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近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进口生产原辅料免税政策和海南快速壮大的离岛免税消费市场,引进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企业,发展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海洋电子传感器、智能旅游产品等移动智能终端。积极进口“零关税”原辅料清单中光导纤维预制棒,推进海南省光纤及光缆制造等光通信产业发展。
“十三五”时期,海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发〔2018]12号)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发〔2020〕8号),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效克服了全球经贸形势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确保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较快增长。
“十四五”时期,是海南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五年,也是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凝聚共识、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根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产业规模效益有所提升。“十三五”期间,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油气产业实现产值718.2亿元;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46.9亿元,比2015年增长70.2%;数字经济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57.6亿元,是2015年的5.2倍;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536.3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7.1%,“十三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合计680.6亿元,年均增长5.0%;工业累计上缴税收1208.7亿元,占同期全省税收的21.9%。
空间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初步形成了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为核心的油气产业集聚区,高性能树酯改造等项目稳产达产,百万吨乙烯、26万吨聚碳酸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海口药谷”集聚度进一步扩大,陆续启动了美安科技新城及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海口、澄迈、三亚等地数字产业发展较快,集聚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360、迅雷等一批头部企业区域总部。
科技创新生态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海南持续引进了中科院力学所、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南海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全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增长至114家。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38家。
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超前。互联网出省带宽从2015年初的960Gb/s扩容至2020年底的7260Gb/s,增长了7.5倍,省内城域网带宽扩容至15270Gb/s.宽带网速提升到全国第9名.201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5G“县县通”,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建成5G逻辑基站10823个。“云间301”远程医疗、陵水5G+海洋牧场、海航技术5G+AR辅助机务维护等示范项目启动建设或建成使用。
节能降耗目标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海南每年均通过国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发展全生物降解塑料、实施煤改气、开展机组设备升级改进、提高产业环保门槛等,能源消费方式由传统的以煤炭、石油为主逐渐转向以天然气和清洁电力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补充,主要单位产品能耗呈下降趋势。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7.6%,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升。
企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推出“一网通办”“一窗通办”等举措,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下大气力做好减负清欠工作,全省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提升。2020年,全省清偿拖欠企业无分歧账款进度100%,提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制度创新取得累累硕果。至2020年底,海南已经连续发布10批共103项制度创新案例,内容涉及临床真实世界数据药品和医疗器械注册应用、游艇等船舶证书“多证合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等创新、国土空间用途审批“多审合一”、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联审联检一体化、自由贸易账户下外资股权投资便利化监管、“五位一体”园区成片开发流程再造等,这些制度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基础薄弱。2020年,海南三产比为20.5:19.1:60.4,在第二产业中工业仅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9.7%。全省工业存在“有企业,少产业,缺产业链”的现象。与全国相比,重点发展的油气、医药、互联网等产业,在规模体量和行业影响力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产业人才短缺。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缺人才”与“人才缺产业”的矛盾比较突出,海南本地有21所普通高校,但本省大学毕业生每年选择留在海南就业的不到60%。
生产要素成本偏高,配套水平较低。工业用地、用电、用水等成本较高,工业用地指标偏紧,电力稳定性亟待提升。由于70%以上的生产和生活物资来自岛外,货物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园区整体发展能级较低,在污水处理、集中供气、标准厂房供给等基础设施配套上存在短板。
二、形势研判(一)发展机遇。一是国家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政策红利。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政策优势凸显,“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鼓励类产业企业生产不含进口料件或含进口料件在海南加工增值超过30%的货物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等一揽子利好政策,不仅会吸引大批国内外企业在海南落户,而且将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在海南创新创业,也为海南与内地联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条件。
二是新发展格局凸显了海南的区位优势,为海南产业发展拓展了市场空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南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等的节点和交汇点,具备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利因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将加速商品、技术、服务、资本、人员的跨区域流动,加快海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连接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
三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为海南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办发〔2016]48号)《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持续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海南是岛屿经济,发展传统产业面临运输成本较高和劳动力供给有限等问题。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越发深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通信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工业领域,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环境下,加速形成新的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海南抓住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将有望实现跨越发展。
(二)现实挑战。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正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国之间的博弃加剧,产业链、供应链趋向本土化、区域化。海南在更具复杂的国际产业和经济调整中,面临的挑战增多、不确定性增强,衍生的风险也增加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
二是国家层面积极推动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和多边自贸协定,国内批准设立的自贸区数量也增至21个,致力于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各自贸区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动改革探索。海南的政策红利窗口期稍纵即逝,变化因素多、变量幅度大,尤其是海南的实体经济、制造业比较落后,且制造业发展周期长、见效慢,这对海南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集成创新和技术协同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增进人民福社为出发点,充分挖掘海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完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打造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大力发展融合型、集约型、开放型经济,推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上台阶、质效双提升,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优先,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调整经济结构,降低对房地产的依赖,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下,按照全省碳达峰与碳中和总体部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级,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
坚持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提升园区承载力,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在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立足资源,开放发展。立足国内市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深化与东南亚等国家的交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具有海南特色,与海南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居优势有效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海南“三区一中心”和自由贸易港建设。
规模总量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其中,新型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吸引若干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在海南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以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等为节点构建的创新平台体系,依托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开展创新活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明显提升。
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全面推广绿色制造,认定一批绿色产品,打造10家绿色工厂和2个绿色园区。围绕重点产业推动“企业上云”,实施5个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开展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开放合作不断深入。“放管服”改革和制度性开放走在全国前列,“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超过95%。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区域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在数字经济、石油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率先实现跨区域联动发展。