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贵州省“十四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来源: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发布日期:2021-11-08
分享:

贵州省“十四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年10月

前言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催生产业、贡献税收、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当前,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我国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特别是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我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适应经济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编制和实施好省“十四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对促进全省中小企业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国家《十七部门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纲要。本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客观分析了“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促进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贵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指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全省上下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策落实,加强企业培育,突出精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动力增强的良好态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开展有效竞争,保持社会稳定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贵州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规模实力稳步提升

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46.8万户,年均增长12.7%,其中,私营企业数量为76.3万户,个体工商户为255.7万户。截至2020年末,全省工业企业5.8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达4756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8.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11.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0%,经济贡献日益凸显。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推动7210家个体工商户转化为企业,46家企业挂牌上市。

2.创新创业积极活跃

截至2020年底,全省有效专利9.4万件,较2015年增长85.1%。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3万件,较2015年增长58.2%;十大工业产业有效专利7.2万件,占全省有效专利76.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16.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8.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0.2%上升至1.1%。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达1992家,国家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双创载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共有5个开发区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打造四类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成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3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26个;打造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9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2家。“创客中国”贵州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区域创新能力从2015年的第22位上升到第20位。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和科技创新引导,中小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大幅升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3.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推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建设智能生产线和数字车间,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底,已带动超过1.5万家企业实现核心系统上云,全省企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1.6%。中小企业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和优秀服务产品大量涌现,已有199家大数据企业加入“万企融合”大行动服务队,吸引一批云服务商提供408个云服务产品。贵州“工业云”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截至2020年底,贵州“工业云”累计接入工业智能设备达到4093台,共有260个大数据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142个实施案例。

4.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基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1+10+6”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上线运营,集聚服务机构510家,服务中小企业5000余家。建成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2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2个。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基本实现88个县(市、区)全覆盖。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围绕十大工业产业,大力开展人才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中小技能人才、手工艺者、产业工人等达9.4万人(次),形成培训—就业—脱贫的良性运转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2019年和2020年共举办“贵州省卓越绩效管理方法暨第三届省长质量奖培育培训”等5次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达到460余人,中小企业品牌培育、质量管理水平和贵州企业品牌形象有效提升。建立“1+10+N+N”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中小企业志愿者服务中心,建设贵州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站31个,审核入库志愿服务专家86名,已为全省600余户中小企业提供了点对点志愿服务。

5.发展环境持续改善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印发,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成立贵州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贵州省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开展“政策落实、金融服务、降本减负、扩大民间投资、营商环境整治、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六大专项行动”,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大力开展“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工作”,畅通企业咨询政策、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的来电来信渠道,2018—2020年,累计接到全省各地民营企业相关人员有效来电来信2058件,办理满意度超过90%。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提前完成无分歧账款“清零”任务,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成效显著。加大中小企业资金支持力度,截止2020年底,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累计达60.9亿元,工业基金累计支持民营中小企业项目185个,金额21.3亿元、带动银行跟投42.7亿元。着力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持续开展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946.9亿元,小微企业在保户数56642户。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迈上新台阶,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市县网上可办率达到91.6%,营商环境排名从2017年的相当于全球190个经济体第9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58位。

6.社会贡献显著提升

中小企业在稳定就业、增加税收、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8.3万人,占全省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0%以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主力军。2020年,全省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利税总额511.2亿元,约占全省工业企业的27.6%。到2020底,全省5849家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贫困村落6914个、贫困人口166.1万人,参与帮扶的企业数量和受帮扶的贫困村数量都位列全国前茅,成绩喜人,成效显著。

7.对外合作步伐加快

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合作渠道不断拓展,持续办好民博会、酒博会、数博会、贵洽会、工博会、水博会、“贵州茶一节一会”等重大活动。其中,2019年数博会共吸引了448家国内外企业参展,举办专业论坛53场、专业赛事6场、各类活动近百场。组织中小企业积极参加中博会、APEC技展会、香港中博会、香港博览会等活动,促进贵州中小企业与国内外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贵阳和遵义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安顺获批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截至2020年底,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含B2B/B2C)4.2亿美元。

总体看,“十三五”期间,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优,大部分企业处于传统产业中低端环节,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产业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较少,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企业集群发展不足,企业间缺乏关联度,横向协作配套较少,呈现产业碎片化状态,融通创新支撑体系亟须建立,中小企业向园区聚集还需加快。三是“三次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工业带动农业能力较弱,服务型制造转变进程较慢,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新业态、新模式还需加快培育。四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普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不够、缺乏高端创新型人才等困难,创新发展难度大。五是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准入难、融资难、用工难、用电成本和要素成本高等问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民间投资热情有待进一步释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从全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颠覆传统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模式,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但也带来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催生出大量新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也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全球经济贸易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区域化、本土化趋势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市场拓展受限。但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CAI)谈判完成开创了全球开放合作新局面;数字贸易发展降低了贸易门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中小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新机遇。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侧看,要求加强产业关联畅通、提升供给体系创新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中小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改善供给体系、提升供给质量和需求满足能力、畅通国内大循环等方面重要作用与日俱增,将迎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从需求侧看,随着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需求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将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创造广阔市场空间。与此同时,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快速普及,数字技术赋能成效日益显现,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中小企业迎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的新契机,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我国仍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要素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供求结构不匹配、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通等问题,对中小企业加快向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提出了更为迫切地要求。

从省内看,“十四五”时期,我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中小企业优化布局、提升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机遇。十大工业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大数据引领作用日益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成效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将培育衍生大批本地中小企业,并推动中小企业加快绿色、创新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以“工业云”为重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将有力助推中小企业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紧抓数字贸易发展契机,加快建设数字丝路跨境数据自由港、中国(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德(贵阳)等国际合作园,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创造良好条件。但同时,我省正处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赶超跨越的关键阶段,产业链不健全、创新发展动力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生态环保仍有短板弱项,对全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水平和强链补链能力,加快形成创新和数据双驱动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达峰愿景也对中小企业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提出了更大挑战。

总体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需求”、双循环和新基建形成的“新空间”、我省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的建设等都将对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提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带来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我省中小企业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紧抓新发展机遇,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加快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章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推动创新创业、集聚集约、专精特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开放协作为方向,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供给,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发展韧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大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引导资源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

坚持专精特新,促进集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练就更多“独门绝技”。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各类载体、基地、园区、集群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和协作共赢。

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创业兴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壮大双创主体,扩大就业规模。

坚持数字赋能,推动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支持中小企业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创新效率、改进生产方式、拓宽市场渠道。

坚持绿色集约,打造循环生态。推动园区、平台、项目、载体、集群加快绿色发展、集聚集约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绿色改造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围绕绿色产业链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与龙头企业共同打造绿色循环产业生态。

坚持改善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健全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共享和服务协同,以数字技术推动服务体系全面升级。营造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中小企业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上市”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小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7500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中小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达60万人,中小企业稳就业、促就业作用进一步增强。

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断提高,发明专利和新产品数量持续增长;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认定10家国家级、30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双创载体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日益完善,初步建成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创业生态。

集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各类产业园区和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加快,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成为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不断提高,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借力、共生共荣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数字化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中小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数量明显增多,中小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和联网率持续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和上云用云水平大幅提升,全省上云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联网设备达到8000台;工业互联网、大中小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能力明显增强;数字化平台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针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不断涌现,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绿色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以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全省中小企业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企业绿色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生态效益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企业“三废”排放量明显下降,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普遍推广,“脏乱差”和“小散弱”企业逐步被整顿。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行业、清洁能源行业等一批绿色产业逐步发展壮大。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20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60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完善“1+10+6”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形成服务样板,带动各类服务机构打造中小企业特色服务品牌,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产品供给提质。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市场准入环境更加宽松。“一云一网一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政务服务环境更加高效。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更加完善,经营环境更加优良。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制度日益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大幅提升,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表1贵州省“十四五”中小企业发展奋斗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规模总量

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

4756

7500

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

49.8

60

中小工业企业吸纳就业人数(万人)

48.3

60

创新能力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家)

-

500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家)

14

80

认定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

10

认定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

30

服务能力

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9

20

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32

50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优质企业培育库,完善从捕捉寻找、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广壮大的梯度培育机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一批小微企业上规入统,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在沪深交易所及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上市。围绕工业“四基”、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分类促进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打造一支“小巨人”战队,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中小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组织中小企业参加工信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以数字技术创新培育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培育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管理人才。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中小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开展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输出先进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经验。开展中小企业上市辅导、金融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等融资培训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培育信用意识、掌握金融知识、强化融资技能、对接资本市场。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引导中小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快企业品牌化发展。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贵安综保区、铜仁碧江开发区、遵义高新区、黔南高新区建设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融通发展平台。鼓励地方围绕首位产业、主导产品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瞄准产业链堵点断点和关键核心技术环节加快强链、补链,与中小企业加强供应链协同和创新资源能力共享,引导中小企业聚焦细分市场,在产业链中发挥协调配套优势,打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创新需求开展技术研发,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中试小试、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应用场景等创新研发支持。

专栏1:实施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提升工程

1.实施“小升规”培育计划。加强省市合作,对小微企业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推动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研究出台支持“小升规”政策措施,以现有年主营业务收入500-2000万元的小微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具备做优做强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及智能装备,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小微企业上规模。

2.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组建协同创新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3.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引领计划,建立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评估机制及评价标准,开展管理培训、学习考察、专家诊断等系列活动,引导管理咨询企业、律师事务所、财税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宣传推广,争取到“十四五”末,推动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


(二)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促进“专业化”。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支持研发、设计和生产专有核心技术和产品,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以独特优势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支持个性化定制服务与制造,利用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创新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提升“精细化”。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优质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企业信誉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不断优化研发、制造、服务流程,构造快速应对、高效运作、柔性生产、智能作业、精准服务的管理创新体系,鼓励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争创知名品牌、著名商标,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和品牌。

培育“特色化”。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找准优势产业,推动做大做强。优选一批特色明显、指向明确、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加快改造升级,研制和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原料等,生产个性鲜明产品、提供独具特色服务,通过特色定位创造竞争优势。

推进“新颖化”。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树立新的生产理念、创建新的生产模式、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创造新的生产产品、提供新的生产服务,培育新的增长点,抢占市场先机。

专栏2: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

1.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制定《贵州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及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差异化促进政策,强化项目申报、财政扶持、融资支持、市场开拓、数字化转型等专项政策扶持。每年培育认定100家以上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2.强化个性化精准服务。鼓励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做“专属服务包”,围绕“专精特新”企业核心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产品,提高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支持服务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通过发放信息化券等形式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开展“上云用云”和智能化改造升级。鼓励各类金融服务机构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发免抵押、低成本的专属金融产品。大力支持贵州股权交易中心建好沪深证券交易所服务贵州基地,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上市培育、专业培训、路演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并开设“专精特新板”,鼓励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

3.开展专题培训交流。依托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开设“专精特新”专题班,加大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加强合作力度,围绕精益生产、供应链管理、商标品牌培育、先进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等丰富专题培训内容。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家参与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家俱乐部,定期组织先进管理经验、前沿技术标准的交流学习。加强“专精特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推广。

(三)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加快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遴选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服务规范、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国家、省级小型微型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示范基地提升资源整合对接与双创孵化服务能力;探索打造直播经济创新创业基地等新型创业载体;建立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中心,引导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共享的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创业企业。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优势中小企业吸收、兼并科创型企业,整合其人才、技术、产品等优势资源,实现创新发展。

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创新研发,以科技创新券、研发费用补助等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项目技术攻关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和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加大技术装备、研发生产、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力度,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力争到2025年,全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300家,累计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

推动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开展“千企面对面”科技服务活动,征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引进具备先进技术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引导大数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成创新联合体,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优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龙头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以投资孵化、合作研发、技术服务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支持。

专栏3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省级技术市场。进一步完善贵州省技术市场平台功能,征集发布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促进技术供需对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与国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进行智能匹配,深化产学研合作。

2.打造创新平台。依托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引导产学研各方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及成果转移转化。以资金扶持、项目引导等方式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

3.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计划。引导创新要素向中小企业汇聚,健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援助、技术服务及创新人才培训。引导银行机构加快建设科技支行,推动“银担”合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科创类金融产品。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机构为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集中托管、专利代理等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制度,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驿站”,柔性引进省内外高层次、高技能、高学历创新人才。鼓励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人才工作站、定期人才交流、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使用的全方位合作。

(四)加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加速向重点产业集聚。围绕十大工业产业、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创新发展十大工程等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加大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孵化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速向重点产业领域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集聚,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提升重点产业本地配套率。重点建设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聚区、“中国数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世界级磷化工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和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打造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群。

加速向重点园区集聚。引导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加速向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园区、特色旅游景区、物流园区、“1+8”开放创新平台等聚集,探索建立小微企业园、小微企业新型产业基地、特色小镇等中小企业集聚区,推动中小企业加强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引导园区完善环保、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吸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园区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开展内网改造,搭建智慧园区管理平台和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平台部署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服务功能和数字化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务代办、管理咨询、共性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数字化改造、物流仓储、融资担保等服务,遴选一批数字化示范园区,助推中小企业园区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

加速向重点区域聚集。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引导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和现代化工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向黔中聚集,打造“中国数谷”、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产业基地;优质烟酒、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生态特色食品等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向黔北聚集,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新型煤化工、基础材料和新型建材等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向毕水兴地区聚集,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民族医药、生态特色食品、民族特色轻工和基础材料等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向“三州”聚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高新企业向城镇聚集,为做大做强城镇经济提供支撑。

(五)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引导大企业及专业服务机构发展适合中小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工具。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省级扶持资金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倾斜,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生产装备,改建、扩建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工艺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向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以“工业云”为重点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推进中小企业基础设施、业务应用、平台系统向云端迁移,帮助中小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

培育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新零售、直播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加快创新资源在线汇聚和共享,培育个性化定制、产业链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有效助力中小企业拓展增长空间、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环境。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业设计赋能专项行动,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在业务全流程深化普及信息化应用。

专栏4: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1.打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体系。以“万企融合服务队”为基础,遴选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商和优秀服务产品及活动,引导服务商面向中小企业不同需求场景,开发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数字化工具、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创新中国行”、中小企业云服务大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端论坛等系列活动,加强供需对接。引导信息化服务机构深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深度行服务活动,通过政策宣贯、专题培训、交流推广等多种形式活动,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深入理解和运用信息化有关理论和先进实践。

2.强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继续开展“万企融合”大行动,通过基金、奖补、贴息、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力度,发挥大数据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作用,推动中小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加快上云用云和智能化升级改造。遴选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加强典型示范引领,联合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制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为中小企业提供方向指引。

(六)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发展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研究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目标、路线图以及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构建碳减排量评估与绩效评价标准,推动中小企业实施低碳化改造,通过原料工艺优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数据中心等新基建能效水平。加强取用水管理,鼓励中水回用,提高循环用水利用率和用水效率。建立完善淘汰压缩落后产能、散乱污企业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综合利用质量、安全、环保等标准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加快推动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浪费严重的中小企业落后产能退出市场,有效治理“散乱污”。

打造绿色经济试点示范。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利用先进清洁生产、能源管理、节能减排等低碳环保技术,提升节能降耗水平,以大数据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高效低污染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建立绿色供应链,生产绿色产品,打造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探索创建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培育一批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率先在全省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打造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引导绿色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等,与中小企业加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

加强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行园区工业污染集中治理模式,深化资源回收利用,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综合竞争力。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园区项目准入门槛,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盘活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引导中小企业入驻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动磷石膏、锰渣、赤泥、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人员聘用、购买服务等机制创新,通过加强资源共享和能力协同、推动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等方式,着力提升服务能力、资源带动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小企业中的综合枢纽作用。全面推动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培育企业上规入统、招商引资、项目评估、政策宣传解读等方面发挥作用,紧跟市场和企业需求,实施精准服务。

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引导发展一批协助中小企业办理或代办行政审批事项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政策可达性。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综合运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工具发展大数据信用评级、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共享人才、人岗智能匹配等新服务业态,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坚持以“四个一”为工作抓手,即树立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建立一套志愿服务体系、打造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搭建一个线上志愿服务平台。倡导高校、科研院所、专业市场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等各类人员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组建一支高水平志愿服务团队。引导中小企业园区、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站。建立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清单,探索空中课堂、线上义诊等志愿服务新形式,定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个性化解决方案。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推动建立本地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规范评价体系,引导各类服务机构建立完善服务流程、服务收费、服务记录、服务评价、业绩考核等制度,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八)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促进投资创业便利化为导向,深入推进“宽进严管”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改进政务服务,对民间资本投资项目,除国家和省规定须由市级办理的核准、备案手续外,一律下放到县(市、区)办理。做强“贵人服务”品牌,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继续发挥好“服务民营企业省长直通车”作用,畅通政府与民营企业沟通渠道。全面推行“套餐式集成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投资者营造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简化中小企业注销登记程序,实现中小企业市场退出便利化。继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提升“一云一网一平台”,推动政务数据标准化、服务网络化、办理自动化。

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充足市场空间。加大利用外资力度,深入实施外商股权投资企业试点。拓展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探索建立准入负面清单,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养老、金融、新基建、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公示查询和信用监管,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政务数据及金融机构服务数据,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库,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建立企业“白名单”。

营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及时修订《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保障中小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继续深化开展清理民营(中小)企业账款工作;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公益诉讼制度、维权服务机制。健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能力,推进知识产权便利化服务,让专利收费减缓、专利优先审查绿色通道、专利审查高速路等政策更多惠及中小企业。加大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和惩戒机制,切实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

营造更加便利的融资环境。加大政金企对接力度,用好“贵州税务信用云”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政金企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贵州金融云”“信贷通”等信息化平台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通过控股、参股、增资等方式,培育一批专注中小企业、资本规模较大、风险管控能力强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动设立省级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着力构建担保风险共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提供贷款贴息和奖励,推动落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降费奖补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中小金融利润考核权重,逐步提高中小信贷从业人员免责比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投放,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发展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共同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供应链融资线上化、数字化,加强涉企数据与交易数据整合,与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金融产品上线、有关机构入驻、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运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构建上下游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防控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完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加大中小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奖补力度。

(九)深化中小企业开放合作

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跨区域合作。引导中小企业对标发达地区先进工艺技术、产品标准和管理经验,承接跨区域合作项目。推动中小企业更大程度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引导中小企业与长三角、泛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加强协作配套,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走出去”和“引进来”。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小企业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数字贸易发展,加快建设中国(贵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引导龙头企业搭建海外项目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共同融入全球产业链,联合开展海外项目布局和跨境电子商务。加大中小外贸企业服务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聚焦32个重点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补链、延链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增强开放发展能力。

搭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办好酒博会、数博会、贵洽会、工博会、茶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组织中小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推动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与项目对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探索中小企业对外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和新举措,提升开放合作能力。

(十)促进中小企业“接一连三”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与农业结合发展。支持白酒酿造、农产品加工等中小企业与原材料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供给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培育行动,分年度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生产主体,带动农业发展。鼓励中小工业企业和生产地重视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推进贵州茶叶“三绿三红”“多彩贵州水”“贵州刺梨”“贵州油茶”等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引领中小工业企业向品牌化、规模化、高端化运作方向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支持白酒酿造、食品加工等中小企业深化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创新发展模式与理念,大力发展体验式旅游,开发旅游商品。鼓励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化工等中小企业利用工业遗产,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拓宽企业发展空间。聚焦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结合旅游交通服务网络构建,加快发展以演艺、公共文化、索道、观光车、山地户外运动装备等为主的文化和旅游装备产业,打造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推动中小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开发个性化产品,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加强特色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鼓励中小企业与工程咨询单位组建“交钥匙项目服务”联合体,积极发展交钥匙工程、建设-移交、建设-运营-移交等多种形式工程总承包服务,提供端到端的系统集成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第四章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机制。强化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能职责,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和信息共享。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制定、指导服务、整合资源,统筹处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共同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项目建设等重要事项。压实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体责任,完善沟通联络、分级化解、问责追究和专项督查机制,形成各负其责、逐层逐级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和合力。

完善中小企业决策保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工商联职能优势和作用,统筹协调中小企业领域行业协会、商会、联盟和专业智库的专家资源,共同成立中小企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开展中小企业领域跟踪研究,为中小企业相关政策制定出台提供决策支撑。建立政策出台前征求中小企业与专家意见制度,完善中小企业政策发布、解读和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涉企政策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和工作推进机制。合理设定阶段性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定期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推广各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政策和工作举措,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调整和优化规划实施方案,做好中期评估和修订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资金支持,扩大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鼓励各市(州)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争取设立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充分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加强人才支撑,完善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畅通非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优化中小企业人才市场环境。加强用地保障,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自有工业用地发展新产业并进行研发创新,根据相关规划及有关规定允许增加容积率的,重新签订出让合同,可以不增收土地价款等费用,优化土地市场营商环境,保障中小企业依法平等取得工业用地权利。

狠抓政策落地。加强政策宣传,汇总整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编制发布《贵州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汇编》,基于省级枢纽平台开发线上政策申报和智能诊断小工具,探索运用直播公开课、短视频等新型政策宣传工具,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推动政策落地,深入实施政策落实、金融服务、降本减负、扩大民间投资、营商环境整治、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等六大专项行动,推动减税降费、融资支持、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简政放权等系列惠企政策落实,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政策获得感。

加强政策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定期开展中小企业政策贯彻落实及实施成效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各地相关部门工作考核体系,督促各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发现问题、优化完善政策体系、更好推动政策落实。

(三)加强运行监测

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重点企业经营监测和跟踪服务,强化行业信息统计和信息发布,逐步建立中小企业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探索运用大数据等手段搭建中小企业发展监测平台,依托“全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加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数据采集,扩大监测企业覆盖面,增加监测企业样本,对中小企业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预判发展趋势,形成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协调各部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为优化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四)压实安全责任

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监管,完善安全生产组织协调工作机制,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健全责任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贵州行”活动,引导中小企业正确认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督促企业增强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科学有效地防范机制,加大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做到安全隐患“零容忍”,确保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