调和监管方面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

(二)增进政策保障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浙江省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重点围绕服务业有效供给、服务业企业培育、服务业人才保障、服务业监管等方面,出台关于加快临海市服务业及专项政策。充分发挥重点平台、重点项目的优势,围绕服务业各产业、各关键领域的重要环节,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政策包”,尤其是瞄准改革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形成一批具有的政策试点。

(三)强化要素保障

推动人才引进和载体建设。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贯彻实施临海市各项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临海优势产业以及目标发展产业的创新创业队伍,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支持相关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孵化创业中心、小微创业园等建设,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载体。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落实国家部委和浙江省服务业领域各项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渠道,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加大对临海服务业优势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相应产业企业发展,积极引进有利于人才创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机构。

多途径保障土地指标。积极对接省、市部门,做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同时争取留存用地指标对“十四五”服务业规划进行保障。加大重大项目申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及省重点项目,拓宽用地指标来源。对服务业重点产项目、重大平台工程,优先安排用地计划,确保项目落地。

(四)落实规划保障

建立遵循规划的机制,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和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保障规划实施的落实到位,增强规划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发挥规划的引导、规范职能。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组织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适时修订完善,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坚持政府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市级相关部门、开发区管委会、乡镇街道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和思路,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和各项配套建设。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