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 中商官网
研究报告 产业规划 商业计划书 可行性报告 文库 数据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策资讯 > 详情
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新疆政府网 发布日期:2017-01-19 标签: 气象 十三五

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气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十二五”期间,新疆气象事业围绕保障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初步实现了新疆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第一阶段奋斗目标。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订区部合作协议,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通知》。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为保障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做出了贡献。

1.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完善。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区地两级和96%的县、53%的乡镇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机构,87%的地(州、市)、53%的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区地两级和91%的县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区地县三级政府组织的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合会商机制常态化,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实现乡村、社区全覆盖,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较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自治区气象局与24个自治区级相关单位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与“十一五”末相比,气象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由1.3%下降到0.85%。

2.气象服务民生能力不断增强

气象服务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水资源作用日益凸显。决策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较“十一五”末的79.6%提高至88.5%。重大气象灾害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响应到位,预警信息覆盖面逐年加大。“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中国—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到位。为阿勒泰森林火灾、伊犁地震等突发事件抢险救灾提供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地两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农牧业气象服务机构。为用户量身定制的农用天气预报及直通式服务日见成效。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工防雹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三级指挥、四级作业”、兵地联防的全疆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业务体系。人工增雨(雪)作业覆盖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年均增水6—8亿吨,年防雹作业保护面积4万平方公里。

3.气象监测预报预测水平稳步提高

预报预测准确率明显提高,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研发及应用取得突破。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比“十一五”期间平均提高了2%,保持在90%以上,最高、最低温度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8%,分别达73%、68%。空间分辨率达到乡镇级,时间分辨率根据服务需求可达小时级别。强对流天气预警可提前20分钟。乌鲁木齐区域气象中心数值天气预报系统(DOGRAFS1.0)通过中国气象局业务化准入,空间分辨率从36公里缩小到9公里,在新疆区域的预报性能不断改进。

综合观测、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系统建设得到加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新疆技术保障分中心成立,区地县三级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全疆地面气象站数量达到1817个(含兵团170个),平均站间距缩小至30公里,乡镇100%覆盖。地面观测17要素中11要素与全国同步实现自动化,地面观测自动化程度达到64.7%。新建土壤水分、雷电、气溶胶、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184个。全疆已有新一代天气雷达14部(含兵团5部、民航1部)。新建温泉太阳磁场和塔县太阳光球色球观测站,喀什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顺利推进。沙漠边界层观测、农林小气候与森林生态气象观测为气象科学研究提供良好支撑。

4.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

气候变化及归因分析、树木年轮气候及水文、环境等研究成果丰富。为自治区应对、适应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气象科技支撑的能力得到提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实施方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十二五”规划》、《新疆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报告》、《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决策者摘要》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及中亚区域树木年轮网络资料不断丰富,区域不断扩大,建立了区域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了新疆大气污染监测预警平台,积极参与自治区“重点城市控制PM2.5治理汽车尾气”专题研究。为多项国家清洁能源发展项目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开展重大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200多项。

5.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项、公益性行业专项6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1.2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加了近1倍,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增加了1.3倍。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85篇,其中SCI、EI收录81篇,12项实用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主持项目获省部级奖励3项,参与项目获国家级奖励3项。建立开放合作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以深化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改革为契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新疆及中亚区域(以下简称“中亚”)科学研究和科技合作,成立了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启动了《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举办了两届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中亚五国签署《中亚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乌鲁木齐倡议》。

6.气象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出台了新疆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少数民族干部、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青年业务科研骨干及管理人才培养办法等政策文件。加强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能力建设。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由“十一五”末的37.3%提高到60.4%,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由10.2%提高到14.2%。青年骨干成长迅速,1人荣获WMO青年科学家研究奖,3人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2人获“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1人获“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一等奖。

7.气象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自治区将气象灾害防御列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气象标准化发展工作纳入《自治区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11—2020)》,完成了2项国标、3项行标、7项地标。推进了气象行政审批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发布了权责清单。发挥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格局。

援疆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捆绑式”援疆成效显著。实施了《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新疆气象工作方案》。90名干部赴疆挂职工作,百余名专家不定期赴疆开展援助。60余项援疆项目顺利实施。12836万元援疆资金有效提升了基层现代化水平。

全力做到部门维稳和业务两手抓两不误,勇担责任确保部门安全稳定。全疆气象部门每年抽调1/3的人力参加反恐维稳工作,派出545名气象干部职工积极参加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不断完善纪检机制,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级青年文明号”、“自治区先进党支部”、“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等荣誉集体。

8.兵地气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兵地气象部门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在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协调发展等方面进入新阶段。建立了资料实时交换共享、重大天气会商、人影作业联防等业务流程。兵团气象综合观测网络不断完善,现有地面自动气象站170个、数字雷达25部,基本覆盖兵团主要辖区。人影作业联防效果显著,在奎玛流域、博尔塔拉河流域、伊犁河谷、塔额盆地、阿克苏、喀什等地实现了兵地跨流域联防。

    (二)“十三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形势。

1.气象保障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面临新使命

气象灾害防御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职责。“十三五”时期是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气象部门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气象部门在履行社会稳定职责、保持部门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尚显不足,维稳工作常态化、标准化和业务化与自治区要求还存在差距。

2.气象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建设面临新挑战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和面向中亚、南亚的前沿,新疆气象部门在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联合各相关国家的气象、水文部门,共同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水资源、气象灾害、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及应对问题,有效提升新疆及中亚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缓和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3.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任务艰巨  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与中东部发达省区尚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气象综合探测能力、精细化预报预测水平、干部人才队伍体量和素质等方面差距明显。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和灾害多样、针对中亚和新疆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积累不足、南北疆发展不平衡等制约着新疆气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气象现代化任务艰巨而繁重。

二、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战略历史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和核心支撑,发展智慧气象,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为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发展理念。

突出创新引领,激发发展活力。突出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气象与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深度融合。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进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建设,实施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

坚持协调共进,补齐发展短板。推进中亚及新疆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共同提升和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科学研究与核心业务共同发展、南北疆与兵团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重视绿色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为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人工增水和防雹、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气象服务,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绿色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开放合作,汇聚智力资源。加强与中亚、南亚等国家水文、气象部门和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交流,汇聚智力资源,坚持开放发展。成立中亚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加强气象人才培训。开放气象服务市场,提高气象服务竞争力。

强化共享发展,提升气象效益。强化防灾减灾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气象服务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大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发挥气象部门和气象科技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维稳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反恐维稳责任体系,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安全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具有新疆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新疆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中亚区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气象系统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新疆气象事业整体实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核心监测预报预测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基本满足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需求。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稳步提升,“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气象预报业务基本建成。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形成规模并发挥重要作用。

以智慧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养明显增强,公众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等气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开放有序多元化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产品更加智慧、多样和有效。

气象保障绿色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取得明显进展,保障气候安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决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与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为农气象服务、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人工增水作业覆盖面积达90万平方公里,年均增水27—41亿吨。

气象科学管理体制更加成熟完善。气象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气象标准完备率和应用率稳步提高。气象行政管理及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气象服务市场管理有序,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提升。更加重视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十三五”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现状值(2015年)  目标值(2020年)
 1  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  75%  ≥90%
 2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8.5%  ≥90%
 3  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  0.85%  <1%
 4 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  晴雨90%、气温72%  晴雨92%、气温75%
 5 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S评分*)  近10%  26%
 6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20分钟  ≥30分钟
 7  月气候预测水平  气温75分、降水64分  气温80分,降水72分
 8  区域数值模式  水平分辨率9km,主要预报性能接近数值预报中心  水平分辨率3km,主要预报性能优于数值预报中心10%

三、构建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促进核心业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推进中亚区域统筹协作。

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优化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升级改造区域站骨干站网和乡镇气象观测站网;灾害天气易发区、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城市群的地面观测平均站间距达到5公里。新建无人自动气候站填补气候观测空白区,解决南疆地区全自动高空气象观测能力不足问题。提升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建设雷达、微波辐射计、GNSS/MET水汽观测系统。提升农业、牧业气象试验站基础能力,新建农田小气候自动监测站,开展特色作物观测。提升雷电灾害预警能力,布设大气电场仪、闪电定位仪。新建温泉地磁经纬站、乌鲁木齐电离层闪烁站,完成喀什卫星地面接收站、塔什库尔干太阳光球色球及射电望远镜站点建设,形成自动化、网络化、标准化、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

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气象观测系统,发展交通、环境、资源、生态、旅游等专业气象观测业务。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与中亚及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在气象、水旱灾害防御领域的科技合作,推进中亚五国、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国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打造自然灾害防御领域利益、责任共同体。

(二)加强装备保障业务能力,提高观测资料可用率。

提升装备保障业务能力。完善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新疆技术保障分中心能力建设,成立三个区域保障分中心,提升气象业务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计量检定等技术保障能力。强化气象物资储备供应能力和灾备应急能力,建立三级保障体系为主、社会化保障为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提升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国家级自动站、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自动站、探空系统气象装备业务可用性达到99%,自动站数据可用率达到99%。提高观测资料可用率,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创新多源观测资料对比评估、订正技术和方法,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建设,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发展客观化精准化技术体系,开展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资料同化应用,持续改进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完善无缝隙集约化预报业务,建立气象要素格点/站点一体化预报业务,建立强对流、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业务。强化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到月、季气候精细化预测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中短期预报和气候事件预报预测业务能力。提高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提高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开展新疆及中亚主要天气气候灾害机理研究,发展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提高区域数值模式预报水平。建立完善区域气候预测平台,发展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定量化、概率化预测技术,建立完善区域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业务系统,提升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

(四)强化气象信息化建设,保障智慧气象发展。

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建立安全集约的气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预报预测、服务、观测、通信、装备保障等业务标准化。推进信息新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发展战略,推进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气象应用,形成业务和服务“云+网+端”新模式。加强气象数据资源整合,统一基础数据环境,完善数据标准,规范资料传输处理应用;建立健全现代气象资料业务流程,开展各类观测资料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气象资料档案数字化管理。完善气象数据资源开放机制,构建区域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促进气象与各行业数据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为基础,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加快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构建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建设成果社会共享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区地县乡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运行机制。依法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公共财政保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完成新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向基层延伸,实现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加强大中城市和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多发区、重发区、天气关键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重点提升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贫困地区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监测预报与风险预警体系、行政村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体系。开展区域、行业气象风险服务,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完成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成分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体系,开展大风、寒潮、雪灾等主要气象灾害定量化风险实时评估。

(二)提升气象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智慧化和均等化。

建成适应需求、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气象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并融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围绕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决策、战略性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重大灾害应对防范、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治理、重大社会活动等,创新决策服务方式,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质量,推进决策服务由简单提供监测预报产品向针对性更强的创新决策服务产品转变。推进城乡、居民、行业、地域等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扎实做好精准扶贫、气象科技扶贫工作,提高边境地区、偏远山区、草原牧区等贫困地区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深化防雷、气象信息等气象服务企业改革。打造新疆交通和能源气象服务品牌。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公民气象科学素养,建立气象科普基地和示范园区,依托“访惠聚”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普活动,增强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与能力。

(三)健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提升农林牧业气象保障能力。

发展精细化农林牧业气象服务。围绕新疆“稳粮、调棉、优果、强牧”思路,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开展精细化、个性化、智慧化气象保障服务。推进主要农作物、特色林果和畜牧气象综合业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农业、林业、畜牧、环保、兵团等相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开展精细化农业种植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候承载力研究,进行农林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布局结构战略性调整气象服务,开展农林牧气象灾害保险指标和风险指数研究,研发灾害防御技术,制定灾害防御标准,提升农林牧业抗灾能力。开展“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打造自治区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面向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新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针对绿色有机优质产品生产及农林旅游业发展开展气象服务,开展特色农产品溯源、气候品质认证与评价业务。完善贫困地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精准扶贫项目,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脱贫。

(四)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服务水平。

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三通道”、“三基地”、“五大中心”、“十大进出口产业集聚区”建设需求,基本建成适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智慧型一体化综合气象保障体系。开展重大工程气象服务,强化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民航、油气输送、旅游等行业气象保障服务。提升风能、太阳能资源精细化监测评估、预报水平,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及口岸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城市暴雨评估工作,开展城市暴雨风险预警。开展环境承载力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决策咨询服务。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防灾减灾及决策咨询服务。

(五)加强生态气象服务,提高保障绿色发展服务能力。

加强气候变化系统观测和科学研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强化气候变化事实、驱动机制、关键反馈过程及其不确定性等研究,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评估,推进气候服务系统建设,提升新疆与中亚区域气象监测、预报预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对天山水资源形成、转化及未来趋势的影响研究。深入开展中亚区域树轮气候研究,加强卫星遥感应用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展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天山北坡森林植被保护恢复、天山一号冰川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生态保护区综合治理、乌鲁木齐等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气象保障服务。强化气象监测预测预警服务,为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开展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

(六)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加强人影防雹减灾能力建设。

全面落实《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新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人影安全水平达到全国前列。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信息化水平,推进业务管理工作标准化。完善区域、区、地、县四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和重大活动保障以及重点领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工作。优先提升贫困地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兵地协作,开展新疆增雨(雪)云系飞机增水最佳路线及作业条件、三大山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潜力、重点防雹保护区区划、人影作业效果检验评估等研究,为合理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和防雹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五、构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先导作用

(一)建设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加强区域国际合作。

全面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部署,以提升丝绸之路沿线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目标,加强中亚区域国际合作,集合人力资源,建设中国气象局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重点解决我国天气上游的关键核心问题,推动科研与业务紧密结合,增强对预报服务核心业务的支撑。重点开展中亚灾害性天气气候机理、中亚区域数值预报和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加强树木年轮水文气候和中亚边界层物理过程研究,强化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气象研究,提升中亚区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科技引领能力。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改革试点,提升支撑引领气象业务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业务单位技术创新与应用主体地位,健全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完善多形式合作模式,联合优势资源,打造核心技术攻关团队,凝练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完善科研立项、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等科技管理机制建设,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工作激励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业务应用贡献率等指标,制定科技成果登记、认定及业务准入管理办法,打造科研成果中试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围绕核心业务问题,组织重点领域科技攻关。

聚焦气象核心业务发展需求,集中资源,协同攻关。推进《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强化天气气候关键核心业务技术,优化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重点开展中亚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方法、气候灾害机理和预测技术研发,完善区域气候要素定量预测及延伸期预报技术。发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防御技术,加强农牧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技术、雾霾沙尘天气机理与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技术研发,提升沙漠边界层气象、树木年轮气候等优势领域的研发能力。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人才优先战略。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气象人才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评和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团队配置。制定完善人才阶梯培养制度,推动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骨干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吸引毕业生优惠政策,突破人才引进瓶颈。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构建中亚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完善气象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加快气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气象教育培训。  六、构建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全面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

(一)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建立新型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实现气象服务、预报、观测、管理等各领域集约高效和协调发展。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业务科技水平为导向,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气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依法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建立现代化的气象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和气象文化建设。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

(二)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提高气象行政管理水平。

依法依规推进气象协调发展。加强依法行政,实现部门管理向社会行业管理转变。建立和完善全区各级气象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深化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全面开放防雷减灾服务市场,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争有序的防雷减灾服务新格局。加大气象法律法规、标准、规划制定和实施力度,完善地方性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加快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及实施,实现气象标准在基础业务领域的全覆盖。

(三)扩大开放合作,推动气象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强化协作,统筹推进区域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着力推动亚洲航空气象中心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中亚地区的工作。与自治区厅局、地方政府、高校、国际组织等开展多形式联合,增强开放合作。与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等智慧战略实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智慧气象”的作用。探索和创新兵地协调、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兵地预报预测、资料共享、业务应用能力建设,推进气象灾害联防和应急合作。建立中亚区域气象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打造“中亚气象科技研讨会”品牌,建成“中亚大气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开展中亚天气气候研究,强化在灾害天气、气候变化、水安全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方面的合作力度,加强风云卫星资料共享与应用,共同提升中亚区域天气预报预警、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四)创新南疆气象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南北疆差距。

落实中央关于南疆的特殊政策,对长期在南疆、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的人员实行职级晋升、职称评审、收入分配、住房、医疗补贴倾斜政策。强化南疆主要气象灾害机理和预报技术研究,加强南疆综合观测系统建设,优先推动南疆观测业务自动化。加快推进南疆气象分中心(喀什)建设,推进南疆四地州预报预测、装备保障、科研项目、骨干人才等向分中心业务集约。推进南疆人影分中心(喀什)建设,做大做强南疆人影工作,全面提升南疆人工增水和防雹能力。

(五)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提高援疆工作效益。

遵循“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援疆工作原则,加强援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县局(站)与支援方地市气象部门“捆绑式”发展机制。创新援疆模式,采取更为灵活的资金项目和干部人才援疆方式,有效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七、重点研究计划和重大工程

(一)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

探索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气象合作机制,汇集各方科技资源,组建中国气象局中亚大气科学研究院,实施《中亚天气气候科学研究计划》,重点开展中亚灾害性天气气候基本规律、区域数值预报、灾害性天气机理及重要周边区(新疆)精细化预报技术、区域树轮气候变化、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形成机理及预测技术、气象灾害对新疆生态与农牧业的影响及防御技术等研究,建立覆盖中亚区域的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和新疆区域灾害性天气精细化客观预报系统,提升中亚区域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展综合观测科学试验,包括中亚探空站网恢复重建与加密观测、陆面过程及大气边界层特征综合观测、关键气象要素卫星遥感定量反演外场试验,提高中亚区域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科技水平。

(二)丝绸之路核心区气象防灾减灾工程。

围绕“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战略部署,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系统、精细化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开展中亚区域综合观测,并推进资料共享。开展中亚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合作,建立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性、针对性以及应急联动时效性,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三)绿洲可持续发展人工增水及防雹保障工程。

建设由作业能力、作业指挥系统、综合探测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试验示范基地构成的新疆绿洲可持续发展人工增水及防雹保障工程,形成覆盖全区的人影业务体系。加强全区人影业务统筹、协调、管理和保障,实施昆仑山北坡空中云水资源监测和飞机人工增水作业,促进南疆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整体提升。增水效率增加10%—15%,人工增水作业区面积增加56万平方公里,每年增加降水约27~41亿吨;防雹保护面积保持4万平方公里。

(四)新疆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气象保障工程。

开展主要农作物、特色林果和畜牧(草原)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科研和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农林牧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发基地和中试推广应用平台,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致灾、预警、评估气象等级指标体系,创新气象灾害发生监测识别方法,发展灾害预测预警与影响评估关键技术,全面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林牧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显著减少气象灾害对农林牧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农牧民增产增收。搭建以兴农网为基础的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产品交易、大数据分析、物流、质量安全等综合管理,打造兴农网“兴农爱购”精准扶贫品牌。

(五)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工程。

建成覆盖天山南北坡经济带以生态气象、环境气象地面观测站为核心的观测网络,建立区域级气候变化、环境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遥感动态变化过程监测、预报、服务及评估系统,开展重点城市、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水利设施、工业园区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承载力评估,提升应对雾、霾、沙尘及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评估能力和环境气象服务水平,为大力开展清洁能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六)新疆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

建立与完善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以CIMISS为基础,整合基础资源,建设新疆气象混合云平台,基本建成适应需求、智能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的新疆气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区、地、县三级气象业务、服务、行政管理、科研、教育培训等各方面信息的顺畅交流,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融合新兴技术构建气象大数据应用平台,发展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开放、管理科学的智慧气象,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普惠气象服务。

(七)新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

构建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为主体、预警信息发布数据中心为依托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强化基层防灾减灾能力,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基层延伸,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体系,在区、地、县建设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在街道建设预警发布终端,在社区建立预警信息发布联络点。实现平台与各级政府应急委成员单位的有效对接、与各级各部门多种发布手段的对接,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一键式全媒体发布。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全区今后五年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改革与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需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部署,将规划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和地方特点,做好与国家、地方、相关行业以及专项规划的衔接,形成总体要求一致、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实现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二)加强多元投入。

落实国家支持新疆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坚持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着力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争取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建立政府购买机制和清单。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资金投入气象事业。继续实施重大工程和项目带动战略,逐步增加中央投资规模,加大向南疆、艰苦边远地区的倾斜力度,推动气象事业均衡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围绕现代气象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以提升气象人才整体素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制定实施业务科研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培养计划,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学科带头人、首席预报员、首席服务专家、首席科学家和技术能手。推进中亚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建设,强化气象培训能力,完善气象科技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新机制,全面实施气象从业人员定期培训,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发挥工会和共青团作用,关注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特别关注维稳任务繁重的地区和单位职工,体现人文关怀,建立职工定期体检和休假疗养制度。加大基层台站文化设施建设,活跃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工作和维稳压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才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气象规划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四)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倡导党员干部做新疆特色好干部。加强基层气象机构党组织建设,推进与援疆单位党支部结对子、开展支部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规范并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注重从少数民族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