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装备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1日
重庆市装备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
实 施 方 案
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重要保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5号)和《重庆市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十三五”规划》(渝府发〔2016〕3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装备工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实现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加速培育的总体格局,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促创新、补短板、调结构、增效益,推动我市装备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装备工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应用模式创新,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坚持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企业协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装备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不断丰富装备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品牌。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深化改革、苦练内功,发挥企业在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中的主体作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重庆市装备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取得显著成效,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增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过剩产能基本退出,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增强,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重点行业、企业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形成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农机通机及摩托车、能源环保装备和基础零部件5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全市装备工业实现产值6500亿元,打造空间布局合理、技术基础扎实、配套体系优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装备工业基地。
二、重点任务
(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部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序衔接、竞相发力,构建装备工业多支柱产业体系,不断增加有效供给。以市场化、法制化方式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国资委、市质监局)
1.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装备工业现有基础,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扣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引进和培育并举,重点打造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能源及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和关键配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
——智能装备。
机器人。依托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等载体,重点研制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产品,加快弧焊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工业机器人产品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重庆罗博泰尔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福玛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孵化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等服务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以及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领域企业。
数控机床。依托重庆斯玛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载体,重点研制精密、高效、高速、柔性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形机床等各类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研究完善智能工厂、智慧车间、智能生产单元等系统解决方案,加快螺杆加工机床、精密齿轮磨床等产品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威诺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埃马克机床有限公司、重庆台正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以及电子制造、冶金、建材、食品、纺织等成套制造装备领域企业。
增材制造(3D打印)。依托重庆3D打印智造创新中心、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华港科技3D打印有限责任公司等载体,加快引进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大型整体构件激光及电子束送粉/送丝熔化沉积等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光固化成形、熔融沉积成形等非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装备,高光束质量激光器及光束整形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以及合金粉末材料等领域企业。
人机智能(WAR)。聚焦算法、数据和计算能力三个关键环节,加大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手势控制、虚拟个人助理、智能机器人、推荐引擎和协同过滤、上下文感知计算、语音到语音的翻译等技术产品引进开发力度,发展壮大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力求在认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打造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
到2020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突破2万台,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专栏1 智能装备重点产品方向
数控机床。高精度齿轮加工机床、高速铣削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快速精密冲压机床、高效攻钻中心、数控激光雕刻机床、高端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等。
工业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养老助残、家政服务等服务机器人,消防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能够满足智能制造需求,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可以完成动态、复杂作业使命的人机协同作业机器人,完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
机器人零部件。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高精度伺服电机、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
虚拟/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头盔/眼镜等),虚拟现实内容生成设备(相机/摄像机等)等。
——高端交通装备。
飞机及航空发动机。依托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骄航空动力有限公司、航空器传动技术联合实验室、皮拉图斯飞机工业(中国)有限公司、重庆华科尔无人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翼动科技有限公司等载体,重点研发用于培训、娱乐、空中测绘作业等多用途飞机,加快轻型直升机、固定翼飞机、航空发动机、无人机等产品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天骄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皮拉图斯飞机工业(中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建设及技术改造,加快引进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以及显示组件、惯性系统等领域企业。
高技术船舶。依托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重点研发新型公务执法船,排污打捞船、特种产品运输船、内河豪华旅游船、大型豪华游艇等产品,加快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运输船等产品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在渝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船用大型低速发动机配套系统、深海锚泊及动力定位控制系统、船舶智能监控系统等领域企业。
轨道交通装备。依托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轨道客车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重庆凯瑞车辆传动制造有限公司等载体,重点研发市域快轨车、高铁齿轮箱等产品。重点支持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北车四方所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制动系统、信号装备等领域企业。
到2020年,高端交通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专栏2 高端交通装备重点产品方向
飞机及航空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1吨左右的多用途飞机;最大起飞重量3—4吨,载客8名的轻型直升机。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机电系统以及显示组件、惯性器件、大功率电力器件、航空专用传感器等零部件。
无人机。满足边境巡逻、治安反恐、农林作业、地图测绘、管线监测与维修、应急救援、摄影娱乐等各类应用需求。
市域快轨车。兼顾交流25千伏和直流1500伏供电制,达到120—140公里/小时、140—160公里/小时两个速度级,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线路条件。
高技术船舶。中小型不锈钢化学品船、豪华旅游船、内河液货船、滚装船、公务艇、LNG运输船、LPG运输船、高端公务船、豪华游艇。
——能源及环保装备。
电力装备。依托重庆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重点研制10兆瓦海上超导风电机组、大中型先进水电成套装备、生物质垃圾沼气发电热电联产成套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分布式能源装备等产品,加快5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垃圾高效清洁发电成套装置等产品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重庆水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重庆耐德三井造船环境装备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重点引进分布式能源等领域企业。
页岩气装备。依托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页岩气研究中心、重庆市页岩气资源与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载体,重点研制页岩气井口装置、仪器仪表、钻井辅助设备、液化天然气等配套装备等产品。重点支持重庆前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耐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川仪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勘探、钻井、完井、压裂、站场集输等环节成套装备企业。
内燃机。依托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等载体,重点研制高速、中速大功率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内燃机电控系统、高压共轨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涡轮增压器、尾气后处理设备等产品。重点支持重庆潍柴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普什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江增机械有限公司、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内燃机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
环保装备。依托燃煤烟气净化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耐德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环保与节能)等载体,加快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垃圾高效清洁焚烧成套装置、生物质综合处理装备、机械式蒸汽再压缩蒸发器系统(MVR)、曝气式鼓风机等设备产业化步伐。重点支持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中天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耐德新明和工业有限公司、重庆通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加快引进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设备等领域企业。
到2020年,能源及环保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
专栏3 能源及环保装备重点产品方向
大中型先进水电成套装备。100兆瓦级以上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超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水轮机组,大容量低水头贯流、轴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容量抽水蓄能机组等。
大型风力发电装备。5兆瓦等级风电机组,10兆瓦等级先进超导风电机组等。
生物质能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装备。餐厨垃圾、污泥及养殖垃圾等生物质垃圾沼气发电热电联产成套装备,生物质和垃圾高效清洁发电成套装置,生物质和垃圾气化发电成套装备,大容量储能成套装置,余热利用系统装置,光电转换逆变设备等。
发电设备关键零部件。1000米级超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转轮及喷嘴装配,超低碳3D打印冲击式转轮,水电站智能远程运维系统,大容量高速(转子线速度>80m/s)水轮发电机组,大容量低水头贯流、轴流式定转子部套,可变速水泵水轮机转轮,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超长叶片及智能控制系统等。
输变电设备。500kV以上高压电力变压器、高压开关及高压组合电器、高压互感器、现场组装式变压器、智能变压器、智能开关设备、微电网设备、环保型高压开关、智能配电电器等。
内燃机。满足国V标准以上的节能环保型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内燃机电控系统、高压共轨燃料供给系统、涡轮增压器等。
环保装备。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成套装置,污泥干化、垃圾高效清洁焚烧成套装置,电厂烟气脱硫脱硝脱汞除尘装备,垃圾收运、中转和压缩成套装备,生物质能源装备,危险废弃物焚烧处理装备,便携式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装备,机械式蒸汽再压缩蒸发器系统(MVR),曝气式鼓风机,资源循环再利用装备等。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企业在专业领域进一步深耕,强化新产品研发和人才引进,不断挖掘增长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农机通机及摩托车产业。
农业机械。重点发展适合丘陵地带农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和园林机械产品。提高农业机械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支持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威马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培育符合本地土地流转条件的中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中型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产品。
通用汽油机。重点突破汽油机高效进排气系统、电控系统、燃油系统、增压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等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用内燃机可靠性、降低排放和油耗,巩固出口市场。重点支持重庆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润通动力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发展电喷通用汽油机。
摩托车。促进摩托车产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大马力、多路况产品及越野车、赛车、全地形车等休闲产品,规范发展助力车、电动自行车,形成覆盖排量50—1500mm系列多品种、宽系列的摩托车产品体系。加强摩托车高效传动和动力系统匹配、性能优化和排气后处理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重点支持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引进大马力、个性化高端摩托车产品制造企业。
到2020年,农机通机及摩托车产业实现产值1500亿元。
专栏4 摩托车、通机及农业机械重点产品方向
农业机械。中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中型联合收割机、采棉机、农作物移栽机械、中耕机、果蔬收割机、园林机械等。
通用汽油机。小型高效低排放通用发动机、电喷通用汽油机等。
摩托车。大排量、个性化高档摩托车,农村用大马力、多路况摩托车,节能环保摩托车,电子控制系统等。
——基础零部件。
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适用于工业互联网、新型城市领域的新一代主控系统装置及软件、运营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基础感知、综合治理感知、装备安全健康监测系统等技术和产品。重点支持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引进传感器、市政环保和轨道交通用仪器仪表、文物预防保护装备、特种检测仪表等领域企业。
大型铸锻件。重点发展核电、风电设备和火电机组铸锻件、智能装备铸锻件、高性能汽车铸锻件、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铸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产品。重点支持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铸锻件质量水平和配套能力。
齿轮箱及轴承。重点发展海洋防务装备、高端船舶、海工装备、风力发电、能源、建材装备、轨道交通齿轮箱,节能环保自动变速器及关键零部件,大型精密高速轴承等产品。重点支持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加快引进精密减速机部件、高精度/重载轴承领域企业。
模具。重点发展复合模具、高速多工位级进模、自动多工位铸锻模、子午线轮胎活络模、汽车超强钢板冷冲压模具、热压成形模具、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模具、集成电路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等先进产品,鼓励增材制造在模具产业中的应用。重点支持重庆美利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元创汽车整线集成有限公司、重庆数码模车身模具有限公司等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提高本地市场模具自配率水平。
到2020年,基础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专栏5 基础零部件重点产品方向
仪器仪表。先进控制系统、管网管廊监测系统、工业视觉、检测系统、AGV自动导航系统;压力、温度、物位智能变送器;阀门定位器、电动执行机构等智能执行器;防爆、高温、大气检测、核电用、风电用等特种检测仪表、特种执行器;智能传感器;仪表材料;文物预防保护装备等。
大型铸锻件。核电、风电设备和火电机组铸锻件,智能装备铸锻件,高性能汽车铸锻件、工程机械及轨道交通铸锻件,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
齿轮箱及轴承。大功率风电齿轮箱,高速列车齿轮传动装置,汽车自动变速器,电动及混合动力变速箱;超大模数齿轮齿条传动装置;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风力发电机增速器轴承;重载卡车二代轮毂轴承单元,轿车三代轮毂轴承单元等。
模具。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精密多工位级进冲模,集成电路精密封装模具;汽车超强钢板热压成形模具;大型铝镁合金压铸模具,高分子复合材料成型模具等。
3.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铸造、内燃机、紧固件、电镀、热处理等行业的规范条件,提高质量标准要求,引导过剩产能以及不符合规范条件且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逐步退出;减少造船、铸造等行业无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鼓励优势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减少落后企业与困难企业数量。
(五)提高创新能力。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整合国内外资源,发挥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撑作用,加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通用航空、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大装备和先进产品创新,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整机集成能力。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重点推动国家机器人检测和评定中心、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机器人产业众创空间、3D打印创新中心、机器人展示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机器人应用与培训中心(学院)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装备企业国家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积极筹建国家级制造业(机器人)创新中心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市科委;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发展改革委)
(六)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重点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的创新与应用,智能制造核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验证与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系统建设,智能制造新模式的培育推广、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企业的培养扶持等方向,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全面启动并逐步实现智能转型。大力推广数字化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单元建设,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力争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取得突破。(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财政局)
(七)完善技术标准。
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鼓励汽车、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有条件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和试验验证;鼓励机器人、通用航空、能源、环保等新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制定;鼓励摩托车、通机等传统装备企业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力争将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质监局)
(八)加快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提升摩托车、轨道交通车辆、数控机床、风力发电、仪器仪表、内燃机、齿轮箱等重点优势产品的质量。在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领域,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难关,提高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加快重庆市重点名牌企业的品牌建设,提升自主品牌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针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差异,制定实施多元化、系列化品牌战略。在风力发电、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仪器仪表、内燃机等行业试点品牌培育工程,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类企业深化合作,创建区域集群品牌。(牵头单位:市质监局;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
(九)全面推进绿色制造。
加快装备工业绿色转型,开发节能环保型电机、锅炉、内燃机等终端用能绿色产品,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大力发展装备再制造产业,以内燃机、机床、工程机械等机电产品为重点,建设再制造生产基地。加快开发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与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设备、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设备等产品,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报废汽车、废旧电子产品等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环保局)
(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和支持装备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大力培育解决方案供应商,提高装备的系统集成能力。鼓励装备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十一)推进区域合作。
立足重庆市装备工业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动风电装备、输变电装备、内燃机、轨道交通装备、摩托车和基础零部件等优势领域企业开展区域产能合作。支持重点企业承揽海外EPC工程总承包,带动成套装备产品出口。推进企业由产品、技术出口向资本、管理输出转变,在国内外建立有影响力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基地。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资本合作等手段,增强竞争力。(牵头单位:市商务委;配合单位:市国资委、市经济信息委)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市经济信息委要履行好装备工业发展的统筹职能,加强与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紧补短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市装备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
(十三)完善投融资体系。
健全政府、企业和其他投入相结合的长效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支持装备工业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差别化装备工业信贷政策,建立产融信息对接机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牵头单位:人行重庆营管部;配合单位:市金融办、重庆银监局、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委)
(十四)完善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国家和重庆市促进装备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统筹运用市级产业扶持类专项资金,向符合规划导向的装备重点产业链建设、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套智能装备应用等项目倾斜。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委)
(十五)建设人才队伍。
完善装备工业人才政策和孵化体系建设,积极吸引一批装备工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渝创新创业。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全球公开招聘力度,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运行惯例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积极开展在职培训,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技能熟练人才,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和优秀的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市人力社保局;配合单位:市经济信息委、市教委)
(十六)加强要素保障。
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装备制造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降低装备企业用地成本。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现有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用地,总用地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可继续按照原土地用途使用土地,但不得分割转让。继续实施差别电价政策,鼓励符合政策的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通过协商确定价格。支持用气大户与供气单位建立自主定价机制,促进共同发展。(牵头单位:市国土房管局、市经济信息委;配合单位: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国网市电力公司、有关供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