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七年一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科学引导“十三五”时期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广西信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主要成就
一、产业规模大幅增长,结构持续优化
信息产业规模大幅增长。2015年,广西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广西新的2000亿元产业。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54亿元,同比增长27.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19%,增速首次超过全国平均。“十二五”期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362亿元,是“十一五”的1.5倍,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2015年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03.3亿元,同比增长29.2%;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92.5亿元,按可比口径测算增长5.9%。
信息技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逐步形成软硬兼备、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生产电子计算机产品、通信设备产品、医疗电子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太阳能光伏产品以及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产品、电机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品涉及交通、电力、旅游、酒店、教育、医疗、城市综合管理等多个领域,全区软件企业有200多家。
电子信息产业形成集聚优势。已初步形成以北海至桂林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以北海、南宁、桂林3个城市为区域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海、南宁、桂林3个市,3个市的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约85%。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北海、柳州4个城市,4个市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约95%。梧州、柳州、贺州等市电子信息产业也正在发展壮大,产业特色鲜明。其中,梧州以生产手机主板、整机及笔记本等基础电子元器件为主;柳州以汽车电子、数字装备为主;贺州以生产铝电解电容器、电极箔等电子产品为主。
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初具成效
多层次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十二五”时期,广西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641家,其中电子信息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3家,占比达到17%。为重点支持发展电子信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西共下达科技计划项目81项,经费2070万元。广西通过采取部区共建、校企联建等多种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初见规模,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重点实验室7家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电子信息产业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排名第四。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广西实现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零突破,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领军人才、2人被评为全国专利信息师资人才,58人获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15人获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员资格。广西海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培训,已培养超过2000名信息技术相关人才。
三、信息化应用亮点频现,“互联网+”成果凸显
“互联网+”取得显著成果。在制造业领域,广西建成国内首个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东风柳汽、柳工、糖网、三金、立白等16家试点企业获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桂林和柳州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电商领域,大力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2015年广西实现4420亿元的电商交易额,同比增120%。广西糖网、中国茧丝交易网、中国凭祥红木交易网等一批行业网站成为国内的领军企业。在农业领域,广西目前已经建成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农产品质量追溯、农情调度、农业信息采集报送等一系列农业应用系统,如柳州鹿寨县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区基本实现精准化生产。在物流领域,初步建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全区服务业增长亮点,为广西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广西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柳州市鱼峰区、钦州和玉林已被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南宁、桂林、梧州被列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广西联通与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上海贝尔等硬件、软件及集成支撑开发企业在内的75家企业,共同成立广西联通智慧城市产业联盟。中国电信与区政府、14个地市政府均签订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的“爱城市”智慧城市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已覆盖柳州、南宁等八个地市。南宁市旅游局与中国移动南宁分公司签订了南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广西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建设。
四、信息基础设施加速升级,网络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持续加速,应用基础设施部署逐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广西加快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宽带化智能化升级,宽带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宽带网络服务能级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底,广西移动电话基站物理站址数达到54000个。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全区各地市,并加快推进全光网建设,其中8兆比特每秒(Mbps)及以上速率用户占比超过了“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相关目标要求。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的建设迈入新台阶,自治区克难攻坚推进宽带村通工程,直接投入资金逾10亿元,实现了全区行政村通互联网率100%,通宽带率超99%。进一步加强国际通信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中国联通在南宁建成国内面向东盟十国的区域性国际通信出入口。在提升网络服务能力方面,广西认真落实提速降费举措,为所有低于4Mbps速率的用户免费提速到4Mbps。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同时,广西还着力加强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应用基础设施的部署。
五、配套政策较为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捷
产业发展规划与配套财政支持政策较为完善。“十二五”期间,广西陆续编制出台了《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性文件,并先后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项目验收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优化。广西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营业执照等级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面向大众开放自治区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桂林市工业云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设计、技术和资源服务等支撑。政府还提供基础全面的公共服务,为企业在场地支持、创业培训、社保服务、网络支持、人力资源、法律架构、财务管理、工商税务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密切,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展
在经贸服务领域,广西连续多年推进“电商东盟”项目,其中美丽湾网上商城、华南城“东盟购”等一批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正在形成面向东盟、辐射全球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广西与外交部、交通部共同构建了中国—东盟47个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港航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际性航运信息共享。在技术合作领域,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中心官网发布信息逾5000条,对接平台为中国和东盟企业发布项目供需信息超过1000项,促成网上对接300余项。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覆盖东盟10个国家,共1763家企业,其中国内1282家,东盟国家481家。在人文交流领域,充分发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初步搭建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技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平台,畅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互联网领域交流合作渠道。
第二节存在问题
一、产业基础较薄弱,竞争优势不明显
广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在全国占比不到2%。2015年,广西信息产业收入规模排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16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排名更为落后。2015年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值为2.6:1,而同期广西的比值为16:1,即与全国相比,广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制造低端,即“高端产业、低端环节”,软件、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等发展滞后于整机发展。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乃至产业集聚方面存在“低端过热、高端不足”的现象。广西电子信息产业的细分产业门类较多,发展方向较为分散,产业关联度较小,产业链较短,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链脱节。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产业配套较弱,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二、人才队伍不够庞大,产业领军人才缺乏
广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少、科研技术能力不强,所培养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尤其缺少领军的高层次人才。各院所设置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或产业的传统领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不足,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广西具体的人才吸引政策和手段较为有限,人才招聘渠道狭窄,企业需要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难以满足。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相比,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工资水平都明显偏低,不仅难以吸引外地人才,而且造成本地培养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大量流失,给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人才挑战。
三、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缺乏支撑自主创新的技术积累。占据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前二位的北海、南宁基本都是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低端装配环节,劳动力密集现象严重。由于技术资源相对分散,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支持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合力。广西仍未有效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推广之间的互动机制,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服务结合不够紧密,产学研用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支撑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由于缺乏专业的产品检测机构,大部分的产品都需要到区外进行检测,周期长、花费大,使新产品开发成本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公共科研和检测平台亟需建立。
四、企业经营成本偏高,资金缺乏保障
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物流、供电、税费等方面成本偏高,产业与物流体系的良性互动体制尚未建立,海关通关能力及水平需提高,还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企业用地难等问题。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有限。由于投融资机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乏了解,难以评估其收益与风险,因此不敢贸然贷款给相关企业。而广西创业投资企业少,融资性担保体系和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此外,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缺乏统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资金,总体投入有限。
五、发展环境不够理想,配套政策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产业创新发展意识不足。尽管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置于重要战略地位,但部分地方及部门政府官员认识尚不深入,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未能深刻掌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及方法,甚至害怕了解新技术、新趋势,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计划的宣传需进一步加强。此外,政策集约配套能力不足。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刚性不足,各类政策的集约程度不高,而且在实际执行中经常被人为设置障碍、门槛。北海、南宁、桂林三个产业基地的“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基地作为“加速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载体、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重大机遇
一、产业加速变革形成创新发展新空间
当前,以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全球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进入新一轮加速期,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快速演进,深刻重构了信息产业发展图景,打破了旧有产业格局。同时,信息技术创新从单点迸发、单一产品向体系化、集成化、融合化创新转变的趋势日趋明显,信息技术与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术和传统产业的交叉渗透日益深化,催生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产业变革发展趋势下,各类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以智能硬件、新型平板显示、工业软件、高性能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产品市场空间极其广阔,广西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机遇窗口正在打开。
二、国家不断加强战略部署指明发展新路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政府战略部署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信事业代表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作为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要构建先进技术体系、加强前沿和基础研究、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等任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作为实施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顶层设计文件,要求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国制造2025》要求未来中长期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四大细分行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要求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国家重大政策持续出台,为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三、国内区域合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空间集聚态势逐渐形成。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领先全国,成为三大核心区域,对周边省市产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渐显现。广西积极推动南宁·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将与北京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深入对接,实现北京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优势与广西区位、生态资源优势的互补,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持续推进,广西积极规划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形成承接广州、深圳产业转移的突出优势。“十三五”期间,广西与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四、新常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动力
未来五年,广西将由中低等收入向中高等收入跨越,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提升,工业化由中期阶段向中后期阶段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创新突破与广泛应用将推动劳动生产率的大力提升和产业价值链的重新整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助力广西把握历史定位和阶段性特征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新趋势新特点的必然要求。广西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利于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加快形成高质量、多层次的供给体系;有利于优化产业组织方式,提高组织效率,降低供应链成本;有利于促进信息消费,引导居民消费从关注价格向关注品质转变,加快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催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崭新业态或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动力引擎。可以看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推动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大有可为,能够为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核心动力,为推进全面脱贫攻坚提供有效支撑,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抓手。
五、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提供重大机遇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进程加快,广西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当前,中国和东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呈现巨大合作空间。东盟方面,互联网用户规模已居世界第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然而本地产业基础薄弱,进口依赖较强;中国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东盟将成为优势产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区域;广西方面,作为面向东盟的支点,广西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正加紧推进,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连接西南中南、对接粤港澳“五大通道”已展开布局,广西面向东盟国家的战略支点价值不断凸显。“十三五”期间,广西凭借区位、语言、人文渊源、政策叠加等独特优势,大力挖掘东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巨大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将对承接全国前景良好、转型效果突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端产业转移形成有利条件,通过面向东盟的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实现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国际化”发展。
第二节严峻挑战
“十三五”期间,广西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面临两方面严峻挑战。一是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近年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依然占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价值链制高点,越南、泰国、印度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而广西电子信息制造业在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则呈现下降趋势。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态势,新型显示、核心电子元器件、智能电子终端等相关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另一方面,新兴发展中国家积极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低端制造领域,印度和部分东盟国家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形成对广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流。二是来自周边省份竞相发展的竞争压力。广西周边省份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如云南以“云上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海南提出将互联网产业打造成未来支柱产业,贵州全面布局大数据产业。随着周边省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将形成更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
第三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要求,紧密围绕实现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的新使命,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为主线,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基础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促进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持续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以及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业态、新应用创新发展,不断吸引国内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广西集聚,打造面向东盟的信息技术产业高地,为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源动力。
第二节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多种形式,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质量和效益,增强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软硬件技术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坚持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
——开放合作。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着眼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结合“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东盟沿线国家信息产业合作和面向东盟的产能输出,提升产业国际化布局和运营能力。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做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承接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突出优势,引入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实现国内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广西集聚。
——协调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各地市产业布局合理,形成差异布局、协同共进、分工合作的良性局面,杜绝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区的盲目建设和恶性竞争。坚持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结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需求进行整体定位,加强产业链条之间以及区域间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共享和能力配套。
——融合发展。坚持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坚持信息产业与高端制造等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
——绿色低碳。在电子信息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制造及重大工艺等方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贯彻执行电子产品能效标准,加强软件开发与硬件设计,不断提高电子产品能效。强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发展。
——安全可控。统筹协调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健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在发展中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新型显示、北斗导航、工业软件、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领域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推进知识产权建设,力争到2020年,信息技术行业新申请的发明专利数量和标准拥有量有显著提升,其中发明专利数(件)达到1000。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重点培养和引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到2020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到4550亿左右,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增长率约15%,超过3900亿,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率超过20%,达到300亿,电信业务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4%,达到350亿,信息技术产业结逐步续优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10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骨干企业50家,打造本土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打造5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初步完成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产业发展格局。
新兴业态进一步发展壮大。计划到2020年,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在国内具备较强竞争力,培育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企业2-3家,集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20个主要行业领域的“互联网+”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全面建成,“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电子商务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区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1万亿元,培育形成交易额超1000亿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3家,超100亿元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20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大于75,主要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业普及率达到74%,主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到52%。
网络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发挥支撑和促进作用。固定宽带网络覆盖比例达到85%,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90%,重点工业园区实现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覆盖,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互联节点,建成海底光缆登陆点,满足国际通信需求;大数据中心、云计算行业服务平台、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发挥较大产业支撑作用。
表312020年主要指标
指标 | 2015年 基数 | 2020年 目标 | “十三五”年均增长率(%) | |
产业规模和结构 | 信息产业收入(亿元) | 2366 | 4550 | 14.0 |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亿元) | 1954 | 3900 | 14.8 | |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亿元) | 120 | 300 | 20.1 | |
信息通信业收入(亿元) | 292 | 350 | 3.7 | |
引入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信息技术企业数量(家) | 3 | 10 | 27.2 | |
技术创新 | 信息技术专利授权数(项) | 442 | 1000 | 17.7 |
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 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 | 60% | 90% | 8.4 |
新业态发展水平 |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 4420 | 10000 | 17.7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 | 73 | 75 | 0.5 |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安全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明显优化,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安全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信息安全管理等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监管机制不断健全。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产业链体系化部署创新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手段,强化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构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优势。发挥北海电子信息产业园在新型显示领域的集聚优势,鼓励冠捷显示、北海惠科等企业合作创新,突破虚拟现实、激光显示技术、电子纸显示技术、三维(3D,3Dimension)显示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面板等显示技术攻关及产品推广。鼓励三诺电子、一铭软件等企业推进工业软件、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等优势领域软件产品发展。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电信运营企业等联合突破北斗导航相关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推进未来网络技术和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产品发展。重点依托南宁市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鼓励石基信息、金岸网络、爱车网、亿程科技等企业突破信息技术与旅游、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鼓励产、学、研机构超前布局未来网络、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通信设备、行业电子产品、工业应用软件、小语种软件等关键环节和优势领域,布局研发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支持技术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发展,统筹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的互动发展,培育信息产业发展新动能。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投资者地位,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项目由企业牵头,支持企业以商招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引进转化区内外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区内产学研合作成果就地转化,鼓励北斗、工业软件、小语种软件等领域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成立开源技术研发团队,采用校企联建、区域共建等方式联合创新,积极参与和组建开源社区。鼓励南宁、北海、桂林、柳州、梧州、贵港、贺州等地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以及广西计算中心、桂林福达等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业示范孵化基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探索政企合作、企校联合、企业集群发展等新机制与新模式,支持自治区人社厅与腾讯探索分工协作共建众创基地,鼓励建立采取股份制、委托开发、成果转让、知识产权许可转让等方式的创新战略联盟,提高产业的集成化、协同化与系统化。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明确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定位,从政府主导创新向服务创新转变,搭建科技云平台和科技大数据平台,构建广西全区的科技信息化服务支撑体系。在南宁、桂林、北海等地构筑针对北斗、工业软件、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标准规范、市场推广等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建设CCC和FCC认证检测实验室,以政企联合等方式加强北斗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强化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桂林市工业云平台、中国—东盟港口物流信息中心,基于互联网构建低成本高效率创新创业服务网络,重点支持开展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北斗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完善关键技术和产品及关键应用领域的专利数据库,形成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数据动态监测与分析的公共服务机制。
第二节打造协同开放的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区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围绕广西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及现有产业基础,构建“一核一轴两翼”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南宁为核心,形成南宁-北海-桂林-柳州-钦州的信息产业核心轴、贺州-梧州-贵港-玉林信息产业带以及防城港-崇左-百色跨境电商带,打造“山”型产业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建设形成由主体园区、专业园区与综合园区组成的网络型、多层次、开放性重点信息服务体系。
图4-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专栏1:“一核一轴两翼”空间布局 一核:以南宁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作为广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宁工业基础好、市场空间大,将南宁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域,能够立足已有工业基础,对整个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一轴:南宁-北海-桂林-柳州-钦州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核心带。南宁、北海、桂林、柳州、钦州是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较强的城市,立足城市已有基础,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产业核心带。 ——南宁重点发展新型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及软件产品开发,逐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产业; ——北海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数字音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引进软件设计研发; ——桂林重点发展微波通信、光通信、北斗导航、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产业; ——柳州立足已有工业基础发展汽车电子、北斗信息产业、工业软件开发、电子节能、数字化装备等行业应用电子; ——钦州以中马钦州产业园、钦州高新区为龙头,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制造、“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港口智慧物流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离岸外包服务中心、广西信息消费中心。 两翼:贺州、梧州、贵港、玉林信息产业带;防城港、崇左、百色跨境电商服务带。 ——贺州利用东部地区铝电资源优势,发展铝电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发展计算机产业、太阳能利用、高能电池等产业,建设成为综合型电子信息制造及信息服务基地。 ——梧州以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电子信息集群、梧州工业园区为核心,建成产业转移承接与提升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基地。重点发展手机主板、整机及笔记本等电子产品,发展掌上多媒体产业及电子信息服务产业,配套发展电子信息材料产业。 ——贵港以赛尔康(贵港)电子产业园为核心,打造成为重要的电子加工生产基地。 ——玉林发展医疗电子、会展旅游信息服务业。 ——防城港、崇左、百色利用沿边区位优势及农业、矿产资源禀赋,以东盟为主要市场,发展跨境电子商贸服务。 |
对外加强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中高端环节梯度转移。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抓手,加强与北京、深圳、广州、上海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领先地区的区域合作,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示范区,批量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企业,整合引入示范区在创业创新和投融资方面的资源与经验,快速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促进集聚发展。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精准招商计划,重点在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北斗导航、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新型显示等领域引入投资企业,引进一批产品档次高、科技含量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国际知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以商招商模式,大力引进上下游企业,引导企业间通过联合并购、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形成大型的企业或企业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此外,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南宁渠道”的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战略投资者入驻广西。
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梯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较好的南宁、北海、桂林要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的桂中、桂东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工业制造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配套能力,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发展新区侧重产业内企业在质量与数量上的同步积累,做好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扶持工作,壮大小微企业,并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企业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推动新业态新应用发展
全面拓展“互联网+”服务。积极贯彻落实《广西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鼓励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消费模式等各类创新,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发展。面向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求,加快推进广西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各级电子政务服务门户建设,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深化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打造面向工商、税务、警务等政府服务和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产品和服务体系。面向社会保障、健康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大力支持各类“互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民生类公共服务向互联网延伸。深化互联网与农业、林业、能源、金融、旅游、交通、物流等重点行业的融合,推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智能用电平台、网上东博会、广西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东盟的广西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重点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信息交流、贸易融通、人员协作。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广西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积极推广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研发组织模式和创业创新模式。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统筹布局全区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旅游、林业、测绘地理、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数据中心建设。围绕工业、金融、电信、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应用需求推进自治区级或城市级混合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企业加快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支持企业面向东盟国家开展云计算服务,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面向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的大数据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发展,构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民生服务体系,推进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快培育大数据服务业态,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深化物联网在行业领域、消费领域和智慧城市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重点推进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一批新兴智能硬件、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型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条。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模式和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发展,积极培育互联网能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新兴产业。加快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AugmentedReality/VR,VirtualReality)、北斗导航等新型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开发和应用,推动行业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加速发展。面向制造业、商贸业、农村、旅游和跨境等重点领域,着力发展一批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与第三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广西特色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围绕北部湾经济带、西江经济带和桂西桂北资源富集区,推动“多点”特色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发展,建设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园,依托钦州保税港区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国际商品直销业务。推动物流配送企业整合资源,加快建立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物流企业与电商企业、个体经营者的市场信息互动和需求对接,鼓励企业在东盟国家建立海外仓和物流配送基地,促进物流产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培育本地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引进本地市场亟需的支付、安全、信用等第三方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商,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节促进信息技术产业与制造业融合
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紧密围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等重点装备制造产业关键环节的研发需求,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控系统、工业软件等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硬件等技术在制造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加快发展具有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制造的应用推广,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等优势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并在信息化基础条件好、对发展智能制造需求迫切的行业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柔性生产线建设。
推进制造业新型生产方式服务创新。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入合作,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链融合配套发展,培育制造业新型生产方式。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企业深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嵌入式软件技术应用,推广应用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远程运维、产品生命周期追溯等智能信息服务。在重点领域建设智能工厂,加快建立以数控机床、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交互等相互协调联动的智能化生产线,加强工业互联网在实时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等方面的应用。面向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云化需求,支持第三方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提供行业软件、数据智能分析、IT资源租赁等专业化服务。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建成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培育一批生产设计绿色产品。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装备,引导有色金属、建材陶瓷等传统制造业对生产使用高耗能设备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借助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高端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能源管控中心,实现对能耗数据的实时监控、实时管理。鼓励节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产品生态设计。推进资源能源循环高效利用,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加快传统数据中心节能化设计和改造,鼓励企业研发、应用节能型服务器设备,采用高压直流、自然风冷等新型数据中心节能技术,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化升级,提高信息技术资源利用效率。
专栏2 制造业提升工程 1、先进装备创新。以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中船华南船舶机械有限公司、南宁源正新能源汽车公司、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载体,依托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广西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制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先进装备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支持梧州智能化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和通用航空维修店建设。支持柳州市建设和打造国内领先、辐射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推进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和数控嵌入式软件产品等在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应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智能制造。设立智能制造专项基金,在汽车、工程机械、有色金属、制糖、食品加工、建材陶瓷等产业领域分类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装备(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突破一批智能工业核心信息设备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智能制造基础通信设备、智能制造控制系统、新型工业传感器、制造物联设备、仪器仪表和检测设备、制造信息安全保障产品在智能制造中的规模化应用,重点支持南南铝业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建设。 3、服务型制造。设立服务型制造基金,建立服务型制造专家库、行业大数据中心,促进从事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的企业发展,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支持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食品加工、建材陶瓷等重点领域强化智能集成、精益制造、云端服务能力,构建智能服务平台,分类实施网络化精准营销、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总集成总承包、网络化协同制造等试点示范。 4、绿色制造。以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为示范点,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引导企业借助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实施清洁生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鼓励制造业利用再生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 |
第五节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机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科学协调、可持续的制度体系。面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等重点领域,加紧制定并落实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推动已发布标准的实施。为适应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5G等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加强新兴领域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加快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研制。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中的应用。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健全跨行业、跨部门的应急协调机制,切实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预警通报、分析和协调处置能力。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和关键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健全分级保护、动态调整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将互联网企业所有或运营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监管范畴,确保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强化对为政府机关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安全管理,加强对政府机关互联网安全和保密防护监测,加快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完善非涉密系统等级保护制度。随着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服务业延伸拓展的步伐,尽快推动安全保障体系向重点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全面覆盖,明确监管主体和相关企业安全责任,制定完善安全保障制度及配套政策措施,建立信息安全审查制度和标准体系,开展重点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审查和风险评估,强化风险管理。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网络安全监测防护平台和网络安全应急合作平台建设,加强面向东盟重要信息基础设施的测评和防护。
加强大数据场景下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加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网络数据的分级分类监管,强化网络数据全生命周期保护,推动建立大数据共享与数据保护协调管控机制,推动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企业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信用体系,加强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安全保护的市场监管。
推进关键安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新技术新业务安全保障技术研发创新,提升“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业务开放等新业态带来的新型信息安全威胁应对能力,推动安全技术产品在政务信息系统、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积极推动互联网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认证工作,加快特色企业培育,打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竞争有力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机构的平台作用,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安全产业社会信用体系。
专栏3 信息安全产业培育工程 1、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体系。依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保障需求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信息安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发挥政府应用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和普通消费用户优先使用本地产品和服务;加强信息安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开展社会化培训。 2、打造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和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为重点,争取国内骨干企业落户,带动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积极与东盟国家政府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加强面向东盟国家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开展信息安全人才培训工作;优化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
第六节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全区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宽带广西·光网城市”建设,核心城区全部实现光纤接入,行政村宽带比例达到100%,实现网络信息服务全覆盖。在中电北海产业园、桂林光通信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立宽带应用示范点,为园区高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大通信铁塔建设投资力度,推动内容分发系统等宽带网络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升级与应用,提升网站服务能力。支持广西电信、广西移动、广西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进行中国—东盟信息高速公路跨境光缆建设,建立广泛连接东盟各国的信息传输通道。
推动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升级。推进无线局域网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启动5G技术试商用服务。增加主要业务应用宽带配置,促进现有网络向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演进升级,有效改善用户体验。进一步打造“无线城市”,加强城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主要镇城、旅游景区无线热点覆盖率达到100%。
推进全区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实现全区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换代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建设全程全网、可管可控、有线无线卫星相结合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具备承载高清超高清数字电视、高清可视电话、互联网宽带、物联网、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能家居等全业务能力。支持数字微波传输等广播设备技术研究,电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形成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产业链。
加快三网融合发展。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鼓励广电、电信企业及其他内容服务、增值电信服务企业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的有利条件,以宽带网络建设、内容业务创新推广、用户普及应用为重点,通过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广播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其他融合性业务,带动关键设备、软件、系统的产业化,推动三网融合与其他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新兴技术公共平台。建设行业云平台,推动各类信息系统、云服务应用软件向云计算服务平台迁移,拓展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各类云服务模式应用。搭建区域性物联网的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使得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公交、视频监控终端、环境监测、智能物流、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应用拓展。建设“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全区科技基础数据库、市县级数据子节点,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构建全区的科技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主要科技数据资源在全区的开放共享。
强化工业网络设施建设。加大在南宁、柳州、钦州、北海、桂林等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在中电北海产业园建设比较完善的云计算中心、服务业宽带、工业宽带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在保证网络稳定性和广泛性前提下的信息实时传输。加快工业网络接入规范、交互技术和安全技术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选择柳州、钦州、北海、桂林等条件成熟的工业集中区,做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规划、应用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推动汽车制造、大型光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工业设备、终端、供应链和人员之间形成专业性网络,实现网络化生产,通过应用示范,带动工业互联网发展。
专栏4 工业网络设施强化工程 1、加大在南宁、柳州、钦州、北海、桂林等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比较完善的云计算中心、服务业宽带、工业宽带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 2、加快工业网络接入规范、交互技术和安全技术等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通过应用示范,带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从而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提升。 3、选择柳州、北海、钦州等条件成熟的工业集中区,做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规划、应用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在局部区域的工业设备、终端、供应链和人员之间形成专业性网络,实现网络化生产;对于网络要求较高的工业生产,需实现在保证网络稳定性和广泛性前提下的信息实时传输。 |
第七节全面支撑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运行
提升产业国际化布局和运营能力,全面支撑形成以广西为支点,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国际通信网络体系和网络枢纽。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是广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抓手和契机,形成推动广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巨大推力。依托广西区位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语言优势,充分发挥东盟潜在的6亿人口市场规模优势,大力促进国内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产品、服务向广西聚集,打造面向东盟的互联网技术与产品集聚区、转换区和输出地,从而全面支撑构建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东盟信息枢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生根。
围绕基础设施、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经贸服务、人文交流等五大平台,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加强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信息枢纽的建设,不断完善国际业务出入口,夯实中国—东盟信息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东盟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中国—东盟技术产业协作体系,依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重点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网络搜索、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合作,与东盟国家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信息技术交流、创新和转让。壮大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与东盟国家间的高效、便捷、低成本贸易通道,鼓励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外贸向东盟国家拓展业务范围,推进支付、物流等电子商务服务业走出去。充分发挥东盟小语种的优势,在网络文化、远程医疗、智慧旅游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搭建经济、人文、金融、地理信息、社交网络等多领域信息服务的平台。加快推动中国—东盟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容灾备份中心建设,加强与东盟各国数据资源开放合作机制、互换协议、共享标准、数据保护等规范的合作对接,引导双边信息资源有序畅通共享和梯度开发,支撑和不断深化基于数据开放的业务合作与东盟国家开展全方位信息共享,共同享有信息流带来的机遇,提升双边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章发展重点
第一节优势新兴产业引领型
一、新型显示
基于中电北海产业园、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与光电子产业,大力发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产品,加快推进背板工艺/高画质、低功耗、3D及触摸应用等方向的技术能力突破和工艺水平的提升。发展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产业,重点支持从背板工艺、有机成膜、封装、高画质、透明应用等方向寻求突破。提前布局全息、激光、柔性等前瞻显示技术,推动柔性基板、低温半导体背板、薄膜封装、柔性器件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开展激光光源性能提升、激光显示总体集成等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引入新型显示生产线,提高关键材料及设备的配套水平。鼓励新型显示产业在北海、钦州等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发挥冠捷显示、三诺电子等骨干面板企业对产业链带动作用,引导面板企业加强横向合作。
专栏5 新型显示突破发展工程 1、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高分辨率OLED显示屏,中小持续尺寸可弯曲、可折叠柔性AMOLED显示屏和超高清激光显示产品。支持企业提前布局全息、激光、柔性等前瞻显示技术,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裸眼3D显示等技术与产品。 2、产业链完善。发挥区内显示器、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整机制造产业市场优势,推动新型显示上下游企业在北海、钦州产业园区聚集。整合资源引进新型显示面板上游材料生产线,推进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6代低温多晶硅显示面板。 |
二、北斗卫星导航
支持北斗技术与产品研发。充分发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及其他科研单位的研发能力,突破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高性能组合导航、终端性能检测认证等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灵敏度北斗导航产品及系统。支持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和嵌入式软件、个人移动信息终端芯片,通信卫星地面用户终端、便携式多媒体终端以及采用卫星通信新技术的地面通信系统等,以及适应于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芯片产品、天线产品等研究与开发。支持广西北斗航天科技产业园开发北斗导航、遥感遥测产品,重点发展北斗卫星及多模式兼容的移动导航信息系统应用产品、无人航空器。
培育发展北斗导航应用与服务。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区域高精度北斗位置服务网。面向智慧旅游、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船舶通航、智慧农业(木薯、甘蔗)、林业等重点领域,推动应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关、大众位置服务、车辆监控、高精度位置服务、WiFi室内定位等北斗应用示范实施。加快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应用服务运营平台建设,鼓励自治区内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服务企业和位置服务(LBS,LocationBasedService)企业向北斗位置服务转换。强化对东盟的区位和贸易优势,围绕面向东盟的北斗卫星导航终端产品生产与出口,构建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传感定位、地理空间信息等公共平台、基础信息库和国际推广体系并开展相关产业合作。
打造北斗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推进国家级北斗导航应用及产业化省级示范,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运营服务中心和卫星导航生产制造基地,加快建设钦州北斗导航产业基地、防城港北斗导航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支持柳州市柳东新区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卫星应用产业示范基地。组建广西北斗导航产业联盟,优化广西卫星导航产业的空间布局,加快形成集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北斗导航产业链,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广西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壮大广西北斗产业规模。
专栏6 北斗导航应用及产业化工程 1、北斗技术与产品研发。开发智能化、小型化、低功耗、高灵敏度北斗导航产品及系统;基于北斗兼容型多模卫星导航芯片和嵌入式软件、个人移动信息终端芯片,通信卫星地面用户终端、便携式多媒体终端;遥感遥测产品、无人航空器。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位置感知与位置服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建设。 2、北斗示范应用。面向智慧旅游、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珠江—西江黄金水道船舶通航、智慧农业(木薯、甘蔗)等重点领域,推动应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关、大众位置服务、车辆监控、高精度位置服务、WiFi室内定位等领域。在桂林建设北斗地面站及产业园,推广北斗在桂林旅游、导航、应急方面的应用。 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应用服务运营平台;构建面向东盟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卫星传感定位、地理空间信息等公共平台。 4、北斗聚集区打造。积极推进国家级北斗导航应用及产业化省级示范,推动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运营服务中心和卫星导航生产制造基地,组建广西北斗导航产业联盟. |
三、工业软件
结合区内优质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领域工业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工业软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集成应用。面向协同组织、个性定制、智能生产、服务制造等新模式需求,积极开发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与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等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着力攻克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工业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依托广西德意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等重点领域的工业应用软件,加强重要工业领域行业解决方案定制化深度应用,打造工业云应用服务体系。加强工业软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结合,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搭建工业大数据平台,开展基于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EtherCAT)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工业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业大数据的规律抽取、特征分析和智能建模,实现工业过程优化。
专栏7 工业软件示范工程 1、工业操作系统及其应用软件。以广西一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软件行业协会等软件企业及科研机构为载体,组建软件技术创新联盟。面向数字化产品及智能成套装备,重点研制高安全、高可信的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农业装备等重要关键领域研制并推广应用高端制造业嵌入式系统。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需求,开发研制更方便快捷的东盟语言翻译软件等,推动中国—东盟基础软件生态合作。 2、工业大数据平台。以南宁高新区、北海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园为示范,面向终端与云端数据的交换融合与智能协同,研制设备端的嵌入式数据管理平台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开发云端具有海量处理能力的工业数据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挖掘与应用的工业数据处理软件栈。鼓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构建先进开放的工业大数据平台,展开基于EtherCAT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的工业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业大数据的规律抽取、特征分析和智能建模,实现加速产品创新、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工业生产线物联网分析、工业企业供应链优化、产品精准营销、生产计划与排程、产品质量管理与分析等功能。 |
四、电子商务
积极引导汽车、机械、食品等自治区优势产业集群开展电子商务,鼓励龙头企业、行会组织或第三方服务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垂直电商平台,打造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现代制造业电子商务转型发展区。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支持传统商贸服务业改造升级。扎实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的标准化质量管控和原产地品牌建设,打造面向全国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供应基地。充分整合广西旅游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为契机,加快服务跨境贸易的多语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通关、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企业对企业(B2B,Business-to-Business)跨境电子商务、东盟旅游服务等本地跨境电商平台和中国—东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推动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培育并引进一批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推进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系统开发、咨询、培训、代运营、支付、安全、信用等专业化服务发展,构建完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
专栏8 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 1、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国内电商企业通过投资或并购东盟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海外营销、属地化服务,进入东盟市场。 2、跨境电子商务绿色通道。打通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绿色通关、电子单证传输、货物运输、外汇结算等跨境电子商务的绿色通道。 3、行业电商平台壮大工程。围绕汽车、医疗器械、有色金属、食糖、酒精、淀粉、蚕丝绸、松香、中药、红木家具等广西优势产业和产品,培育壮大大型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支持广西大宗特色农林产品公共现货交易平台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 4、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设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基本覆盖所有农村。 5、打造物流信息及交易平台。实现广西区内、广西与西南中南地区之间、广西与东盟国际国内多式联运全程物流供应链的网上交易撮合,物流信息的高度汇聚与共享。 |
第二节后发新兴产业赶超型
一、物联网
重点依托广西物联网产教融合基地、南宁和桂林高新技术区,促进与物联网感知功能、通信功能、处理功能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和研发制造,推动智能感知终端/网关、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机器对机器(M2M,MachinetoMachine)终端、核心系统芯片、模块与敏感元件等核心产品制造向高端化发展。在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二维码标识技术、安全认证核心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开展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读写器及其应用系统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发相应的信息感知、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系统设备,推动嵌入式软件、应用中间件、平台化组件、应用软件等物联网核心软件产品高水平发展。基于应用和产业化需求,建成一批国家级物联网技术研发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应用单位与相关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与协同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关键产品,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关键技术体系,推动物联网应用创新及产业化。
围绕南宁、桂林、柳州、梧州等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建设,积极发展面向城市用电平衡管理、水资源管理、消防设施管理、地下管网监测、危化品管理、节能环保等城市管理重要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推动建立统一的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带动本地物联网应用服务企业发展。加快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林业、物流、交通、能源、环保等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开展各类试点应用,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支持行业级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数据采集、系统集成、网络应用、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企业,鼓励企业面向智能家居、健康医疗、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消费领域,开展应用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组织成立物联网协会,以重点领域应用为牵引,强化应用服务企业与上游设备制造和软件开发企业的紧耦合,组建高质量企业集群,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构筑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产业生态圈。
专栏9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1、工业制造。面向汽车、机械、烟草、制糖等广西制造业优势领域,以广西玉柴、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汽车集团、柳工集团、广西中烟、广西贵糖等骨干企业为重点,推动传感器、RFID和信息物理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生产资料电子化标识和生产状态信息实时采集、分析,推动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转变,促进企业服务化转型。 2、农业。面向水稻、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亚热带水果、甘蔗、木薯、桑蚕、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实施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农业、大田作物耕种精细化、园艺种植智能化、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示范工程,以物联网应用提升广西农业现代化水平。 3、林业。使用物联网技术开展森林资源监测、动植物保护宣传、森林防火实时监视和指挥调度、森林病虫害数据采集和诊断、林木产品追踪溯源等,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4、智能家居。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等需求,选择一批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智能养老、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儿童看护、家庭安防、水、电、气智能计量、家庭空气净化、家电智能控制、家务机器人等应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5、智能交通。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开展智能航运服务、城市智能交通、汽车电子标识、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客运交通和智能公交系统等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 6、智能环保。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有效监管,“更快速”感知影响城市环境、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实时指标;“更全面”感知、预测污染排放、环境污染、应急事故的变化过程;“更有效”判定环境监察执法与应急处置工作的执行状态与效果;“更智慧”决策重点城市、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的环保感知、监管体系。 |
二、云计算
加强云计算中心的统筹规划,合理选择大型和中小型云计算中心部署地点,重点推进中国—东盟云计算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华南区灾备中心、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建设绿色云计算中心,明确广西云计算发展定位,杜绝云计算中心和相关园区的盲目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部署,着力发展行政审批、财政管理、监察审计等通用行政管理类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as-a-Service)服务,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产品和服务体系;推动医疗、教育、交通、公安等业务系统向云平台迁移,提高公共服务便捷性;支持面向电子商务、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基于云计算的个人信息存储、在线工具、学习娱乐等服务。积极培育引进云计算研发和服务企业,推动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业新型业态蓬勃发展。支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围绕政务、工业、金融、教育、民生、城市管理等领域提供云计算服务。
三、大数据
围绕人口信息、法人单位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资源,大力推进政府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基础数据资源的质量。建设政府信息资源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深化大数据在传统产业和民生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发展大数据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服务新业态发展,积极引进大中型大数据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安全等围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型数据服务企业,加快大数据交易产业发展,探索开展第三方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支持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在汽车、家居、安防、制造、教育、健康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创新。依托分布全区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布局,建设“南宁云港”核心基地和北海、钦州、柳州、桂林、梧州等多个主题产业园,形成“1+N”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东盟小语种搜索引擎建设,开展东盟网络舆情分析服务;推动区域性国际数据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国际数据业务。
专栏10 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 1、传统产业。以工业制造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知识化研发设计、敏捷化生产、透明化管理、智能化监测和预测等创新应用,支持面向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制糖等重点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平台研发;支持中国—东盟农业大数据平台、中国—东盟林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大数据在征信、欺诈防范、精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推动大数据在我区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应用,整合电子商务中形成的大数据资源,为政府实施市场监管和调控服务。 2、民生服务。推动大数据在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旅游和教育文化等民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平台、社会保障大数据平台、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广西旅游大数据平台等重点平台建设,带动其他民生领域与大数据融合发展,构建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民生服务新体系,提升政府民生服务能力。 |
四、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软件
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智慧城市、智能电网等方面开展关键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技术交流合作。推动软件企业与传统行业企业深入合作,联合创新,加快软件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广西瀚特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北海石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软件龙头企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应用,加快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利用。面向政府管理领域,加快发展城市综合管理软件、电子政务平台及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面向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推动电信、交通、教育、医疗健康、地理信息等软件及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公共生活服务水平。面向经济发展领域,加快电力、旅游、金融、物流、酒店、数字内容等软件及解决方案发展和应用。同时,建设外包交付和再发包中心,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开展研究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推动软件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充分利用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自治区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围绕信息隐藏软件、数据隐私保护软件、多媒体安全软件、防火墙、检测工具、网络认证、病毒软件、安全存储产品、安全数据库、数据加密软件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等领域开展研发工作。加强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包括政府、电信、金融等核心部门信息系统安全产品,推动信息安全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在信息安全领域开展安全系统和产品认证工作,对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机构、人员进行资质认证。重点开展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电子邮件软件、安全办公系统软件、路由器、代理服务器等产品的认证,进一步推进广西数字证书在全区各行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
专栏11高端软件应用示范工程
1、重点领域应用软件。结合中国—东盟信息港、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建设需求,推动软件技术与业务的渗透与融合。在财税金融、电信、医疗、旅游等行业应用领域,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行业应用软件。在深化已有的软件测评中心、软件行业协会、软件管理中心等公共专业服务机构基础上,互联各类软件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先进的开发工具、解决方案和高性能计算环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创新产品和服务业态。
2、小语种软件。以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抓手,开发面向东盟的小语种软件、少数民族语言软件,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交流。
五、数字内容
加强数字文化和数字教育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基于VR/AR等前沿技术的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VR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VR企业,抢占VR产业发展先机。加大对本地动漫、游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覆盖研发、生产、出版、行销、译制、版权交易、融资等各个环节的产业生态体系。搭建面向东盟的新闻资讯、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知识资源的交流平台与门户,汇集并推动国内优秀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向东盟输出。
第三节后发基础产业蓄能型
一、集成电路
贯彻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围绕集成电路发展的重点方向,结合广西在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北斗、嵌入式芯片等领域发展基础,在低功耗嵌入式芯片、物联网、北斗以及工业领域面向工艺过程控制和特殊控制的片上控制模块芯片等重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引入芯片设计企业,提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支持引入22-14纳米制造生产线,持续扩大芯片生产能力,积极引入微机电系统、射频电路等芯片制造先进生产线和先进工艺。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提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整体能力。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由鸿盛达等龙头企业牵头、南宁高新区以及产业链各方联合构建芯片公共测试平台和公共应用平台。鼓励金融机构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融资租赁等服务,通过丰富金融产品、设立产业基金等手段打破芯片产业投融资瓶颈;简化芯片进出口手续,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专栏12 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工程 1、集成电路设计。大力引入芯片设计企业,重点发展低功耗高性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低功耗多核嵌入式CPU、超低功耗嵌入式CPU,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卫星导航、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数字电视等行业芯片。 2、集成电路制造。支持引入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和生产线,持续扩大芯片生产能力,积极引入微机电系统、电力电子、射频电路等芯片制造先进特色生产线。 3、封装测试。依托大型企业建设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平台,推动系统级封装、封装,提升和完善集成电路芯片、模块、系统的测试水平。 |
二、基础软件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同行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基础软件的自主研发、应用和推广。加大基础软件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以形成产业联盟的形式不断推进。面向新一代信息系统建设需求,以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一铭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引入软通动力等中关村知名软件企业,重点推进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新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移动端和云端办公套件等基础软件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面向东盟的小语种软件、少数民族语言软件,推动中国东盟合作交流。支持开源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广,积极推动提升基础软件成熟度,开展集成适配优化。
三、核心元器件
推进核心元器件微型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以北海、贺州为主要基地积极推进电阻、电容、电位器等传统元器件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关键电子元件、新型光纤光缆、新型节能电机等新兴产业新型电子元器件。支持南宁高新区引入和发展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发展基于MEMS工艺、薄膜工艺技术形成不同类型的敏感芯片,支持力敏、压敏、热敏、气敏、磁敏、光敏、生物敏等传感器产品。鼓励柳州、桂林等地重点发展工业新型传感器、微机电传感器、自检校自诊断自补偿传感器。
第四节优势支柱产业提升型
一、智能电子终端
深化智能电子终端产品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鼓励南宁高新区基于智能仪表产业基础,研发特殊环境下具有高灵敏度、高环境适应性、高可靠性的智能仪器仪表。支持柳州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信息产品,支持桂林发展医疗电子产品,支持贵港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及配件等产品。鼓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企业研发船载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及位置服务产品、船舶自动识别设备。围绕运动健身、医疗健康、游戏娱乐等应用领域,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提升可穿戴设备低功耗设计和研发水平。着力发展中高端、个性化的灯具和照明系统设计和制造业,着重解决控制电路,实现LED照明智能化控制。
专栏13 智能电子终端产品提升工程 1、新兴智能硬件。发展智能可穿戴、车载、船载、医疗健康等智能硬件产品,加强低功耗轻量级底层软硬件、虚拟现实、高精度智能传感等核心技术的开发,推进智能可穿戴、车载、船载、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示范、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平台建设。 2、汽车电子。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电子信息产品,重点发展汽车智能仪表、高性能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锂电池制造检测自动化系统及信息化系统。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柳州汽车企业扩建和完善已有平台,搭建广西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研究平台。 3、医疗电子。支持桂林医疗电子产品发展,重点发展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分析仪器、诊断系统、检测系统等设备,发展新型医用诊断仪器与设备、医用电子监护仪器与设备。 4、电子信息终端设备产品。支持贵港以赛尔康(贵港)电子产业园为核心,发展电子信息终端设备产品,重点发展适配器和充电器、电池组及LED驱动器。 |
二、数字音视频
继续加强广西在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优势,大力推进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向高端化发展,鼓励富士康、三诺电子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数字电视终端设备、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数字音响设备等生产能力,发挥桂林思奇数字音频信号宽频带传输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家居服务业,推动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电灯等传统家电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以智能路由器为中继节点、以智能终端为核心控制节点、以互联网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家居生态体系。提前布局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重点研发面向游戏娱乐、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虚拟现实硬件产品。
专栏14 数字音视频产品价值提升工程 1、数字视听产品服务化。推动数字音视频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专项升级,发展智慧家居产品、智能电视芯片及系统研发与应用,推进智能家居产品服务化,完善智能家居相关衍生服务。 2、开放合作。支持梧州国光电子产业园建设,继续承接广东、深圳等地数字音视频制造产业转移,将市场重点转向东盟国家和地区,鼓励国内家电企业在广西设立面向东盟的区域中心。 |
三、新一代移动通信
统筹协调广西电信、广西移动、广西联通等电信运营商,高标准落实宽带中国工程。加快4G网络覆盖,提升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LocalAreaNetworks)与移动通信网络的协同融合能力,探索发展5G技术。加快第四代互联网协议(IPv4)和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网络互通设备,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4G设备和终端研发,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应用,优化广西网络广播电视服务,建立广播影视数字版权技术体系。研发新型路由交换、新型移动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关键设备,推动信息通信设备、导航网络建设、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与规模化应用。增强光电转换模块、光纤陀螺、晶体振荡器、视频编解码器、光纤接插件等配套产品技术优势,扩大产业规模。
专栏15 新一代移动通信重点工程 1、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工程,4G设备和终端研发。 2、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3、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 4、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专用特种通信和物联网等通信系统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5、光电转换模块、光纤陀螺、晶体振荡器、视频编解码器、光纤接插件等配套产品。 |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工业和信息化委及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建立健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施联动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加强上下联动,引导各地市结合实际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重大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项目,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工作重点,杜绝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发挥决策咨询委员会作用,加强对信息产业相关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趋势的关注和重大问题研究。建立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工作。
第二节突出主体地位
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全面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大力推进以商招商,释放发展活力,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各行业主管部门鼓励企业成立行业联盟,发挥规范行业行为、促进企业数据共享、加强政企沟通的作用。支持各个产业园区与产学研机构合作申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示范项目,合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第三节强化人才引进
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模式,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市共建高端人才驿站,支持其选派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博士及其他高端人才到广西相关领域挂职服务和锻炼。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人才招聘服务公司、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引进区外产业领军人才,对成功引进的第三方机构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强化广西人才小高地品牌建设,设立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基地、海外项目人才联络点,引入诸如“国际工程师资质认证”等项目落户,吸引一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驻广西。优化人才公共服务,更新完善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认定标准和流程,切实解决外来人才在落户居住、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困难。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为依托,设置新兴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以企业为对口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加强对行业人才的培训提升,自治区人力部门定期组织行业性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举办技术职称考试培训班、专业资质认证培训班等形式,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及区内优秀企业开展技术培训、行业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切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第四节完善政策环境
制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扶持政策,支持跨国企业、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企业总部,对上一轮融资达5000万元且估值达5亿元,新设(迁入)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给予用地、投资补贴或奖励。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列入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计划,享受“绿色通道”待遇。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工作,对符合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条件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创新产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予以支持。制定市场培育政策,对尚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机制暂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东盟等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联合研发活动,简化信息技术产业产品进出口手续。加强对本地企业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支持本地企业申请国际专利和注册商标。
第五节强化资金支持
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率,整合已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专项资金,统筹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引进国内外大型优质企业和重大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知名创投机构/投资人在桂新设(迁入)创业投资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引入资金注入广西创投基金,给与一次性奖励补贴、财政按比例出资注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小微企业。利用政府抵用券、后补助等方式对本土企业开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等给予奖励和补贴,扶持效益良好的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推动政策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低担保信贷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融资。建立对企业及投资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对投资广西种子期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投机构,给予实际投资额的10%-15%给与风险补贴,对成功获得A轮融资的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初创企业,给予补贴或奖励。
第六节加强区域合作
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广西与发达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合作。发挥中关村、深圳、广州等地科技龙头作用,向广西输出先进技术和经验;广西积极承接创新资源,并在土地、人力等资源和相关政策上密切配合,提供支持,共同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服务在广西聚集。按照“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务实发展”的原则,率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业投资孵化、电子商务、软件、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具有基础的合作示范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各地市根据资源条件实施“一城一策”,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洼地。鼓励制定“一企一策”,瞄准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开展招商活动,引进一批企业和项目落户我区。每年定期梳理出一批需引入的重点企业合作发展的项目清单,每年在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组织项目专题招商会和考察活动。支持区内外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区内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申请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第七节推进国际交流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机遇,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合作,加快推动国际信息基础设施、面向东盟的新兴信息技术服务等相关重大项目落户广西。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等渠道,重点围绕跨境电子商务、北斗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与东盟国家政、企、产、学等开展充分交流,积极推进国际业务合作。鼓励企业“走出去”,对于开展境外项目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利用“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信息港等战略平台,开展境外投资、承包境外项目。对在东盟国家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广西企业,投资额度达到一定条件的,按投资额度给与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积极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开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出口市场,支持国外企业与本土企业共建高端技术实验室、开办合资工厂。
附件广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十三五”重点项目(2016-2020年)
发展领域 |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起止年限 | 项目所在地 | 业主或建设单位 |
信息网络设施 | 1 | 宽带广西·光网城市项目 | 进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引入SDN/NFV技术;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升级,打造“无线城市” | 2016-2020 | 全区 | 中国电信广西分公司、中国移动广西分公司、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中国铁塔广西分公司 |
2 | 国际性通信枢纽工程项目 |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高速公路国际通信枢纽 | 2016-2020 | 南宁 | 南宁五象新区 | |
3 |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重点建设3G、4G、WLAN相结合的无线网络建设和数据管道建设工程;开展光纤到户网络建设及IP宽带网络基础网络建设工程等 | 2016-2019 | 柳州 | 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柳州分公司 | |
自主创新服务 | 4 | 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基地项目 | 建设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技术创新、教育实训和服务平台,提供企业孵化服务 | 2016-2020 | 南宁 | 浪潮集团 |
5 | 软通动力大数据孵化创新基地项目 | 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基地 | 2016-2020 | 南宁 |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6 | 科技人才服务平台项目 | 着力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培训服务平台 | 2016-2018 | 北海 | 甲骨文综合云服务基地 | |
7 | 柳州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中小企业孵化园 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14层楼 | 2016-2020 | 柳州 | 柳州市科技局 | |
8 | 中国—东盟双创示范基地 | 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基地、禾田信息港等,打造中国—东盟双创示范基地;举办中国—东盟创业大赛和交流活动 | 2016-2020 | 南宁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中关村管委会、南宁高新区 | |
9 | 广西鹿寨中小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 | 项目规划分为两期建设。一期为既有的改扩建项目,改建的项目包括原有一栋办公楼、一栋实训大楼、食堂、两栋教师公寓、六栋学生公寓,6#、7#教学楼分为改建为入孵企业的办公楼、孵化基地办公楼仓库、倒班楼、生产厂房;扩建项目为8#教学楼扩建为生产厂房;另外原有实训车间已外租给其它企业,不在改建范围;二期为新建建筑项目,规划建设12栋厂房、一栋综合服务楼、一栋可研大楼、职工活动中心(含食堂)等,另外还相应配套建设配电房及门卫室等附属用房 | 2016 | 柳州 | 广西鹿寨联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
核心基础产业 | 10 | 智能控制设备系列项目 | 发展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推进智能控制及检测等设备和系统的开发及产业化 | 2016-2020 | 全区 | 广西三利、南宁精祥仪表、宇立仪器 |
11 | 南宁千亿产业园项目、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商贸综合服务园区项目 | 研发、生产网络通信设备,发展对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三网融合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工业园区和高新园区的改造和产业化推广 | 2016-2020 | 南宁 | 富士康、上海斐讯 | |
12 | 微型投影仪生产线项目、电子通信产品及电声组件生产项目 | 推进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搭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共性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平台 | 2016-2020 | 南宁 | 广西佳微、深圳鲁粤盛 | |
13 | 光电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项目 | 发展从外延制作、芯片制造到封装应用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高端光电子通讯器件 | 2016-2020 | 南宁 | 十一科技 | |
14 | 研祥集团集群项目后续工程 | 发展容错计算机、特种用途计算机等行业专用计算机,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配套器件,拉长产业链 | 2016-2020 | 南宁 | 待定 | |
15 | 芯片加工出口基地、天祥电子产业园项目 | 引导传统电子元器件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 2016-2020 | 南宁、宾阳 | 广西鸿盛达、广西宾阳天祥电子 | |
16 | 星沅LCM项目 | 采用当今先进水平的日本日立/松下及夏普全自动生产线设备,建设10条LCM生产线,主要产品是“10.1—55”等中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 | 2016-2020 | 北海 | 北海星沅 | |
17 | 富仕通(钦州)科技产业园 | 主要建设手机及相关产业供应链生产线、变频器及配套工业控制产品生产基地及国家级研发中心、现代化专业交流中心、配套物流中心及后勤保障中心,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产500—800万台手机及配套产品、15—20万台变频器及配套工业控制产品的生产规模 | 2017-2020 | 钦州高新区 | 钦州富仕通科技有限公司 | |
18 | 新型高效储能电池生产项目 | 研究发展新型元器件及关键电子材料、新型高效储能电池 | 2016-2020 | 贵港 | 桂平市捷力电池有限公司、贵港市捷力电池有限公司 | |
19 | 赛尔康(贵港)电子产业园项目 | 重点生产电子信息终端设备及配件,打造世界重要的电子加工生产基地 | 2016-2020 | 贵港 | 赛尔康 | |
20 | 掌上多媒体制造项目 | 围绕掌上多媒体产品,以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服务平台等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支撑带动能力 | 2016-2020 | 梧州 | 鑫华通科技园、广西中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 | |
21 | 中国电子(柳州)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项目 | 建设以汽车电子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信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以北斗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型电子产业等 | 2017-2020 | 柳州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 |
22 | 柳州中欧合作产业园 | 柳州中欧合作产业园分近期和中长期分别建设,近期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和新材料产业园,中长期建设北部新区产业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位于柳东汽车城中心商务区东侧,重点发展以北斗卫星导航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电子通信、物联网技术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用地面积1826亩。 | 2016-2030 | 柳州 | 柳州东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
23 | 柳州中电电子产业园 | 产业园分为核心区和扩展区。核心区位于柳东新区中央商务区东侧约750亩,以高端电子产品制造、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研发设计为主,形成总部、运营中心、研发中心产业主导形态,将建设形成城市电子商圈和人才聚集高地;扩展区位于柳东新区北部竹车片区,用于安排大型电子生产企业落地 | 2016-2020 | 柳州 | 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暂定名) | |
24 | 柳州阳和汽车电子产业园 | 计划项目用地200亩,以先引进一至两家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为契机,吸引更多的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进入园区,逐步建立阳和汽车电子产业园,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广西级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2016-2020 | 柳州 | 待定 | |
高端软件 | 25 | 中国—东盟基础软件合作生态体系项目 | 以广西为支点,加强与东盟国家基础软件的协作,普及开源理念,深化中国—东盟基础软件发展的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东盟基础软件生态体系的建设 | 2016-2018 | 南宁 | 南宁五象新区 |
26 | 中国—东盟多语种软件技术研究中心 | 与浪潮集团合作开展适用于东盟地区的电子产品制造及设计、基于多语种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利用浪潮集团与印度UPTEC合作积累的教学资源和经验,开展大数据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训 | 2016 | 南宁 | 南宁五象新区 | |
27 | 外包交付和再发包中心 | 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开展研究设计外包、动漫创意外包、专业技术服务等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推动软件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 2016-2020 | 南宁、桂林 | 商务厅 | |
28 | 腾龙煤电年产系统软件3000套项目 | 年产系统软件3000套,配套电子产品20万台 | 2016-2020 | 柳州 | 柳州腾龙煤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新兴信息服务 | 29 | 物联网的应用示范 | 开展工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一批生产流程、供应链跟踪、产业结构、安全生产等示范企业;开展旅游物联网应用示范,建立旅游市场监控、标准体系、信息服务、旅游营销、游客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 2016-2020 |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自治区旅发委、农业厅 |
30 | 防城港物联网产业培育项目 |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企业信息化项目中的应用,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 2016-2020 | 防城港 | 广西船联网协同创新中心防城港分中心、防城港市翰盛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 |
31 | 培育与推广移动互联网新业态 | 合作建设中国—东盟信息通信技术实验室,推动我国网络设备制造企业与东盟国家运营企业开展网络设备和智能终端联合研发、测试,支持部分东盟国家搭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验网。建设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监测平台,打造涵盖技术、功能、运行、市场、产业、用户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监测全要素信息库 | 2016-2018 |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 |
32 | 中国—东盟商务信息服务平台 | 建设中国东盟商务综合信息平台、呼叫中心基地等,为中国西南及东盟各国提供服务外包业务 | 2017-2018 | 中马钦州产业园 | 新加坡鸿德集团 | |
33 | 广西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 | 地标特色农副产品和工艺品020模式,快递总包、物流配送、电商集聚 | 2016-2020 | 柳州 | 柳州桂中海迅物流园有限公司 | |
34 | 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项目 | 建设1万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和一批县级电子商务配送和服务中心 | 2016-2017 | 全区 | 商务厅 | |
35 |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以产业链合作为导向,合作建立跨境B2B电子商务平台 | 2017-2018 | | 商务厅 | |
36 | 建设大宗商品离岸交易中心 | 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离岸交易平台 | 2016-2020 | | 商务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 | |
37 |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系统 | 满足一般出口、特殊区域出口、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4种新型海关通关监管模式,实现电子口岸与电商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 | 2016-2017 | | 南宁海关、商务厅 | |
38 | 广西跨境电商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项目 | 建设互联互动、共同发展的跨区域全球贸易供应链生态系统 | 2016-2020 | 南宁 | 赛伯乐集团、IBM、亿康科技 | |
39 | 电子商务和现货交易平台示范项目 | 建设珠西经济带(梧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和广西大宗特色农林产品公共现货交易平台 | 2016-2020 | 梧州 | 梧州市 | |
40 | 互联网+大宗商品贸易(白糖) | 在广西糖网电子平台开展大宗商品(白糖)贸易 | 2016-2020 | 柳州 | 柳州市致美供应链管理实业有限公司 | |
41 | 通用云平台接入解决方案项目 | 在食品、医疗、教育、企业等领域,以信息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咨询、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 | 2016-2020 | 南宁 | 润健通信、南宁超创、广西内联、广西德意数码、南宁诚维讯科贸 | |
42 | 中国—东盟跨境数据中心 | 项目总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跨境数据中心机房楼1栋,新建设备机柜2000个及相应配套 | 2017-2019 | 中马钦州产业园 | 方圆实业有限公司 | |
43 | 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项目 | 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钦州云计算产业园 | 2016-2020 | 钦州高新区 | 华为 | |
44 | 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 选取跨境贸易市场监管、金融服务、灾害预警、物流通关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分析服务示范工程,鼓励市场积极利用开放数据资源挖掘数据价值,支撑政府决策及企业业务开展 | 2016-2018 |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南宁市 | |
45 | 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院项目 | 建设面向东盟的大数据教育、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平台 | 2016-2017 | 南宁 | 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西科学院 | |
46 | 中国—东盟信息港容灾备份数据中心 | 推进灾备数据中心建设 | 2016-2018 |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 | |
47 | 中国—东盟信息港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立足核心基地,搭建中国—东盟信息港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开放服务平台,汇聚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统计数据、地方市场信息、法律规范、标准体系等数据资源和动态资讯,面向双边需求部门、企业、个人提供数据按需开放服务 | 2016-2018 | |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 |
48 | 广西电子政务外网云计算中心项目 | 建设云计算中心,为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地区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云计算服务 | 2016-2017 | 南宁 | 广西经济信息中心 | |
49 | 广西工业云 | 利用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及大数据、云OS、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推动互联网技术在广西自治区工业制造企业的应用;帮助工业制造业企业对接阿里巴巴,推动从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的模式升级,加速提升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助推企业大数据应用。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工业软件产业生态服务联盟,培育发展围绕传统工业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工程实施和运维外包等中小企业 | 2016 | 南宁高新区 | 阿里巴巴 | |
50 | 中国升禾环境云平台 | 一期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的技术解决方案,对城市环境服务系统所涉及到的人、财、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合理设计规划城市环境服务管理模式,提升环卫作业质量,降低环卫运营成本;二期主要针对垃圾循环利用(垃圾处置终端,例如建筑垃圾循环处置利用、淤泥循环处置利用)的运营管理平台;三期实现“静脉产业园”交易平台,也就是垃圾中可再生资源的O2O交易平台 | 2016-2020 | 柳州 | 广西升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51 | 柳州市云计算中心项目 | 建设云计算中心,提供相应配套服务 | 2016-2020 | 柳州 | 待定 | |
52 | 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园 | 建立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中心、大数据创业孵化产业园、大数据和云计算研究与应用基地,推动中国—东盟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创新合作发展。 | 2016-2020 |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各园区管委会 | |
53 | 防城港大数据产业培育项目 | 推动与与北京中关村企业合作,开展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谋划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带动互联网产业发展 | 2016-2020 | 防城港 | 曙光星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计划建设云计算中心 | |
54 | 行业云服务平台 | 建设智能云制造平台,提供制造需求与供给的在线对接;建设中国—东盟农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搭建中国—东盟林业、矿业、环保等大数据平台,提升联合应急能力 | 2016-2018 |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国土厅、林业厅、环保厅、矿业厅、农业厅、各市人民政府 | |
55 | 中国—东盟云数据中心 | 按照全球最高水平T4标准建设中国—东盟云数据中心,打造“三线进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基于国际互联网络出入口(局)东盟最大的云数据中心,作为政府数据共享和开放、社会数据交换的统一平台载体 | 2016-2018 |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 |
56 | 中国电子柳州科技城项目 | 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建设资金100亿元,拉动投资100亿元 以中国电子及下属参股企业为基础,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及其高新技术企业等落户柳州,聚焦发展物联网、汽车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力争实现带动产值约300亿元 | 2016-2020 | 柳州 | 中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57 | 梧州市创建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项目 | 积极推进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建设中兴梧州智慧广西云数据中心及IT产业园、云卖平台周边城市结算营运中心项目等 | 2016-2020 | 梧州 | 梧州市 | |
58 | 新柳邕在线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农产品价格指数 | 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配送、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农产品价格采集分析 | 2016-2020 | 柳州 | 广西新柳邕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 |
59 | 互联网金融基地项目 | 构建P2P、众筹、资产交易、互联网支付等多领域、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系统 | 2016-2020 | 南宁 | 赛伯乐集团 | |
60 | 石基第三方支付项目 | 与金融机构协作全面展开互联网金融业务 | 2016-2020 | 北海 | 北海石基 | |
61 | 北海银河城市科技产业城项目 | 吸引企业总部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 | 2016-2020 | 北海 | 北海银河 | |
62 | 中国电子柳州科技城项目 | 发展物联网、汽车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2018-2020 | 柳州 | 中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63 | 智能家居示范工程 | 推动数字音视频产品智能化、服务化转型,重点发展智能家居衍生服务,构建生态链 | 2017-2018 | 北海 | 三诺电子 | |
64 | 数字音视频产品输出工程 | 承接东部地区数字音视频产品制造业转移,继续扩大产能,并向东盟地区输出 | 2016-2017 | 北海 | 中电北海产业园 | |
65 | 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秉承差异化发展布局原则,在南宁、北海、钦州等地,致力于开发和引进网络影视剧、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作品,打造覆盖研发、投资、制作、翻译、培训、交易、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 2016-2018 | |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自治区网信办、文化厅 | |
66 | 中国—东盟数字出版基地 | 整合国内现有数字出版资源,运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技术手段,承载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文化,打造服务东盟市场的数字内容加工生产、平台运营、版权贸易等于一体的产业集聚高地 | 2016-2018 | |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文化厅、自治区网信办、广西文化产业集团 | |
67 | 中国—东盟网络文化创业孵化中心 | 为广西网络文化初创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大力培育网络文化产品自主开发型企业,为企业提供高附加值的管理咨询和资本服务,解决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和管理问题,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快培育出一批网络文化领军型企业和企业家 | 2016-2018 | | 自治区网信办、文化厅、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广西文化产业集团 | |
68 | 数字产品版权交易平台 | 建设网络文化产业核心领域的专业版权交流和贸易平台,提供数字版权公共服务、版权电子商务贸易、版权产业聚集等服务,为网络文化企业提供国际交流、推广展示、权利代理、人才培训、拍卖竞价交易、权利数据库查询、创意作品评估鉴定、融资担保等各项国际化、系统化、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 | 2016-2020 | |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自治区网信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 | |
69 | 网络文化产品译制服务平台 | 依托广西电视台和东盟各国的主流媒体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面向东盟影视文化市场译制和交易平台,为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市场提供影视剧制作和版权发行信息、国产电视剧东盟小语种译制服务 | 2016-2018 | | 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自治区网信办、广西电视台、广西广播电台 | |
70 | 北斗导航公共服务应用项目 | 建设面向东盟的北斗卫星导航位置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应用运营服务中心 | 2016-2020 | 全区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 |
71 | 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项目 | 开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和论证,改造现有广西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北斗高精度基准站示范网 | 2016-2018 | 南宁 | 自治区测绘地信局 | |
72 | 北斗导航技术产品应用与示范项目 | 面向智慧旅游、交通运输、海洋渔业、船舶通航、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推动应急救援、海上搜救、跨境通关、大众位置服务、车辆监控、高精度位置服务、WiFi室内定位等北斗应用示范实施 | 2016-2020 | 全区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 |
73 | 中国—东盟信息化产能合作基地项目 | 建设国际大数据采集中心,引进100家以上软件外包、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企业,围绕跨境电商、北斗技术应用等领域发展特色跨境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 2016-2020 | 钦州 | 浪潮集团 | |
74 | 遥感卫星综合服务平台 | 建设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广西数据与应用中心、天-空-地遥感数据获取平台、天-空-地一体遥感数据获取系统生产基地、无人机生产基地等 | 2017-2018 | 中马钦州产业园 | 中科遥感集团 | |
75 | 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园项目 | 建设卫星应用大数据中心和位置服务监控运营中心,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重点发展以卫星导航、授时、通信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把产业园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 2017-2019 | 中马钦州产业园 | 待定 | |
76 | 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 |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举办卫星导航合作论坛与技术交流展会,推动境外合资合作建立卫星地面设施,组建中国—东盟北斗技术转移产业联盟 | 2016-2017 | | 自治区北斗国际合作中心 | |
77 | 北斗卫星导航与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园 | 吸引北斗元器件制造、核心芯片研发、应用软件开发相关产业入驻南宁信息服务产业园;推动桂林、北海、柳州的产业联动,合理定位布局;中马钦州产业园建立北斗核心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制造基地,面向东盟提供数据监测、数据处理、应用展示 | 2017-2018 | 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 | 自治区测绘地信局、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 |
78 | 北斗产业集群 | 围绕北斗产业打造南宁、桂林、北海、钦州产业园联动发展格局。在南宁五象新区建设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产业园,在桂林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实验室,在北海建立产业化示范应用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在钦州建设北斗产品研发制造基地、面向东盟的数据监测与处理中心和应用展览展示中心 | 2016-2018 | 南宁、桂林、北海、钦州 |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各园区管委会 | |
79 | 中国—东盟北斗应用合作 | 实施“中国—东盟北斗行”计划,与泰国合作建立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南宁组织举办基于北斗的应用技术展和技术对接会,在部分东盟国家举办系列中国—东盟卫星导航技术研讨会和路演活动等,普及卫星导航在东盟国家的应用。组建中国—东盟北斗技术转移产业联盟、中国—东盟卫星导航国际合作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推动国内外企业间以联盟为纽带,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市场推广、项目申报等横向联合 | 2016-2020 | | 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自治区北斗国际合作中心、科技厅 | |
80 | 北斗海洋救援信息管理平台项目 | 组建专用终端(北斗安全锁)一期装配、检测、包装生产线10条,年生产装配能力100万套,将业已调试成功的北斗安全锁,在基地完成终端产品的总装生产、销售和系统服务 | 2017-2018 | 中马钦州产业园 | 广西中马鑫朗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 |
81 | 防城港北斗导航产业培育项目 | 推动防城港北斗产业园建设,争取华夏北斗高新技术科技产业示范项目落户 | 2016-2020 | 防城港 | 广西北斗航天空间技术应用有限公司、华夏北斗高新技术发展(广西)有限公司 | |
82 | 柳州市北斗信息产业园建设项目 | 研发应用于公共交通管理、糖业蔗区管理、汽车导航、物流、林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北斗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卫星导航应用系统开发与系统 | 2016-2018 | 柳州 | 柳州东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 |
其他列入“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重大项目(2016-202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