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工作,始终把铁路建设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全省铁路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路网规模尤其是高铁规模快速扩充,服务能力和供给质量快速提升,在增强湖北综合实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支撑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路网建设创造新高。截至2020年底,建成汉孝城际、武九高铁、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郑段、武仙城际、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等,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5259公里。“十三五”全省新增铁路营业里程约1170公里,其中高铁约633公里,是新增里程最多的五年。
二是路网结构持续优化。全省基本形成“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初步构建“一纵两横”高速铁路网,13个地市除荆门外均实现高铁覆盖,复线率(79.6%)、电气化率(93.7%)居全国第2、第4名,长江干线4个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
三是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武汉至国家主要城市群实现4~6小时通达,与长江中游主要城市实现2~3小时通达,武汉都市圈基本形成1小时交通圈,人们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中欧班列(武汉)常态化运营,辐射欧亚34个国家8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1545列,是“十二五”的8.6倍。
四是改革创新不断突破。201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省市职责,完善了投融资、政策保障等体制机制。汉十高铁是全国第一条由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为全省后续重大项目建设和铁路发展提供了新经验、新思路。长江沿岸铁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落户武汉,是路地紧密合作推动铁路建设经营机制改革的重大创新。
“十三五”湖北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发展速度仍然偏慢,主要表现为:一是总体规模较小,高速铁路仍是发展短板,路网覆盖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南北等级不高、东西连通不畅,线路标准不高、运行效率偏低,路网质量亟需进一步提高。三是枢纽功能不强、辐射能力较弱,武汉等枢纽向外直通方向需进一步打通。四是货运体系不完备、运输结构不优,多式联运整体竞争优势还需进一步增强。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社会大局稳定,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湖北围绕“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新使命新要求,正处于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省域治理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
支点建设,交通先行;交通强省,铁路先行。“十四五”时期,全国铁路仍处于完善网络和提升质效的重要窗口期。我省铁路建设要抢抓机遇,适应形势要求,推动铁路新一轮大发展。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要求持续扩大全省路网规模和覆盖面,满足群众便捷高效的出行需求。二是调整运输结构,要求充分发挥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畅通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铁路提升关键通道和枢纽节点能级,完善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运输网络,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支撑更深程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切实提高全省经济外向度。四是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求打造轨道上的湖北,推动铁路与其他方式多网融合发展,支撑引领都市圈、城市群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轨道上的湖北”。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铁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出行需求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通道高速、路网加密、枢纽提能、联运畅通”总体思路,加快构建现代轨道交通网络,提升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推动我省铁路新一轮大发展,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走在前列,打造“轨道上的湖北”和新时代“祖国立交桥”,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重要支撑。
(二)功能定位
——打造新时代“祖国立交桥”的重要支撑。强化湖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铁路在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作用,优化完善全国铁路布局中的主轴、走廊、通道,形成全国重要的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畅通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纽带。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化高铁通道带状支撑和枢纽圈层辐射作用,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沿轴线流动和环枢纽辐射,加速商贸流通,培育消费中心,有效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通道。主动对接西部陆海大通道、新欧亚大陆桥等对外经济通道,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方式,创新中欧班列(武汉)运营机制,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为打造国内大循坏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一体融通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城市群联系,密切武汉城市圈、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交流,推动区域间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三)基本原则
强化支点,优先发展。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围绕建成支点要求,贯彻“铁路先行”理念,坚持铁路优先发展,加强前瞻性谋划,加速构建现代化铁路网络,切实发挥铁路骨干支撑作用。
提升功能,协同发展。围绕空间、产业和城镇化布局,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功能,加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形成高效畅通的多式联运体系,打造一体融合的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促进各类要素便捷流动和优化配置。
改革创新,持续发展。深入推动铁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铁路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行业监管、综合开发等全方位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培育铁路持续健康发展新动能。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安全作为铁路发展的生命线,统筹发展与安全,健全监管体系,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服务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规划目标
全面建成“外畅内密、功能互补、多网互联、站城融合、港(园)场协同”的多层次现代化铁路网络,形成“人悦其行、货优其流、分工合理、安全高效”的铁路客货运输体系。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铁路”,武汉、襄阳、宜昌与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城市群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武汉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3~4小时通达。建设“轨道上的湖北”,构建“祖国立交桥”。
——2025年
路网规模: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7000公里左右,高铁里程达到3000公里左右,时速350公里线路占比约70%。
路网架构:初步形成“四纵四横一核心”高铁网络,鄂湘赣三省间通道建设全面启动。
路网层次:市域(郊)铁路网骨架初步成型,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的运输网络。
路网覆盖: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市高铁覆盖率由30%提升至60%左右;长江干线14个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50%以上,力争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15%。
枢纽能级:武汉枢纽实现7个方向直通,襄阳、宜昌枢纽实现多方向直通。
通达时效:“一主两翼”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省内主要城市至相邻长株潭、中原城市群1~2小时通达,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3~4小时左右通达。
——2035年
路网规模: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左右,高铁里程接近5000公里,时速350公里线路占比85%以上。
路网架构:全面形成“七纵六横一核心”高铁网络,鄂湘赣三省间通道全面建成。
路网层次:建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市域(郊)铁路网,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体系。
路网覆盖:90%左右的县市实现高铁覆盖,实现县市铁路全覆盖。长江干线14个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70%以上。
枢纽能级:形成以武汉为中心衔接12个方向的“超米字型”高铁枢纽,襄阳、宜昌为副中心的“七通向”高铁枢纽,荆门、黄冈、荆州、孝感、咸宁、十堰、恩施等7个市州形成“十字型”高铁枢纽。
通达时效:全面实现“1、2、3小时”高铁出行圈,5小时以内通达全国68%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
三、中长期铁路网布局
紧扣建设“轨道上的湖北”,构建“祖国立交桥”的目标,服务多层次运输需求,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进一步提升与区域空间、产业和城镇化等布局耦合度,形成层次清晰、功能匹配、点线协调、高效畅通、联运便捷的铁路网,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展望至2035年,全省形成“七纵六横”高速铁路网、“四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和货运“四大通道”,构建省域内、长江中游三省市双“三角形”城际铁路网,打造“一主两翼”枢纽集群和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的放射状市域(郊)铁路网。
(一)“七纵六横”高速铁路网
1.“七纵”通道
——京港澳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孝感、武汉、咸宁等城市,串联京津冀、中原、长江中游、粤港澳等城市群,已全线贯通。规划研究京广二通道(高速磁浮)项目。
——京港台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黄冈、武汉等城市,贯通京津冀、长江中游、粤港澳等城市群。建成黄冈~黄梅高铁、安庆~九江高铁,规划建设阜阳~黄冈高铁,形成武汉经京广、京九北上南下多通道格局。
——呼南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襄阳、荆门、宜昌等城市,贯通呼包鄂榆、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等城市群。规划建设襄阳~荆门、宜昌~常德段。
——两湖通道。经襄阳、荆门、荆州等城市,串联襄十随神城市群、宜荆荆恩城市群、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等。建成荆门~荆州高铁,规划研究荆州~岳阳铁路。
——武贵通道。经武汉、仙桃、洪湖、监利等城市,串联武汉城市圈、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大湘西、黔中等。规划建设仙桃~洪湖~监利铁路,规划研究监利~华容铁路。
——西广通道。经神农架、恩施等城市,串联关中、鄂西、湘西、湘南、粤港澳大湾区等。规划研究安康~恩施~张家界高铁。
——十宜通道。经十堰、神农架、宜昌等城市,串联关中、中原、襄十随神、宜荆荆恩、长株潭等城市群。规划研究十堰~宜昌高铁,并考虑向北延伸。
2.“六横”通道
——安康至合肥通道。经十堰、襄阳、随州等城市,襄十随神城市群快速对接长三角的高速通道。规划研究安康~十堰~襄阳~随州~信阳~合肥高铁,同时结合河南省高铁规划建设情况,规划研究十堰~南阳铁路。
——福银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十堰、襄阳、武汉、黄石等城市,串联宁夏沿黄、关中、长江中游、海西等城市群。规划建设西安~十堰高铁,规划研究武汉~黄石~九江高铁新通道。
——沿江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恩施、宜昌、荆门、武汉、黄冈等城市,贯通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建成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规划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合肥~武汉、宜昌~涪陵段和武汉枢纽直通线。
——沪汉蓉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恩施、荆州、武汉、黄冈等城市,串联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已全线贯通。
——郑万通道(国家干线通道)。经襄阳、神农架等城市,是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与成渝、中原、京津冀城市群快捷联系通道。建成襄阳~万州段。
——武杭通道。经武汉、黄冈等城市,是湖北加密联系长三角的新通道。规划研究武汉~罗田~英山~安庆高铁。
(二)普速铁路网及货运“四大通道”
在“四纵(京广、京九、焦柳、浩吉铁路)两横(襄渝~汉丹~武九铁路、长荆~焦柳荆宜段~宜万铁路)”普速铁路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铁建设释放的既有铁路货运能力,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优势,加强铁路专用线等联运设施建设,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完善集疏运体系,构建货运铁路“四大通道”。
1.畅通通江达海铁水联运大通道。依托京广、京九、焦柳、浩吉、武九、宜万、长荆等铁路,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推动铁路集装箱班列与江海集装箱班线无缝对接。通过沿江高铁建设,进一步释放并提升既有沪汉蓉等沿江铁路货运能力,积极推动铁路集装箱班列开行。
2.完善中欧班列向西陆路大通道。依托汉丹、襄渝、京广、焦柳等铁路,强化吴家山铁路转运中心功能,加强物流基地建设,规划布局境内二级节点、境外分拨集散中心和海外仓,动态调整开行线路,引导省内外货源在武汉集结分拨,将湖北打造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与新欧亚大陆桥的转运枢纽。
3.融入共建西部陆海大通道。依托焦柳、京广等铁路,争取国铁集团完善焦柳等铁路货运体系,开行襄阳、宜昌经焦柳线至北部湾的货运班列,并给予政策支持。加快铁路物流体系建设,推进铁水联运无缝衔接,提高沿线集疏运能力,促进湖北更好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4.构建南北煤炭运输大通道。依托浩吉铁路,强化集疏运体系,增强湖北煤炭保供能力。建设煤炭储配基地,形成煤炭储备、转运、交易中心。利用南运煤炭资源,开发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铁路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三)长江中游三省干线城际网
聚焦建设高质量轨道交通网要求,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区位特征和“三核引领、三圈共融”空间结构,规划形成“高铁干线为骨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效衔接的网络体系,形成城市群内武汉、长沙、南昌互相之间2小时圈,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内“1~2小时”交通圈,武汉、长株潭、南昌都市圈内“0.5~1小时”通勤圈,城市群各城市间3小时基本可达,2035年高速铁路对市辖区50万及以上人口城市基本实现全覆盖,对10万及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达到88%,支撑三省高质量协同发展、绿色崛起,共同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网
立足都市圈空间布局和客流需求,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构建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市域(郊)铁路网,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与多层次轨道衔接关系,提升一体化运营服务水平,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1小时”通勤圈,促进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
1.武汉城市圈
统筹既有铁路资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汉为核心,沿武鄂黄黄、汉孝、武仙潜、武咸等城镇发展轴构建“双环放射、干支结合”的市域(郊)铁路网,多点多向、高效衔接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及城轨线网,形成1小时通勤圈。至2035年,武汉城市圈市域(郊)线路里程约1300公里。
2.“襄十随神”城市群
“襄十随神”城市群市域(郊)铁路规划布局以襄阳都市区为主。襄阳都市区以利用既有铁路资源为主,衔接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布局,构建以襄阳城区为核心,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汉十先进制造业带向宜城、谷城(老河口)、枣阳放射的“T字型”市域(郊)铁路网。至2035年,“襄十随神”城市群规划市域(郊)铁路规模约230公里。
3.“宜荆荆恩”城市群
以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宜荆荆恩”城市群市域(郊)铁路规划布局以宜昌都市区为主。构建以宜昌主城区为核心、沿江发展带为主轴,向外连接辐射宜都、枝江、秭归、当阳等市县及神农架的“穿心放射”市域(郊)铁路网。至2035年,“宜荆荆恩”城市群规划市域(郊)铁路里程约280公里。
(五)以铁路为骨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照“功能清晰、衔接高效”的原则,构建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核两副多点”多层次客货运枢纽。推动铁水、公铁、空铁等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引领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发展,辐射全国、服务全球的国家内陆地区多式联运中心。坚持老基建“补短板”,新基建“扩乘数”,探索铁路与旅游、邮政快递、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铁路对行业的支撑引领作用。
加快提升武汉铁路枢纽在国家路网的能级,客运系统形成“五主(武汉站、汉口站、武昌站、汉阳站、天河机场站)两辅(武汉东站、长江新区站)多点”布局,将武汉铁路枢纽建设成为通达12个方向的“超米字型”大枢纽。加快提升宜昌、襄阳铁路枢纽在区域路网中的地位,分别形成衔接7个方向的全国性重要枢纽,积极推动荆门、黄冈、荆州、孝感、咸宁、十堰、恩施等市州发展形成“十字型”枢纽。
构建“1级+2级+3级”的多层级铁路物流基地,重点推进建设“1+11”物流基地,即吴家山一级物流基地,滠口、大花岭、宜昌、襄阳、鄂州、黄石、荆门、十堰、荆州、咸宁、恩施等二级物流基地。武汉枢纽强化“三大物流基地(吴家山、滠口、大花岭)两大高铁快运中心(武汉站、汉阳站)”布局建设和多式联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襄阳、宜昌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能力,形成便捷、高效、顺畅的联运体系。
四、“十四五”建设重点任务
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21〕27号),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枢纽节点建设,努力实现“十四五”建设目标,并为中长期铁路发展预留空间。
(一)构建多层次轨道客运网络
1.加快全面贯通高速铁路通道
优先建设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项目,建成郑万高铁襄阳~万州段、宜昌~郑万高铁联络线等项目,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段、合肥~武汉段、宜昌~涪陵段和武汉枢纽直通线,京九高铁阜阳~黄冈段,呼南高铁襄阳~常德段、福银高铁西安~十堰段。提前开展十堰~宜昌高铁、安康~十堰~襄阳~随州~信阳~合肥高铁、武汉~红安连接线等前期规划研究工作,争取纳入国家新一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专栏1:高速铁路重点项目 |
续建项目:郑万高铁襄阳~万州段、宜昌~郑万高铁联络线、黄冈~黄梅高铁、安庆~九江高铁、荆门~荆州铁路。 开工项目: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宜昌段、合肥~武汉段、宜昌~涪陵段和武汉枢纽直通线,京九高铁阜阳~黄冈段,呼南高铁襄阳~常德段、福银高铁西安~十堰段。 规划研究项目:十堰~宜昌高铁、武汉~红安连接线、安康~十堰~襄阳~随州~信阳~合肥高铁、十堰~南阳铁路、荆门~随州~信阳铁路、武汉~罗田~英山~安庆高铁、安康~恩施~张家界高铁、恩施~遵义铁路、鄂州~罗田铁路等项目。 |
2.积极推动长江中游三省干线城际网互联互通
规划建设仙桃~洪湖~监利铁路、荆州~岳阳铁路、武汉~南昌铁路(咸宁~修水~南昌),力争纳入国家规划并在“十四五”期间启动实施。争取安康~恩施~张家界铁路调整按高速铁路标准规划建设。规划研究监利~华容铁路、荆州~华容~益阳铁路、咸宁~岳阳铁路、咸宁~吉安铁路、武汉~黄石~九江高铁新通道,提高三省铁路互联互通水平,鄂湘赣省会城市间形成2小时互达经济圈,筑牢三省合作“铁三角”,并为进一步延伸构建中三角与粤港澳、长三角等地区大通道奠定基础。
3.有序构建市域(郊)铁路网
统筹都市圈发展阶段及交通需求,以武汉为核心,加快已批在建市域快线项目实施,加大既有铁路资源利用力度,通过优化运输组织、补强既有铁路、改扩建局部线路、改造站房站台、增建复线支线及联络线、增设车站等方式,促进点线能力协调,公交化开行市域(郊)列车,匹配发展需求及城市财力,有序推进新线建设,不断增强市域(郊)铁路对都市圈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专栏2:市域(郊)铁路重点项目 |
武汉城市圈:利用既有汉孝、武黄、武冈、武咸城际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研究利用武九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开行武汉至鄂州(黄石)、红安西、团风市域(郊)列车。规划建设吴家山~汉川、吴家山~天河机场~闵集、武汉站~天河机场、桃桥湖~邾城、武汉~鄂州花湖机场市域(郊)铁路。宜荆荆恩城市群:改造既有鸦宜铁路,开行宜昌东站~晓溪塔市域(郊)列车。规划建设宜昌东站~三峡机场市域(郊)铁路。 襄十随神城市群:十堰东风专用线重轨轻用改造,规划研究随州至广水市域(郊)铁路。 |
4.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地铁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实施,支持四期规划进行合理调整,适时推进五期建设规划工作,早日实现“快线穿城+环网放射”目标。根据国家政策调整情况,适时推进襄阳、宜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专栏3:武汉城市轨道交通重点项目 |
续建项目:5号线武汉火车站至南三环段、11号线东段二期、12号线环线、6号线二期金银湖至富民南路段、11号线三期由武昌火车站至白沙洲段、11号线三期黄金口至新汉阳火车站段、7号线北延线(前川线)园博园北至马池路段、16号线国博中心至周家河段、19号线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段、前川线马池路至黄陂广场段等。规划建设项目:新港线一期武汉火车站至白玉山段,新港线二期白玉山段至桃桥湖段,3号线二期沌阳大道至文岭段,11号线四期武汉西站至白沙洲段等。 |
(二)完善便捷高效货运体系
1.依托黄金水道强化铁水联运
通过加快干线通道建设,充分释放沪汉蓉、汉丹、襄渝、焦柳线等干线铁路能力。加快武汉新港江北铁路建设,积极推动长荆线、鸦宜线等扩能改造,提升主要物流通道铁路运输能力。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优势,加快推进疏港铁路建设,实现长江干线14个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50%以上。优化铁路港前站布局,鼓励疏港铁路向堆场、码头前沿延伸,推行“车船直取.0”无缝衔接的新型运输组织模式。鼓励港口、铁路运输、物流企业等向全程物流转型,探索推进铁水联运“一单制”应用,打造全省铁水联运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
专栏4:铁水联运工程重点项目 |
续建项目:阳逻港集装箱铁水联运二期、宜昌茅坪港、宜昌白洋港、黄石山南铁路适应性改造、黄石棋盘洲港沿江疏港铁路二期、荆门沙洋港区疏港铁路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项目:襄阳小河港区疏港铁路、荆州港务集团公司铁路专用线、荆州木沉渊作业区铁路专用线、荆州华鲁恒升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宜昌港枝城疏港铁路改扩建、宜昌姚家港化工园铁路专用线、宜昌宜都宁通物流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黄冈武穴田镇工业新区疏港铁路专用线、宜昌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铁路专用线等。规划研究项目:武汉白浒山港区铁水联运补强工程、襄阳唐白河港区疏港铁路、宜昌三江港区铁路补强工程、荆州江陵危化品港区疏港铁路、荆州盐卡港区观音寺作业区疏港铁路、黄冈团风港区疏港铁路、仙桃港疏港铁路、宜昌江南翻坝疏港铁路、宜昌七星台港疏港铁路、宜昌云池港疏港铁路等。试点示范项目:以荆州港为试点,以荆沙地方铁路有限公司作为多式联运承运人,开展铁水联运“一单制”综合试点,依托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推动省级铁水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
2.加快推进中欧班列发展
构建“干支结合、枢纽集散”、“一主多辅、多点直达”的跨境国际物流运输网络。依托区域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班列货品类别,扩大覆盖范围,巩固回程货源,推进中欧班列(武汉)开行数量稳步提升,并统筹开行省内“宜汉欧”、“襄汉欧”、“十汉欧”等班列,吸引省内外货源在武汉集结分拨,与江海直航无缝衔接,将武汉打造成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现代国际物流枢纽。争取开行襄阳、宜昌经焦柳线至北部湾的货运班列,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
专栏5:铁路国际物流重点项目 |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武汉汉欧国际物流园、“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信息港,改扩建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和海关监管区,规划建设宜昌、襄阳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布局境内二级节点、境外分拨集散中心和海外仓。信息应用:积极推进铁路、民航、港口、邮政、海关等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同搭建湖北省物流大数据平台。扩大自动分拣、快速分拣、智能配货等仓储物流技术的应用,推动电子标签、信息编码、自动识别等标识技术应用,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加快推广云仓、共享集装箱、共享托盘等共享物流新模式。发展机械化、智能化立体仓库。 |
3.协调提升铁路集疏运水平
以大宗物资“公转铁”为导向,以畅通铁路微循环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推进铁路专支线建设,大力推进铁路专支线入园、入厂、入矿区。
结合枢纽布局、区域产业发展和货运需求,积极推进三级铁路物流基地建设,不断丰富铁路物流基地功能,完善仓储配送、商贸流通、中转联运、口岸保税、信息服务、物流金融等配套功能,更好服务冷链运输、综合保税区建设。
结合主要枢纽动车段所、存车场等设施,推进高铁物流基地建设和场站功能设施改造,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参与高铁快运建设,围绕电商、快递等时效性较强货物,共同打造“当日达”、“次日达”等产品。
围绕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项目建设,以机场为中心,加快推进铁路联络线进机场,构建以武九高铁、武九铁路、沿江高铁等干线铁路为主的中远距客货运体系,实现与陆上丝绸之路的有效衔接。依托鄂州三江港,实现枢纽与黄金水道有效衔接,打造形成铁水公空联运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专栏6:铁路集疏运重点项目 |
专支线项目:国电湖北电力随州电厂、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襄阳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中心、襄阳堂清物流有限公司、随县楚北公铁联运物流园、湖北海虹多式联运物流园、武汉化工新区扩建北湖工业站、远安至保康铁路二期工程、湖北优科绿色精密制造园、仙桃东至彭场支线、大悟黄麦岭公司等铁路专支线项目。物流基地项目:补强既有吴家山、滠口、大花岭、宜昌、鄂州、恩施等六大物流基地,规划建设襄阳、十堰、荆门、荆州、黄石、咸宁等物流基地。 高铁快运项目:规划建设天河机场至花湖机场联络线、武汉站、新汉阳站高铁快运中心。 |
(三)打造多网融合综合枢纽
强化枢纽与城市功能配套和协调,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襄十随神、宜荆荆恩三大枢纽集群的建设,加快构筑武汉“超米字型”、宜昌和襄阳“七通向”高铁枢纽建设。以枢纽场站建设和设备设施改造为依托,优化枢纽运输组织,提升枢纽运行效率,服务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武汉(鄂州)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建设。强化“四网融合”发展,推动铁路与其他交通方式协同发展,支撑枢纽城市建设,引领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专栏7:铁路枢纽建设重点项目 |
武汉枢纽:规划建设汉阳站、天河机场站、长江新区站等客站,规划建设白沙洲长江大桥、葛店长江大桥,规划建设新汉阳动车所,扩建汉口动车所。扩建吴家山集装箱中心站,完善滠口、大花岭、鄂州等二级物流基地,规划建设阳逻物流中心等。 宜昌枢纽:规划建设宜昌北站。规划建设宜昌铁路国际物流服务区、磷化工大宗物资物流贸易中心、危化品综合物流基地、枝城煤炭储备转运中心、华中区域铁矿石交易集散中转中心、三峡商贸物流中心等,与其他运输方式共同打造三峡翻坝综合运输体系。 襄阳枢纽:规划建设襄阳铁路物流基地、东风铁路物流园、浩吉铁路襄州北疏解基地、冷链物流基地等。 其他:加快完善恩施等二级物流基地,推进建设黄石、荆门、十堰、荆州、咸宁等二级物流基地。 |
(四)持续深化铁路改革创新
1.深化省属国资国企改革。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省属铁路企业深化改革,强化主责主业,优化组织和股权结构,加快建立多元化铁路发展投融资体制,形成可持续的铁路运营平衡机制,打造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努力做活金融服务、做强铁路建设、做优铁路运营、做大综合开发,支撑全省铁路新一轮大发展。
2.设立省铁路发展基金。支持省属国企发起设立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PPP、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EPC”等模式,以合理对价方式加大社会资金募集力度,力争五年内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其中:用于铁路建设不少于70%,投资于市场化经营项目不高于30%。支持基金参与铁路沿线开发和涉铁产业项目等股权投资,开展跟投、IPO投资等资本运作,提高市场化经营项目盈利能力,稳定和扩大铁路建设资金来源,满足我省铁路建设资金需求。
3.创新建设运营模式。深化城际铁路补贴机制改革,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性补贴,进一步推动实现企业盈亏平衡。充分借鉴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轨道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依托武汉市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鼓励武汉都市圈相关城际、市域(郊)铁路等项目自建自管自营。积极探索构建“一张票、一张网、一串城”的运营模式,实现武汉都市圈轨道上“软联通”。加快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的智能化应用,以“数据链”为主线,建设智慧驱动交通的示范工程。
(五)推进铁路融合一体发展
1.深化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廊道资源,立足各类物流枢纽,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以多中心、网络化为主形态,整体推进多式联运体系规划建设运营,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提供交通支撑。
2.深化“铁路+旅游”融合发展。按照“主体化、精品化”原则,重点打造体现湖北特色、主题鲜明的铁路旅游风景示范线,实现铁路从单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游憩和保护等复合功能的转变。加强铁路与景区连接线建设,推进旅游观光铁路建设,快速连接多个景点景区,充分发挥高铁“快达慢游”的功能,努力打造“高铁一票游湖北”。
3.深化“铁路+能源”融合发展。依托浩吉、焦柳铁路等,支持荆州、襄阳等打造成为北煤南运的集散地、交易地。同时,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上下游链条,奋力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能源基地。
4.深化“铁路+装备”融合发展。依托全省轨道交通建设,推动武汉、鄂州等打造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相关创新资源,组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核心技术。
5.深化“铁路+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提高铁路运输邮件快件比重,发展快运专列。推动中欧班列运输邮件快件常态化,支撑邮政快递企业“出海”战略实施。支持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建设服务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的空铁联运中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省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指挥部统筹协调优势,建立省市与国家部委以及周边省市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对在建铁路项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支持协调力度,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对新建铁路项目,逐年制定推进计划,制定“任务、责任、时限”三项清单,项目业主和相关单位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对规划铁路项目,鼓励支持市州先行启动前期规划论证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为项目启动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强统筹衔接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根据财政事权,落实省市出资责任,发展壮大铁路建设发展基金,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拓宽铁路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加强本规划与国土、交通、环保、水利、林业等专项规划衔接。各地要将本规划中项目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的衔接,争取政策倾斜,预留通道资源和建设条件。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城市道路、民航、水运等方式协调,预留好衔接条件,推动形成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和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加强路地合作
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建立紧密联系的工作机制。积极推动沿线土地综合开发、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多式联运、地方铁路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优化铁路运输组织,争取铁路部门提高列车整备能力和接发车能力,增加我省干线铁路发往主要城市的直达列车和发车密度,积极探索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管理。
(四)加强过程管理
强化规划指导作用,不随意变更确定的建设目标、发展重点等核心内容。适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按程序调整规划内容。加强动态建设和跟踪分析,为新建项目决策提供支撑。加强地方铁路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全过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构建权责清晰、责任明确、依法高效、协同联动的地方铁路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推动目标任务落实。
六、环境影响评价和要求
本规划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进行了有效衔接,对于优化运输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构筑湖北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规划实施,从环境保护角度做好铁路建设和区域生态敏感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协调。严守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本着绕避优先的原则,选线、选址尽量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生态影响。强化噪声和振动影响控制,根据噪声和振动防治要求,做好铁路两侧用地规划控制,预留声屏障等降噪措施的建设条件,并针对振动可能产生的结构噪声等影响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