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依据《关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结合本市实际,构建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新格局,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首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大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首善标准建设高水平学习型城市,为北京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做出新贡献。
二、建设目标
强化城教融合,全面提升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紧扣“七有”“五性”需求,持续加强学习型城市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水平。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和社会治理创新。到2025年,建成理念先进、体系完备、质量优良、环境优越、保障有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形成教育事业发达、学习资源丰厚、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条件优越、优势人才集中、充满创新精神和发展活力的学习之都;成为世界领先、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典范。
三、建设任务
(一)促进城教融合,示范城区建设工程
1.目标与任务
以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建设推动学习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将示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相结合。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区域内教育功能全面发挥和特色发展,依学治理、以文化人。十四五期间,学习型城市示范区达到12个,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并在世界友好城市推进可复制的北京模式和方案。
2.实施与管理
积极推动市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将学习型城市示范区创建作为区域发展和治理创新的重要体现。加强对示范区建设全程的培育和指导,认定100个左右示范性学习型组织、15个学习型城区示范项目,以评促管、以评促建。发布学习型城市监测报告,对各区创建成效进行评价。举办学习型城市创建展示活动,促进各区创建过程中经验分享与交流,提炼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模式。
(二)服务基层治理,社区教育提质工程
1.目标与任务
持续完善社区教育的综合服务功能,统筹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设,强化以社区学院或区社教中心为龙头的区、街、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和形式,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社区教育。将社区教育纳入全市教育统计监测和教育督导内容,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2.实施与管理
统筹社区教育资源,创新社区教育传播形式,以党建引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与法制、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等方面教育融入社区建设,持续提升居民参与率和满意度,促进社区治理。打造100个京韵特色社区教育示范项目,加强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培训能力提高,加快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
(三)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头雁培育工程
1.目标与任务
提升乡村各领域人才素质,加快推进乡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乡村干部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继续推进“引智帮扶”低收入村工作,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发展格局。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科技素养、乡风民俗教育,提高教育供给精准度,满足乡村人才振兴多元化需求,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能力。
2.实施与管理
实施乡村“头雁”培育计划,遴选一批优秀中青年农民,引导一批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挖掘一批乡村工匠和文化能人,发挥增收致富带头作用。建设100所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培育100个现代家庭农场主,打造50个“服务乡村振兴能人坊”。促进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利用职业院校办学资源,送教下乡、开设“田间课堂”,建设一批通识课程和“三农”特色课程,培养1500名大专以上层次的乡村治理人才和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推进高素质农民的培育。
(四)建设美丽北京,生态文明教育工程
1.目标与任务
加强生态文明学校教育,全面推进首都大中小幼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培育青少年生态文明素养;创新生态文明社会教育,提升首都市民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企业等多维度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网络,突出区域推进特色,全面助力北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2.实施与管理
立足生态校园与文化建设,推动绿色学校建设,鼓励大中小学生参与课内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建设100个特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进绿色家庭、生态社区、绿色企业建设与评选;研制各级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开展绿色健康、垃圾分类、双碳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线上线下宣传教育;生态文明等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讲好首都生态文明故事;利用好首都环保科技场馆、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五)推进资源融合,开放学习体验工程
1.目标与任务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为依托,积极探索“互联网+学习型城市”,丰富市民终身学习资源,促进市民智能学习和云上学习,提升首都市民信息素养,增进信息互通与广泛连接,助力构建智慧城市。
2.实施与管理
以学习型城市智慧化发展为引领,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协同高精尖企业共建学习资源,认定一批北京市民智慧学习体验中心,优化多场景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升首都市民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善京学网和京学在线,打造数据驱动、跨界融合的终身学习平台,便捷市民获得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资源,增强市区两级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增强与国际学习型城市资源、资讯的互鉴互通,形成开放发展的新动能。
(六)激励终身学习,学分银行试点工程
1.目标与任务
实施学分银行试点工程,重点推进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助力乡村头雁培育等工程的实施,提质职业教育,赋能终身学习,助力学习型社会,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建设北京市学分银行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北京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分中心、联盟成员单位等服务体系;研制相关制度和标准;为市民学习成果的存储、认定、积累、转换提供相关服务。
2.实施与管理
根据“总体规划、试点先行、分期推进”的原则,依托北京市学分银行管理中心、各区管理分中心以及联盟成员单位开展学分认定与转换的试点业务。设计和开发“学分银行系统”,打造“学认一体”的全新服务模式,面向广大市民提供各类学习服务和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服务,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
(七)创新培训模式,全民技能提升工程
1.目标与任务
根据高精尖产业结构、城市运行与发展、高品质民生的需求,促进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在校学生、在职职工、现役退役军人、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社区居民、残疾人等群体开展职业培训。
2.实施与管理
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整合资源,鼓励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适应性、专业精深的领域培训,强化提升各领域群体服务社会的学习力和职业贡献力,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创新工作过程导向、情景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打造100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老字号技艺传承等特色、精品课程。推进“互联网+技能培训”建设,开设“企业学区”“社区学堂”“云课堂”,把培训送到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和市民家门口,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升全体市民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八)传承京城文化,市民研习游学工程
1.目标与任务
根据“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文化中心建设布局,结合首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等,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特色街区、文化创意和高科技示范项目等研学和体验活动,提升市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和凝聚力。
2.实施与管理
强化各级各类学校、市民终身学习基地的学习服务功能;鼓励市、区各艺术院团、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各类公共文化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公共服务设施面向市民开发主题性、互动性强的教育课程和学习项目;结合新型文化业态,开发各类科技、文化、民俗旅游研学线路,利用融媒体和数字化平台,拓展实体和虚拟学习体验空间。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京城。5年累计培育100个市级科技文化教育课程和学习体验项目,受益群众200万人次。
(九)实现老有所学,智慧乐龄聚力工程
1.目标与任务
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实践共学养老、养教结合、智慧乐学等老年教育新模式。优化扩大资源供给,消除数字鸿沟,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服务能力,圆老年人的“大学”梦。树立和培育积极老龄观,营造老年人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积极推动老年人“乐学有为”,形成多元合作、有效服务积极老龄化的首都老龄工作新局面。
2.实施与管理
依托北京老年开放大学及各区分校,扎实推进市、区、街、社区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老年教育办学机构标准化。依托互联网汇聚学习资源,培育100个老年学习示范校或乐龄学习中心和1000个老年学习共同体。鼓励大学、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举办老年教育,拓展涉老、养老等社会服务职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助力银发经济。加强思想道德、健康养生、代际沟通、智能设备使用等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发挥老年人在传承优良传统、家风家训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完善协同育人,家教家风评促工程
1.目标与任务
充分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高质量服务能力。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促进家长终身学习,提升整体素养,形成良好家风,健全首都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
2.实施与管理
依托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中心,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建设家庭教育市级专家、区级指导师和志愿者队伍,完善指导师和志愿者发展机制;评选一批优质家庭教育、家风建设课程资源,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开设首都家庭教育大讲堂,利用融媒体和自媒体,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家长学习与家庭教育新模式;丰富家庭教育活动载体,征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优秀案例,开展“学习型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家庭”“幸福家庭”“健康家庭”评建,形成一批家长孩子切实受益的活动品牌。
四、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学习型城市建设纳入地区发展规划,纳入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市区各部门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力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监测评价、督导考核,保障规划有效落实。
强化队伍建设
对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机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实行继续教育制度,落实在待遇、培训、职业保障等方面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的权利。完善社区教育从业人员职称评聘制度。不断开展“社区教育专职工作者”“职业培训师”等人才队伍建设项目,釆取项目引领、跨界培训、实践学习、陪伴成长等方式,加快培养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骨干团队。
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层次、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正常开展。政府对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经费的投入,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各区政府原则上根据当地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和财力情况动态调整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
加强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首都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智库作用,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加强市区两级学习型城市研究队伍建设。加大建设成果普及与转化,定期举办学习型城市建设研讨交流会。加强京津冀、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合作与交流;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贡献北京方案和智慧。
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营造终身学习的文化。打造“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等学习品牌。充分发挥现代化互联网技术优势,开发利用学习软件和各类宣传渠道,加大学习型城市建设成果的宣传、普及与转化。让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市民生活。使学习风尚融入城市文化,提升首都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