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提升我省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特编制《江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依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交通强省建设的意见》,并与《“十四五”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相衔接,是指导“十四五”时期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牢牢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为全面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支撑了我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加快,交通先行作用持续提升。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干线铁路网、“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网、“一主一次五支”机场格局和“两横一纵”内河高等级航道网。截至202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络里程达到22.1万公里,位居全国第9位。其中:铁路运营里程4941公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1933公里,实现设区市全覆盖;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234公里,在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实现76%的县通双高速;普通国省道1.86万公里,覆盖100%县城和86%的乡镇;内河高等级航道871公里,赣江、信江基本具备三级通航条件。
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四纵三横”①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一核三极多中心”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我省在中部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显著增强。(①“四纵”指京九通道、银福通道、合福通道、蒙吉泉通道,“三横”指沿江通道、沪昆通道、韶赣厦通道。②“一核”指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三极”指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全国性综合枢纽,“多中心”指一批区域性以及县级综合枢纽。)
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跻身千万级枢纽机场行列,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航空货邮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第1位,铁路动车组覆盖全部设区市,港口通过能力达到1.76亿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联网售票、12328服务热线部省市三级联网运行、道路客运“线长制”。国家公交都市或省级公交城市创建覆盖全省,“交通一卡通”实现省内设区市互联互通,并与全国303个地级以上城市联通,南昌地铁进入线网时代,网约车、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稳步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和通邮率均达100%。
交通扶贫和绿色低碳建设成效显著,有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交通运输扶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在全国率先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和“组组通”硬化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集中连片贫困区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交通领域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完成全省非法码头整治,公交车辆清洁能源率大幅提升,在全面完成400总吨以上船舶加装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装置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完成100至400总吨船舶加装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装置,淘汰营运黄标车和老旧车辆8.86万辆。交通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创新,“十三五”时期综合交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84亿元,是“十二五”期的1.33倍。
交通改革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大力推进交通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一中心、三平台”智慧交通管理体系。交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释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2项,获批组建省部级科技平台5个,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省部级科技平台总数达17个。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理顺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运输综合协调、渔船检验和监管等职能。组建江西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加强交通法制建设,修订或颁布《江西省道路运输条例》等3部地方性法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压减行政权力清单38项,取消行政许可证明15项,实现事项“网上办”68项。
虽然“十三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交通强省建设目标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一是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能力有待加强。规划的“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还有“两纵三横”未完全形成,南北向高速铁路还未贯通,国际航空航线航班偏少,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道繁忙亟需扩容。二是省内网络衔接不够顺畅。都市圈城际和市域(郊)铁路短板明显,赣东南、赣西北等地区铁路覆盖不足,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不畅,县乡村与外部快速网络联系还不够便捷。三是运输服务仍需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不完善,换乘换装效率有待提高。铁路、水运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多式联运发展滞后,运输结构不合理,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偏低,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不足。
(二)形势需求。
1.发展形势。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省交通运输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要求。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要求我省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效联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循环规模、提高循环效率、增强循环动能、保障循环安畅、降低循环成本,畅通经济循环体系。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要求加强交通运输支撑能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促进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和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发挥我省“四面逢源”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高品质大能力综合运输大通道、大枢纽,增强水陆空国际战略通道能力,形成面向全球、畅达全国、畅通全省的综合交通运输格局。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更好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围绕“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要求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求增强中心城市的对外集聚辐射能力,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要求交通运输扩大优质服务供给。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出行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智慧化、数字化需求,货物运输的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特征更加明显,要求交通运输服务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要求交通运输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进入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促融合的攻坚期,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落实“三个转变”“四个一流”要求的关键期。虽然存在各种风险挑战,但交通运输发展仍然大有可为。积极抢抓机遇、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事业的主旋律。
2.需求预测。
预计到2025年,全省客运总量约20亿人次(含小客车客运量),营运性客运方面,铁路、民航将快速增长,公路客运量持续下降,其中,铁路客运量约2亿人次,机场旅客吞吐量约3400万人次,营运性公路客运量约4亿人次。全省货运总量约19亿吨,水路货运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提高,水运货运量约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约150万标箱。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交通强省建设为统领,着力构建“大通道+大枢纽+大融合”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格局,以畅通道、强枢纽、促协调、提品质、推创新、精治理为重点,稳步推进交通运输全方位转型发展,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标对表、统筹谋划。紧紧围绕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全国前列”的交通强省这一总目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各种交通运输网络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组合优势,加快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重点突破。坚持交通先行、支撑引领,合理把握发展节奏,突出交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补短板、优结构、提品质,适度超前谋划一批重大交通工程,重点在“两大两高一智能”①“上取得突破。(①两大”指大通道和大枢纽,“两高”指南昌“米字型”高铁网和“大十字”八车道高速公路,“一智能”指内河智能航运。)
坚持创新驱动、一体融合。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技术、制度、模式和组织创新,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供给动力、注入活力。强化交通枢纽衔接、服务一体,注重交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跨方式、跨区域、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生态资源优势,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各环节,提高资源集约节约能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探索绿色交通发展道路,深入推动交通运输领域节能低碳转型,进一步优化运输结构,优先发展绿色交通方式,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助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坚持普惠多元、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关注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智慧化、数字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价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货运需求,重视城乡交通融合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和系统韧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交通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我省在中部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开放。以京九、沪昆为主轴的“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陆水空”三大国际战略通道不断完善。铁路方面,重点推进以南昌“米”字型高铁为核心的“一核四纵四横”①高速铁路网建设,南北向高速铁路全面贯通,到2025年,铁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500公里以上,力争200公里/小时及以上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400公里,实现350公里/小时高速铁路设区市全覆盖。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重点推进京九、沪昆“大十字”八车道和设区市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到2025年通车里程达到7500公里以上;普通公路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例力争达到95%(同口径),县道三级及以上比例达到70%,乡镇基本实现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到60%。机场方面,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全面增强,“一主一次六支”民用运输机场网络全面形成,通用机场达到20个以上,到202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3400万人次、40万吨。港航方面,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200公里,基本形成“两横一纵四支”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和“两主五重”②现代化港口体系,港口年通过能力达到3.8亿吨,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200万标箱以上。(①“一核”指南昌,“四纵”指合福通道、银福通道、京九通道、武咸宜吉通道,“四横”指沿江通道、杭渝通道、沪昆通道、渝长厦通道。②“两主”指南昌港、九江港,“五重”指赣州港、宜春港、吉安港、上饶港、鹰潭港。)
——综合交通枢纽更加一体高效。“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①4个,特大、大型综合客运枢纽“特大型综合客运枢纽”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南昌西站、南昌东站,“大型综合客运枢纽”②数量达到10个,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①指我省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的设区市,包括南昌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九江港口型,赣州商贸服务型,鹰潭陆港型。②指高铁南昌站、吉安西站、高铁上饶站、高铁宜春站、九江庐山站、赣州西站、萍乡北站。)
——运输服务更加普惠优质。客运“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货运“一单制”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运输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巩固“双通”成果,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运输结构大幅优化,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达到15%。加快推进货邮融合发展,快递业务量突破20亿件。
——创新绿色步伐更加强劲有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取得重要进展,数据开放共享和平台整合优化取得实质性突破,北斗系统对重点领域覆盖率达到100%。绿色交通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断提高,资源要素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行业治理和应急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综合交通现代治理稳步推进,交通治理智慧化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港口资源整合和事业单位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突发事件交通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国家安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交通信用体系基本建成,文明交通和安全交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全面形成“一核三极多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一体融合,旅客出行更加便捷舒适,货物运输效率明显提升。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江西123出行交通圈”①基本形成,全面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基本建成交通强省。(①“江西123出行交通圈”指大南昌都市圈、赣州都市区及其他城镇群1小时通勤,南昌至设区市、设区市至辖内县城1小时通达,南昌至周边省会城市及省内各设区市之间2小时通达,南昌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②“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指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运输主要发展目标指标表
(①“重点区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指在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客运枢纽、水运航道、道路运输五个领域智能交通基础设施覆盖率的平均值。)
三、加快构建立体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
紧密衔接国家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快建设全省“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区际通道布局,进一步提升骨干通道能力。加快构建功能明晰、分工合理的快速网、干线网和基础网,精准补齐网络覆盖的短板,加快推进存量网络的提质增效。
(一)打造内畅外联的“六纵六横”大通道。
强化京九、沪昆“双轴”通道能力。构建国家级主轴和走廊通道,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效互联。扩容京九通道和沪昆通道,建成昌九客专、昌景黄铁路、京九和沪昆“大十字”主通道高速公路八车道,提升赣江、信江航道通行能力。加快赣粤运河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开工建设。
完善银福、合福、蒙吉泉、沿江、岳九衢、韶赣厦通道。强化与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中平原等片区的联系,建成兴泉铁路和赣皖界至婺源、上饶至浦城、信丰至南雄、通城(赣鄂界)至铜鼓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阳新至武宁至樟树至兴国等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昌厦(福)、九池、赣郴铁路和赣州至安远、南昌至南丰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提升渝长厦、咸井韶、阜鹰汕、衡吉温通道。连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腹地、粤闽浙沿海区域,建成萍乡至莲花、武宁至通山(江西段)、宜春至遂川至大余、寻乌至龙川(江西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长赣、瑞梅、温武吉、安景铁路和贵溪至资溪至南丰、彭泽至东乡等高速公路,推进鹰瑞、咸修吉铁路和景德镇至上饶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
(二)加快建设结构优化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
建设高品质快速网。高速铁路方面,围绕打造南昌“米”字型高铁网,重点加快推进南昌至南京、合肥、武汉、岳阳、厦门(福州)等方向高铁建设,建成安九客专、昌景黄铁路、昌九客专,研究建设常岳昌铁路,推进昌厦(福)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赣深客专、开工建设长赣铁路,加快构建“一核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布局。高速公路方面,重点推进沪昆、大广、樟吉等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升级,加快赣西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设区市绕城高速建设,加强省际通道建设,高速出省通道达到35个。民航运输机场方面,重点推进航空主枢纽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推动航空次枢纽赣州机场扩建,建成瑞金机场,开工建设抚州机场以及上饶、吉安、宜春等支线机场改扩建。
完善高效率普通干线网。普速铁路方面,重点优化普速铁路网络布局,补齐赣东南地区铁路短板,进一步扩大出省干线铁路通道。普通国省道,重点提升普通国道三级及以下路段等级,有序推进普通省道建设,优化普通省道网布局,提升路况和服务水平,提高路网通行效率。内河水运方面,继续推进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提升,重点推进袁河、昌江等支线航道提升,加快赣粤运河重点问题研究,力争开工建设;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以九江港、南昌港为核心的内河港口群。管道方面,依托国家管道尽快形成全省“三纵四横五环”的输气管网和“十字型”输油管网骨架,油气管道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
建立广覆盖基础服务网。农村公路方面,重点推进以县道三级、建制村通双车道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高标准打造“畅安舒美绿”农村公路。通用航空方面,重点加快共青城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完善直升机起降点布局。邮政快递方面,重点吸引龙头电商物流企业在赣布局全国性及区域性分拨中心,优化邮政快递营业网点布局,加密智能快递自提终端设施网络,实现快递物流中心覆盖90%县级、“快递超市”覆盖80%乡镇、邮件快件转接点覆盖85%建制村。
强化网络有效衔接。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强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农村公路便捷衔接,推动进出城瓶颈路段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赣州、南昌、九江、鹰潭、上饶等各大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一批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增强物流枢纽与外部通道的衔接,为公铁、铁水、空陆等多式联运提供基础支撑,打通公铁水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重点港区、重要物流基地集疏运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建设九江港城西港区、彭泽港区、抚州中物宝特物流有限公司、萍乡市湘东区工业园、南昌铁路口岸等铁路专用线。
四、着力打造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
结合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及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加快构建“一核三极多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一)全面提升南昌—九江国际性门户枢纽地位。
完善对外通道布局,加快昌景黄、昌九、常岳昌、昌厦(福)等高速铁路建设,补齐“两环十一射线”高速公路网络;提升国际航空门户功能,加快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同步引入昌九客专和南昌城市轨道,建设南昌西二环、北二环高速公路,完善机场周边快速路网,优化通关环境、客货运组织和服务流程,逐步加密和拓展至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航线,打造综合一体的现代客运枢纽和智慧空港物流中心,增强国际服务功能,提升枢纽地位;提升九江江海直达区域性航运中心功能,加快重点港区现代化码头、疏港铁路公路建设,推进九江港和南昌港一体联动发展,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九江港与沿海港口联系,发挥在集装箱、滚装等高附加值货类运输优势,培育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中转分拨,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内河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提升南昌向塘铁路口岸功能,加快补齐南昌向塘铁路枢纽联运转运衔接设施,推进陆港物流功能区建设,建成向塘铁路口岸二期,强化国际货运班列(南昌)集结功能,加强陆港海港合作。
(二)加快打造赣州、上饶、赣西组团全国性枢纽。
围绕构建赣州四通八达高速铁路网,建成赣深客专,建设长赣铁路,积极推进赣郴永兴铁路前期工作和赣广铁路规划研究。加快推进赣州黄金机场实现对外开放,建成赣州黄金机场T1航站楼二期,积极推进赣州黄金机场三期扩建,完善航空口岸配套设施,大力拓展航空货运功能,积极发展临空产业。做大做强赣州国际陆港,加快完善货运物流配套设施,积极开拓跨国班列新空间,加强与沿海港口合作,加快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
按照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要求,加快建设上饶国际陆港,推进上饶三清山机场的改扩建,提升上饶枢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能力。充分发挥新宜萍组团优势,加快推进赣西组团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长赣高铁引入萍乡北站,加快建设新余港、宜春港、赣西(新余)综合货运枢纽和赣西(宜丰)国际物流园,提升赣西组团在全国的枢纽地位。
(三)着力建设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围绕景德镇、鹰潭、抚州和吉安等区域中心城市,优化整合重要客货运枢纽资源,着力提升区域辐射能力,打造一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景德镇、鹰潭北、抚州东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打造鹰潭中童综合货运枢纽、抚州海西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
五、大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基础支撑
增强交通运输对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支撑服务能力,统筹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服务区域重大战略。
围绕“一带一路”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支持南昌向塘国际陆港、九江港、赣州国际陆港、上饶港、宜春港、吉安港等加强与东南沿海港口的合作,畅通水上开放通道。加强与中西部省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畅通陆路开放通道。加密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至东南亚、港台地区航线,加快开拓欧美洲际航线,推动航空物流发展,畅通空中开放通道。加快沪昆、京港澳“双轴”为支撑的“六纵六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构建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的通道体系。
(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南昌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九江、抚州及周边地区的联动对接,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大南昌都市圈3个“1小时出行交通圈”①“。加快推进沪昆、京九通道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助力全省“十字型”生产力布局主骨架建设,推动沪昆、京九“双轴”沿线产业集群聚集、区域开放合作、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与闽粤交界地区、湘赣边区域协同发展,支持赣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加强与长三角交通对接,提升赣东北开放合作水平。推进新宜萍三市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快赣西转型升级步伐。(①大南昌都市圈3个‘1小时出行交通圈’”指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为核心区的城市交通1小时通勤,核心区至毗邻市县城乡交通1小时通达,核心区至边远县(市)和边远县(市)之间城际交通1小时通达。)
(三)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升级,完善沿线安全和应急设施,改善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打造美丽宜人并具有文化氛围的农村交通出行环境。加快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发展便民多元的农村客运服务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省。
六、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现代化
分层分类完善交通网络,加强互联互通和一体衔接,推动大南昌都市圈和城市交通运输协同运行,率先推进都市圈交通运输现代化。
(一)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互联互通。
加强南昌至武汉、南昌至岳阳高速铁路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通山至武宁、阳新至武宁、通城至铜鼓、九江至黄梅等省际高速公路建设,完善赣鄂湘省际国省道网络,实现南昌与武汉、长沙等城市群内中心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围绕长江黄金水道,统筹协调赣鄂湘三省长江航运运营组织,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和货运服务水平。
(二)加快构建大南昌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
规划建设大南昌都市圈市域(郊)铁路,适时启动南昌至抚州、南昌至德安、南昌至安义市域(郊)铁路建设,建成南昌轨道交通4号线及1、2号线延伸线,推进南昌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的申报及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南昌绕城西二环、抚州东临环城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瑞昌至武宁、阳新至武宁至樟树、彭泽至东乡等高速公路,推进景德镇至鄱阳至南昌等高速公路规划研究,加强都市圈城际公路建设,积极推进三清山大道南延对接丰厚一级公路工程、赣新大道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大南昌都市圈连接东西、贯通南北、内畅外联的“两环九射线”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建成以南昌市中心城区和赣江新区为核心的多层次、放射状、强联通的综合交通网。
(三)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
优化城市道路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加强道路微循环和支路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商业聚集区等区域公共停车设施建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强资源共享和错时开放。提高城市绿色出行水平,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高非机动车道和步道的连续性和通畅性,改善行人过街设施条件,营造安全、连续、舒适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
七、推进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建设
深刻把握新形势对交通运输服务供给的新要求,加快形成便捷舒适的客运服务体系和经济高效的货运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一)提高交通出行服务品质。
加快旅客联程运输发展。以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以及高铁南昌西、赣州西、上饶、宜春等综合客运枢纽为重点,积极发展公铁、空铁、公空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加快高铁无轨站、城市候机楼建设,推行行李直挂等服务。优化跨方式安检流程,推动南昌火车站换乘地铁安检互认。加强干线运输方式间、城市交通与干线运输方式间运营信息、班次时刻、运力安排等协同衔接,加强首末班车“兜底”保障服务。
发展高品质客运服务。推进“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出行服务。支持高速铁路运输组织优化,提高普速铁路服务质量。促进航空服务网络干支有效衔接,优化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提高航班正常率,丰富航空运输产品。鼓励和规范发展道路客运定制服务,鼓励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持续优化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定制服务新业态。大力发展自驾车和房车营地,开发水上旅游,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
提高客运服务普惠水平。提升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服务水平,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延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加强客运服务人文关怀,推进客运场站无障碍设施改造,强化老弱病残孕等群体服务保障,推广应用低地板公交车。
(二)打造高效货运物流服务系统。
建设高效物流运输网络。建设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物资、集装箱物流运输网络。积极发展高铁快运,加快南昌高铁快运物流基地等货运设施建设,推进上饶、赣州高铁站适货改造。推进道路货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培育壮大专业货运机队,优化航线和时刻配置,推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开辟国际全货机航线。完善以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加强与铁路、公路运输及区域分拨有效衔接。
加快货物多式联运发展。大力推进水水联运,依托九江港区域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南昌港、九江港与武汉港、南京港等内陆港口和深圳、宁波、上海、福州、厦门和莆田等沿海港口合作,积极推进江海联运。加强九江港与赣江、信江及支线航道沿线港口间的水水中转,推动矿石、煤炭、集装箱等大宗货物中适宜水路集散的货物更多地转向水路运输。积极推动铁水联运,鼓励开行集装箱铁水联运班列,在赣州、上饶、鹰潭、樟树等内陆港打造“长途重点货类精品班列+短途城际小运转班列”铁水联运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运输需求,进一步提升集装箱、商品汽车等大宗物资铁水联运比重。强化机制创新,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广应用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电子运单。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推进不同运输方式标准规则衔接。鼓励铁路企业、航运企业培育成为多式联运经营人。深入推广甩挂运输,创新货车租赁、挂车共享、定制化等发展模式。
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加快建设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支持鹰潭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骨干物流冷链基地。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冷链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使用标准化运载单元以及轻量化、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冷藏保温车型。推进陶瓷、医药、绿色食品等专业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大宗货物储运一体化,推广大客户定制服务。加快危险品物流和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发展,强化物流操作、货物包装及运输工具标准化建设,推广智能化储运监控、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
(三)加快发展先进邮政快递服务。
提升寄递服务品质。实施邮政快递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邮政普遍服务和快递处理中心等设施建设,强化与铁路、公路、民航等枢纽统筹。完善县乡村寄递物流体系,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强化资源共享,推动共同分拣、共同运输、共同收投,实现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推进快递“进厂”,拓展快递服务制造业规模。推进快递“出海”,加强航空、班列、海运等国际寄递通道建设和利用,提升寄递企业跨境一体化服务能力。
完善寄递末端服务。加快城乡快递服务站、智能收投终端和末端服务平台等布局建设和资源共享。推动城市居住区和社区生活圈配建邮政快递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设集邮政、快递、电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广农村交通、邮政、快递、商务、供销“多站合一”场站运营模式。支持推广无人车、无人机、智运快线等多方式运输投递,发展无接触递送服务。
八、加快推进交通运输智慧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着力推进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全面促进交通运输提质增效。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公路智慧化施工、绿色建造技术、枢纽协同运行、重大设施联网监测与预警、高性能航空、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技术研发。强化重点科研平台建设,推进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建设,力争建成地下工程探(监)测技术设备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突出企业在交通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在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培育科技创新生态圈。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加强交通与装备制造融合,深度开展高速公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测试。
(二)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
大力推进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路、内河高等级航道、铁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民航机场、城市停车场、物流园区等智能化升级。应用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智慧应用。推动公路建设、施工及养护智能化。加快构建江西智能航运体系。研究部署面向区域物流的大型无人机起降点。优化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完善全省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与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三)提高智慧发展水平。
强化5G、大数据、互联网、北斗、物联网等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广智能公交、智慧安检等应用,提供“一码通行”智慧出行服务,构建顺畅衔接的出行服务链条。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施南昌、赣州“智慧杆塔”和南昌智慧停车示范工程,开展鹰潭智慧绿色共享交通城市试点,打造20个左右智慧交通应用试点示范。引导建设智慧货运枢纽设施,发展“互联网+”物流模式,提高货物运输服务智慧化水平。
九、全面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要求,推动交通运输政策、规划、设计、建设、营运、养护等方面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
(一)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
推进交通生态选线选址,最大限度避让各类环境敏感区和永久基本农田,推动交通运输设施与生态空间相协调。打造绿色交通廊道,基本完成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大力建设绿色公路,探索建设绿色港口、生态航道,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减少人工痕迹,积极引导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
(二)推广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和清洁的运输装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构建生态化交通网络。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创新运输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发挥内河航运的节能优势,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升城市绿色出行水平。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新能源充电桩广泛应用于交通枢纽、公路服务区、城市停车位等场景。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持续深化船舶港口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防治工作。
(三)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土地、岸线、空域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提升交通用地效率。推动废旧材料再生利用和老旧设施更新利用,开展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专项研究与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十、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将安全发展贯穿于综合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提升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一)提升交通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加强交通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载运工具质量治理,强化设备安全监测和维护,完善升级载运工具安全技术及配备标准。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科技兴安能力。
(二)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水平。
对接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地方标准体系。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控,加强重大风险源的识别和全过程动态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加强设施运行监测和管理养护,加强老旧枢纽场站、重要通航建筑物、航运枢纽、大长桥梁及隧道等设施的安全检测及公路、航道运行监测。推进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积极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加强公路、桥梁隐患排查和安全设施建设,及时修复灾毁水毁路段。开展改渡便民工程,基本消除渡口安全隐患。
(三)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多通道、多方式、多路径建设,完善紧急交通疏散、救援和避难通道系统。健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自然灾害交通防治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交通应急保障基地。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完善征用补偿机制。健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突发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应急物资保障基地。
十一、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治理能力
深刻把握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重点难点问题,加快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加快交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积极引进交通运输龙头企业,推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行政权力管理清单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扎实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积极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示范工程。推进公路养护机制改革,精准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深化高速公路、水运建设项目投融资改革和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二)完善地方性法规。
加快出台《江西省水路交通条例》,统筹推进《江西省公路条例》《江西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江西省货物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办法》《江西省邮政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修订,初步建立与交通强省建设相适应的综合交通法规体系。深化创建“信用交通省”,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体系。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加强专业化人才引进,建设交通高端智库,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与交通强省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依托省内交通领域高校及科研机构,培育一批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加大对航空、水运、轨道交通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交通参与者文明素养,提升交通运输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交通运输执法队伍能力和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十二、保障措施
坚持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要素保障,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评估和督促指导,确保规划有力有效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省级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省推进交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按照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本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做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专项规划对本规划的衔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紧密结合发展实际,细化落实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好地方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落实。
(二)加强要素保障。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加大政府投资对交通建设、设施养护的支持力度,充分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交通运输发展,研究设立交通强省发展基金,形成政府引导、分级负责、多方筹资、风险可控的交通投融资机制。强化用地保障,积极争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重大平台,强化重点项目用地等资源要素保障,做好资源要素预留和及时供给。
(三)推进试点示范。扎实做好赣州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普通国省道与城市道路衔接协调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积极开展交通强省建设试点,探索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新途径,建立健全试点成果总结和系统推广工作。
(四)做好评估落实。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适时开展中期评估,根据发展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将实施情况纳入省级对地方政府相关评价体系,确保《规划》落地见效。
十三、环境影响评价
(一)影响分析和评价。
《规划》与国家“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省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一致,《规划》目标与江西省国土空间、城镇体系、产业体系、生态安全等领域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布局相协调,主要任务和规划项目满足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管控要求。《规划》涉及的铁路、公路、机场、港航、城市轨道和枢纽场站等交通建设项目以及相关运输生产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总体上控制在有限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的范围之内。此外,根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规定,《规划》不会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江西省的生态多样性产生明显影响。
(二)预防和减缓影响的措施。
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控制度,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三挂钩”机制。统筹保护好水陆域自然生态空间,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减少交通项目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统筹规划布局交通线路和枢纽设施,集约利用土地、线位、桥位、岸线等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占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利用交通运输生产生活污水,减少交通项目建设对区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加强交通工程建设减振措施,确保交通沿线声环境保护目标满足噪声控制要求。加强水土流失保护,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取弃土场的水土保持防护工程,施工结束后尽快对开挖的沟渠进行覆土回填,并进行复耕和造林,恢复植被。提高项目施工应急保障能力,防止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附件:1.江西省“六纵六横”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规划示意图
2.江西省“十四五”铁路规划建设示意图
3.江西省“十四五”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示意图
4.江西省“十四五”水运规划建设示意图
5.江西省“十四五”机场规划建设示意图
6.江西省“十四五”客运枢纽建设示意图
7.江西省“十四五”物流枢纽建设示意图
8.“十四五”江西省铁路重点建设项目表
9.“十四五”江西省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项目表
10.“十四五”江西省公路重点建设项目表
11.“十四五”江西省水运重点建设项目表
12.“十四五”江西省机场重点建设项目表
13.“十四五”江西省枢纽场站重点建设项目表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
附件12
附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