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6 标签: 人力资源 十三五

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订《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环境

第一节“十二五”时期工作成效“十二五”时期,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全面落实,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影响公平就业、制约自主创业的障碍进一步破除,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00万人,其中,家庭服务业新增就业20万人,帮助困难人员就业71.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5万人。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240万人,扶持62.92万名劳动者成功创业,累计带动就业214.05万人。

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面向城乡所有参保对象的经办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保基金安全运行,参保人群持续扩大,统筹层次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期末,五项社会保险参保4948万人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1316万人,失业保险520万人、医疗保险(含职工和城镇居民)1972万人,工伤保险640万人、生育保险50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5年上调,2015年末达到月人均2213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88.2%。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政策全面实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更趋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十二五”期末,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55.6万人;高、中、初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4.5∶4.5。技能劳动者758万人,高技能人才22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9%。

人事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务员管理政策法规全面实施,“确责、履责、问责”的岗位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职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事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军转干部“公开公平、人岗相适、风清气正”的安置机制基本形成。“十二五”期末,军队转业干部和随调家属安置率达到100%。

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公务员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全面实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调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劳动关系稳定和谐。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全面实施,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进一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效能不断提升,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十二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劳动监察结案率达到99%。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覆盖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顺利完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期末,县及以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新增投资6.85亿元,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3500万人,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话务量达到367万人次。

“十二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看,就业总量矛盾长期持续,结构性矛盾突出,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依然严峻;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增加,历史遗留的社保政策差异性需要整合与协调;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够,人才资源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不活,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展不平衡;职工人均收入与湖北经济发展不相匹配,企业工资宏观调控配套法规尚需完善;劳动人事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工作需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加以解决。

第二节“十三五”时期形势和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关键期,也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期。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省委、省政府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三维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十三五”时期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和新机遇。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推动工资收入增长,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过去体制、机制、制度存在的不适应性,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进一步实现人社法制向法治人社转变,不断推进我省人社立法。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和廉政建设,不断提升行政、服务能力。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对促进就业创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人才制度优势、缩小收入差距作出安排,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实现目标任务的进程中,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基本特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样面临新的考验:就业方面,未来五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从历史峰值逐步递减,但目前的人口基数下,就业总量矛盾依然严峻,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等新成长劳动力供给维持高位;城镇化加快,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形成新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还将形成就业招工“两难”的局面,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保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基金征收空间收缩,而人口老龄化延续,基金支付压力逐年增大,基金长期平衡面临考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对人才规模、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资收入分配方面,保持经济增长中高速水平,需要稳定最终消费并实现消费拉动,建立和完善与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相适应,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的企业工资制度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劳动关系方面,市场配置劳动资源,劳动关系要约形式多样化,权益诉求多元化,加之经济周期性变化,企业对用人和薪酬水平的调整,将导致劳动争议易发多发。这些新变化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需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提出应对新举措,因势利导,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长江中部城市群发展战略”,省“两圈两带”“一主两副多极”等区域发展战略,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为湖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改革创新机遇、项目带动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大社会环境,就业领域将发生新的拓展,社保基金征收和政策调整将展现新的空间,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将进入新的阶段,人事管理、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调整等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都将迎来革故鼎新的历史机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继续围绕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升级。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三维纲要”为指针,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工作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顺应市场决定机制,主动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创业就业的高地、全民社保的福地、人才创新发展的领地、和谐劳动关系的家园”,为实现“五个湖北”和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相吻合,推进工资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维护劳动者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相结合,为湖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合理调节工资收入分配,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平等的享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持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尊重和遵循市场决定机制,有效发挥政府部门指导、管理、监督和公共服务功能。通过改革创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事业发展进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强劲动力。

坚持整体推进、力补短板。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各方面工作,努力保持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持续提升,既突出重点,发挥重点工作对整体工作的引领和牵引作用,同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服务能力方面的“短板”问题,形成对整体工作的后发推力,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基层。以建立符合省情覆盖城乡比较完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大力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政策法规,完备公共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即时性和精准化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节主要目标

发展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十三五”期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十三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基本医疗参保率不低于9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0万人、工伤参保人数达到68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50万人。

——建立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十三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400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到1∶4∶5;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0万人。

——提升人事管理综合效能。“十三五”期间,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务员队伍。通过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事业发展活力。

——保持工资收入合理适度增长。“十三五”期间,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定期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保持职工工资收入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

——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十三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2%以上,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不低于6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达到96%以上。

改革目标:

——创新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更加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制度进一步健全,适应各类群体不同特点的就业创业政策更加完备,公共就业创业及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基本消除,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进一步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整合,工伤保险基本覆盖职业人群,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基本建立。与国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社会保险费率调整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实现对接。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党委领导下,各部门协同的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评价、激励、保障的机制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对接和深度融合的人才制度优势基本形成。

——健全与现代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基本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全面推行,“确责、履责、问责”的责任体系更加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全面推行,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构建更加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更加完善,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符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反映劳动市场供求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基本形成。

——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的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劳动关系法律法规、劳动关系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基础能力建设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集中、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基本建立,“一卡通行、一库尽收、一网到底”的格局基本实现。数据资源省级集中,应用系统功能全覆盖,监管监督体系更加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社会保障卡普遍发行和应用。“十三五”期末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0%。

——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第三章大力推进就业创业

第一节完善和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落实政府投资和重点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制度,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考评机制。加强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的配套衔接,强化就业政策与教育、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联动。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充分发挥稳岗补贴稳定就业的功能。完善创业就业税收优惠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惠及更多初创市场主体。加快出台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家庭服务业规范化、职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建立健全中心城市家庭服务体系。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实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实施就业补助资金绩效评估制度,全面应用就业补助资金审核管理系统,开展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检查,强化资金监管。就业政策和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就业脱贫力度。

第二节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就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健全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求职补贴、就业见习、就业创业培训、实名制服务等政策措施;设立省级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促训”方式,大力开展大学生见习实训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统筹实施“三支一扶”等大学生服务基层项目;广泛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荆楚校园行”活动,实现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深入各高校、企业广泛开展大学生招聘服务,建立“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免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益性服务。健全就业援助制度,组织“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深入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在试点基础上,开展“充分就业街道”创建活动;规范公益性岗位使用管理,完善对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帮扶工作机制;妥善做好产能过剩行业、资源枯竭型城市企业下岗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脱贫,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围绕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招聘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和劳务品牌建设,大力推进跨区域劳务协作,继续开展“我为农民工办实事”活动,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万人。积极推进就业援藏援疆和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第三节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破除影响劳动者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创业湖北”为引领,建立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鼓励城乡劳动者围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创业活动。建立与创业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培训体系,着力培育创业精神和创业素质。实施创新创业“楚天同创工程”,形成“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导向,社会联动”的创业体系和服务模式。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创业财税政策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建设优质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劳动者提供创业场所,落实场租、水电费补贴等政策。广泛实施针对各类群体的创业扶持项目,重点抓好大学生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农家乐精准扶贫创业、民间技艺传承创业、妇女巾帼创业、残疾人创业等项目,帮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成功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和创业服务,启动新一轮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创业培训与创业政策、创业服务的衔接,大力推进创业模拟实训工作。推进创业专项行动,积极开展面向各类群体的创业帮扶活动,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创业赶集会、创业典型评选等活动,打造“创业湖北”品牌。实现全省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150万人,扶持20万人创业,带动80万人就业。

第四节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突破性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体系建设,编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景气指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聚集发展、创新发展,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打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自主品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区域性就业与人才信息公共服务联盟,逐步建成覆盖全省、连接全国的招聘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全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覆盖率100%。扩大“公共招聘”和“湖北人才”微信号、短信平台等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微信、手机APP等新型平台发布就业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春潮行动”,推动开展新市民培训,实施家庭服务业专项培训计划;重点推进工业园区就业培训工作,围绕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对接、培训与招工对接,为企业提供招工、培训、鉴定“一条龙”服务,提高就业培训率和培训就业率。开展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进一步创新培训模式,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养老服务和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等项目制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节强化失业监测预警

实行统一的失业监测、失业统计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失业预警和调控机制,扩大失业动态监测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调查统计制度,改进调查方式,扩大调查样本,通过社会化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高就业失业统计数据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加强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就业应急机制,努力防范和缓解失业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风险。

专栏3:促进就业工程

1.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项目。确定20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按规定给予场租、水电费、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补贴。与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分中心”或“工作站”。

2.大学生见习实训项目。确定大学生见习实训基地,组织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参加见习实训,各地从就业资金中列支见习实训补贴,省级每年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对市、县实行“以奖促训”。

3.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项目。各地认定扶持一批返乡创业示范企业,省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按一定比例对各地返乡创业示范企业给予激励。

4.省级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省内产业集中度高、技能培训需求量大、培训工作完成较好的地区,建设3个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职业培训实训基地。

5.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项目。引导社会投资,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建设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

第四章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第一节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制度。落实职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国家顶层设计政策,研究制定我省实施细则。完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病残津贴、死亡待遇、统筹层次等政策。逐步统一全省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计发的工资参数。推进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实现各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落实贫困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到2019年,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贫困人员,由县级财政为其代缴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减轻重特大疾病参保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完善医疗保险缴费参保政策。推进医疗保险省级统筹。改进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结合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全面推进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按病种、按人头等付费方式,积极推动按病种分组付费(DRGs)的应用,建立复合式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大力实施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研究修订湖北省失业保险实施办法,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完善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政策法规。制定机关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工伤保险政策,探索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全面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大力推进工伤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工伤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合作模式,建立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补充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探索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确立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为每个参保人唯一社保标识。全面开放个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件,引导有经济能力的城乡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统一规范参保缴费政策。以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异地流动就业人员为重点,将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健全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群及早参保、持续参保。落实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政策。深入实施建筑业参加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大力推进家庭服务业、农村企业和网络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推进封闭运行企业工伤保险地方统筹,将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将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用人单位。

第三节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措施。加快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经办流程和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筹区之间和制度之间转移接续的规范化、信息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并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完善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信息平台,推进中三角、长江经济带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

第四节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

建立健全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力争2020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加强医疗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基金结余适度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健全医疗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缩小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差距,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临时价格补贴和领取失业金期间医疗保险待遇。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工伤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

第五节加强社保经办管理服务

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经办业务标准和经办服务评定标准,健全经办机构内控体系,加强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按国家统一要求,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服务管理工作。依托“大数据、大系统、大网络”,加强“电子社保”建设,推广网上办事、掌上办事等业务模式。提升经办人员能力素质,实现由过去精通单一业务向全面熟悉综合业务方向转变。加快建立养老保险便民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退管服务工作。实现社保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信息化。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加快建立面向基层、服务社区的基层服务网络。加强医疗服务监控系统建设,推广使用医疗服务监控软件,提升医疗服务监控水平。

第六节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编制独立完整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相衔接,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险投入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的责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扩大社保基金收入来源。加快研究制定湖北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办法,强化基金收支、管理和保值增值全过程监督检查。完善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和移送制度,健全基金监督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开展社保基金监督能力提升行动。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完善基金监督信息系统,健全社会保险违法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

专栏4:社会保险工程

1.湖北省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项目。开发全民参保登记信息系统、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组织业务培训,开展入户调查。

2.湖北省工伤康复中心建设项目。建设多点布局的工伤康复中心,争取1家工伤康复中心纳入国家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平台。第五章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地区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培养和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完善“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选拔管理制度。完善博士后工作体制机制,建立重要计划牵引、重大项目带动、重点资金配套以及高质量的培养使用、高标准的过程管理、高水平的评估监督机制,着力加强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留学回国人员服务工作水平和能力,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打造湖北名片。制定符合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政策措施,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培养、评价、激励等工作。继续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的带动作用,以重点工程带动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龙头作用,大力培养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依托高新产业园区,加快引才聚才载体建设。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实施千名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和湖北省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奉献岗位计划,培养基层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完善职称分类评价制度,修订职称各专业系列申报条件和评价标准,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为标准的评价导向,畅通非公企业人才参与职称评审的渠道,进一步健全针对基层人才的倾斜政策,推进行业学会(协会)、专业组织承接评审任务,逐步实现人才评价由行政主导向专业评价,由统一评价向分类评价的转变。加快职称信息化建设,开发职称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个人电子化申报,单位网上审核,评委网上评审,高级职称网上查询。

第二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职业培训,加大资金投入,调整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期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形成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社会多方参与的大培训格局,着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开展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培训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推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安排实施企业转业转岗培训专项行动计划。技能培训向贫困人口倾斜,实现有培训需求的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形成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发展、校企融合贯穿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现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层次和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匹配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工教育培训网络。多方筹集资金,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打造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领军人物示范引领作用,健全湖北省技能大师等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大力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创新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体系,推行课程认证过程化考核技能人才评价模式,深入推进培训鉴定进校园,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

第三节创新人才服务发展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发布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目录,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对接和深度融合。建设人才服务发展示范区,加快聚集一批重点领域、地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强对部门和地方引才项目实施工作指导,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引才项目品牌。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保障政策。建立贫困地区人才服务机制,加大人才扶贫解困力度。以人才培养和人才服务为重点,推动人才援藏援疆工作。专栏5: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各市州和相关职能部门,每年举办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统筹组织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培训;依托市州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施教机构,建立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基地。

2.博士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行“人才+项目+岗位”模式,资助优秀青年博士到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实施博士后国际化支持计划,引进优秀海外博士和留学博士。

3.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争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省直有关部门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企业和技工院校建设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基地)。

4.“金蓝领”开发工程。建设10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组织实施“楚天名匠”工程。

5.技能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每年开发10个专业的技能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方案,扶持建设10个品牌专业、30门精品课程、10种培训教材;每年培训100名以上骨干技工院校校长、骨干教师。

6.世界技能大赛选拔集训基地建设项目。围绕世界技能大赛,争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支持,结合我省特点和优势,以我省技工院校和大型企业为基础,建立湖北省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并申报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集训基地。

7.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中心建设项目。构建必要的工作场所,配置专用设备,按档案管理标准化要求,建设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中心。

第六章提高人事管理水平

第一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研究制定我省公务员管理相关政策,贯彻执行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规定;稳步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贯彻落实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做好市州以上机关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工作。健全“确责、履责、问责”的公务员岗位责任体系,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激励约束、能力提升、合理退出机制。调整总量和结构,转变公务员队伍增长方式。改进考试录用工作,确保考试录用成为公务员队伍的主要来源,每年录用公务员占新增人员的75%以上,除特殊职位和专业外,省市两级公务员招录两年以上工作经历人员比例达到100%。优化公务员队伍层级和地域分布,推进人员配备向基层下沉。改进选用机制,完善《湖北省公开遴选公务员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来自基层一线公务员培养选拔机制。研究探索将体制外优秀人才吸收到公务员队伍的有效办法。建立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内容,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健全完善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定期奖励与及时奖励相结合,奖励重点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倾斜。深化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大力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思想境界和职业操守。组织开展湖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活动。完善公务员任用制度,规范人事任免工作,研究制定行政机关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人员交流办法,做好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公务员和参照管理工作人员日常登记等工作。改进完善公务员统计工作。深入推进基层公务员管理项目创新工作。巩固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成果,完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理工作机制,做好先进模范跟踪管理服务工作。探索建立公务员能力标准体系,规范和加强公务员集中轮训、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实行分类分级培训,实现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率达到100%,公务员普遍轮训参训率100%。改进完善交流制度,加大轮岗、挂职锻炼、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工作力度。健全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公务员申诉组织机构建设,依法开展公务员申诉案件受理工作。畅通公务员队伍出口,加强公务员辞去公职及辞退工作管理。加快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实施“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核心、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为支撑、符合湖北实际的人事政策法规体系。健全符合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办法。加强对市州以下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宏观指导,改进和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提高岗位设置制度科学化水平,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等级层次的动态调整办法,进一步修订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行业指导意见和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岗位设置管理办法,配合国家做好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实施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聘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建立适合不同行业及其岗位特点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出台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意见,探索高校、公立医院等编制备案管理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进一步释放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活力。建立健全人事管理执法监督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全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改进综合管理服务方式,提升人事管理质量和效率。

第三节健全军转安置工作体制机制

围绕国家裁军任务,强化军转安置目标责任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军转安置任务。按照国家建立退役军人安置体制机制改革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全省退役军人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提供更加完善的退役军人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扶持和社会组织依托的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公开公平、人岗相适”的计划安置工作机制。加强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服务管理工作,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实施“增量提质计划”,开展政府政策进部队、供需对接进部队、部队干部进企业的“三进”活动,提供资金扶持,着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水平。建立健全全省互联互通的退役军人公共服务管理信息体系。

第四节提升人事考试科学化水平

建立人事考试安全长效机制,完善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考试综合治理体系和人事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对考试安全及腐败风险点的防控,提高依法治考能力。推进考试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全省集中考试和属地化考试相结合的考试管理体系,提高市州考试管理能力。加强考点考场管理,完善考试考务规范。加强命题、阅卷及评审管理制度和专家队伍建设。拓展人事考试服务领域和服务类别,提高考试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考试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提高人事考试质量和社会公信度。

专栏6:人事管理工程

1.省人事考试基地建设项目。与高校和企业合作,通过改扩建方式,建设省人事考试基地,承担各类人事考试的命题、制卷、阅卷、测评和培训等工作。

2.人事考试标准化考点建设项目。与部分部属、省属和市属高校合作,建设标准化考场,开发省、市人事考试场所和考点的监控系统。

第七章规范工资收入分配

第一节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收入的比重;探索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形成科学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实施与公务员分类管理相适应的配套工资政策。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实施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缩小地区间工资差距。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和内部分配办法。完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探索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加强工资宏观管理,加大监督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工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节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开展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分析评估。全面落实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意见,加强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高管薪酬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尊重企业工资市场决定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省、市两级企业薪酬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职业薪酬信息和重点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建立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机制,完善并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大力推进建设领域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和工程款分账管理、银行代发工资等措施,巩固完善工资保证金制度、欠薪应急周转制度,努力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第八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一节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关系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裁员规定、特殊工时制度。完善适应企业差异化特点的劳动标准体系,加强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完善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加强对新行业、新业态、新组织劳动关系问题研究,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劳动关系。依法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监管,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全面推进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指导企业健全劳动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劳动关系双方沟通协调制度化,推行劳资协商会、劳资恳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民主协商制度。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不断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健全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建立劳动关系形势监测预警制度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及时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基层基础工作,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劳动关系工作职能。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第二节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

基本实现地市级和具备条件的县区级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全覆盖,提高基层仲裁院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大力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不断推进基层调解工作规范化。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好非公企业和国有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全省普遍建立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行业商会(协会)调解组织。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健全调解与仲裁衔接机制。加强仲裁办案制度改革,创新仲裁办案方式,优化仲裁办案程序,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加大仲裁办案指导督查力度。加强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逐步建立诉讼与仲裁程序有效衔接、裁审标准统一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广调解仲裁办案应用系统,逐步实现人员管理、仲裁办案与数据统计分析信息系统一体化。

第三节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深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执法体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推进执法重心下移。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强县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窗口建设,加快建立省市举报投诉联动处理机制。加大农民工工资支付、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劳动用工、休息休假等重点领域的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实施用人单位诚信等级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程序,建立“双随机”主动巡视检查制度和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健全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涉嫌劳动保障违法犯罪行为。加快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优化升级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推进劳动监察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监测和预警体系,推进执法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组织开展监察员资格、岗位、机构负责人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严格落实监察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

专栏7: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程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项目。推进黄石市国家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确定2-3个县市区(或园区)建设省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第九章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第一节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实施湖北省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金保工程”二期),推进市(州)社会保险核心业务数据向省集中。提升数据中心承载能力,扩展网络带宽,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性能。构建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加快应用系统开发和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管理和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建成统一的跨地区信息交换和结算平台,有效支持跨地区业务协作。拓展社会保障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业务领域和其他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网上综合查询服务、网上办事服务、自助式服务、移动终端服务和12333电话咨询服务。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立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风险评估等宏观决策和监督监管系统。依托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共享。加快推进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所有重要业务系统完成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全省核心业务数据实现异地容灾备份,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水平。

第二节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常态化基层平台建设与运行情况统计分析制度,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依据国家和省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基础建设、信息化建设、服务事项等基础标准,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全省县以下规范化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工作。推进省、市两级人力资源市场、社保服务中心和县、乡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向行政村、社区延伸。争取国家和省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

专栏8: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1.湖北省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金保工程二期)。构建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库,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系统省级集中,实现跨业务、跨地区、跨层次、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全面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现社会保障卡在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业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和业务经办全程信息化;省、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信息网络实现全覆盖;推进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实现各类业务系统和多种服务渠道的统一接入,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信息网络;逐步构建大数据应用体系和决策支持系统,健全监督监管支撑体系;建成电子认证服务系统,完成重要信息系统的等级保护测评和整改。

2.省、市级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国家省、市级人力资源市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改善省本级和市州就业和人力资源、社保经办服务条件。

3.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依托国家和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推进法治建设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精神,深入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普法教育,全面推进法治人社建设。进一步贯彻实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公务员法》和《社会保险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努力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体系。依法全面履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责,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全面开展重大决策合法性、廉洁性、社会稳定风险审查。进一步转变职能,依法简政放权,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政策指导和行政监督。

第二节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力增长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构建与事权相匹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强化各级政府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责任,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支出列入公共财政保障重点,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大就业、社保省级公共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力度。

第三节加强项目管理

建立统一管理、分工实施的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与人社部和省发改委、财政厅的联系与协调,统筹内部各类项目建设,有序开展项目需求、项目论证、项目编制、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评估与验收等系列项目管理工作。建立储备项目库,依托国家和省项目储备和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省部门预算三年支出规划,推进项目落实。

第四节强化统计支持

进一步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完善和落实年度统计报表制度,规范实施专项统计调查,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统计工作考核。强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服务,不断提升统计支持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尽快实现与各业务系统的对接和资源共享。建立统计监测制度,逐步建立适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的综合统计监测平台。

第五节抓好规划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制定《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规划实施职责、任务。科学制定与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将重点指标纳入省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监测,适时开展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完善“就业综合指数”、“社保综合指数”考核办法,加强市、县两级专项考核,推进规划主要指标的落实。

第六节做好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实行政务公开,创新宣传形式,加强舆情分析,建立网评队伍,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消除误解误读,营造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上的参与程度。

第七节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能力提升工程,不断优化人员结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系统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确责、履责、问责”制度,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干部队伍,保障“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